摘要:战旗猎猎,人山人海。9月3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让世界瞩目。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刘国华激动地热泪盈眶,作为获邀观礼的全国345位抗战烈士后人之一,他承续革命复兴的荣光,当兵梦圆了,“繁华盛世替祖父看到了”。
战旗猎猎,人山人海。9月3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让世界瞩目。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刘国华激动地热泪盈眶,作为获邀观礼的全国345位抗战烈士后人之一,他承续革命复兴的荣光,当兵梦圆了,“繁华盛世替祖父看到了”。
致敬:八十年风雨路,盛世如您所愿
“太震撼了!激动得说不出话。”北京阅兵观礼10天后,刘国华依旧心潮澎湃,甚至每天都回看阅兵直播。
平凡的生活仿佛因为这次阅兵观礼,悄然发生了变化。回村参加党支部会议、参加侄儿的婚礼,大家见面谈起的都是阅兵观礼的事。他的手机里存满了视频和照片,可视频画面都是抖的。
为什么画面都是抖的呢?“实在是太激动了,都想拍下来。”3日上午,刘国华一直沉浸在感动、震撼和兴奋中。“当国歌响起,观礼台上大家几乎都哭了。”刘国华这位不善言辞的老石油工人,也跟着旋律高声唱起来。观礼台上,其他烈士后代有的双手捧着烈士照片,有的紧握小红旗,大家无一例外,热泪横流。
回想起阅兵环节,刘国华的“心病”又犯了。“从小我就想跟随祖父的遗志,参军入伍。可我父亲去世早,我是家中独子,遵从国家政策,未能如愿。”看到整齐划一的队列,刘国华既羡慕又崇敬。他目光紧紧追随着那些挺拔的身影,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祖父当年的英姿。他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家族荣光的骄傲,也有对自己未能穿上军装的深深遗憾。“如果祖父能看到今天这一幕,他一定很欣慰吧。”刘国华喃喃自语,眼眶再次湿润。他双拳紧紧相握,似乎在向自己承诺什么,又像是与过去的遗憾和解。这一刻,他更加坚定了将这份家国情怀传递给下一代的决心。
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后装保障群……映入眼帘的武器装备方队更让刘国华看得目不转睛,直至电量耗尽。“手机都忙得罢工了。”他笑着说道,语气中满是难以平复的激动。
“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手握战略重器,铸就和平盾牌。”解说员的话语,既凝练又掷地有声。
和平,来之不易。
和平,是无数先烈14年的流血牺牲。
“以前中国用小米加步枪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今我们拥有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国防强大,国家昌盛,这是我们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底气。”刘国华的思绪又飘回了小时候。
铭记:铁血独立团,忠勇照山河
“小时候没的吃,没的穿。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祖父刘钦山参军时,刘国华的父亲出生才3个月。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先后调集8个师团、4个旅团共30万人,分3路对华北地区展开战略进攻,其中一路沿津浦铁路南犯。齐鲁大地上狼烟四起,饿殍遍地。1941年,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寇疯狂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灭绝人性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敌后抗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刘钦山的家乡寿光县卧铺公社南木桥村就频繁遭到日寇的扫荡。“20公里外的牛头镇出过几位将军,那里的抗日游击行动在1937年就开始了。日寇时常对牛头镇附近村庄展开烧杀抢掠。”1937年腊月,共产党员马保三在鲁东工委的领导下,以寿光县牛头镇为基地,组建了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抗日游击行动围绕着津浦铁路、巨淀湖如火如荼地展开。
1941年,20岁的有志青年刘钦山日思夜想,他盼着儿子再稍微大一点,天气再暖和一些,他参军后,妻子带着幼儿日子也能好过一点。“家里穷得实在是吃不上饭了。”5月的一天夜里,刘钦山看着熟睡的妻儿暗下决心,“参军入伍,打倒日寇,把他们赶出中国。”
他参加的是清河军区的精锐部队——清河军区独立团。独立团在杨国夫司令员的指挥下,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夺取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重大胜利。
原清河军区参谋长袁也烈回忆,“1943年是最艰苦的一年……清河部队平均一天作战一次。”《八路军战史》第3卷记载了清河军区独立团1943年的作战序列,他们在反“扫荡”中特别英勇,1943年1月粉碎了日伪军2000多人的进攻;6月参与了郎家营战斗;8月在长清县战斗中,刘钦山壮烈牺牲,与72名战友一同安葬在战场附近。
“祖父牺牲时年仅22岁,就像阅兵方队中意气风发的战士一样年轻英俊。”刘国华的双眼再次湿润。
寻亲:七十七年思念,忠骨归故里
刘钦山参军后,妻子带着幼子艰难度日,日夜思念丈夫回归。可他却一去不归。
“挎着箢子要饭、挖野菜、吃树皮,到后来连树皮都没得吃。祖父牺牲后,奶奶跟着乡亲们逃荒要饭,一路逃到垦利这边开荒种地。”回忆起父辈所经历的苦难,刘国华眼圈泛红,“我11岁那年,父亲也离世了。直到我参加工作后,家里的条件才渐渐好转起来。”
“我小时候特别羡慕别人有父亲。那个年代,孤儿寡母,尤其是在农村,日子实在是难以为继。”祖母李来香为了养活儿子,逃荒到垦利后,改嫁给了中张村时任村长刘海波。
养祖父刘海波和三位叔叔对他既十分疼爱又要求严格。每当他贪玩、不好好读书时,祖父和叔叔们就会教训他,“恨铁不成钢”。尤其是对待刘国华参军之事,刘海波格外慎重。“‘你祖父牺牲在战场上,你父亲又去世得早,你要是在部队里出点什么事,我无法向他父子俩交代。’即使国家不主张独生子女入伍,但要是养祖父同意,我验兵通过了就能去参军。可他当了一辈子干部,他考虑得多。”几十年后,刘国华理解了养祖父的苦心,“他要为烈士守住后代根苗。”
找到祖父刘钦山的墓葬,是家庭中每个人沉甸甸的心事。
寻亲,耗时整整一年。
听闻位于东营区牛庄镇的渤海区抗战烈士祠刻有3914名清河军区、渤海军区抗战烈士的英名,刘国华多次前往纪念祠寻觅祖父的名字,却始终一无所获。2017年,在垦利区民政局的协助下,刘国华查到了祖父的档案,才得知他牺牲于长清县的一场战斗中。刘国华跟家人得空就到长清市寻找,从一个个烈士陵园找起,查档案、找碑文、咨询陵园管理人员……当找到第三个烈士陵园时,才寻得了祖父的墓葬,一跪泪双流。
在长清区革命烈士陵园,刘国华看到了记录着包括祖父在内的抗战烈士英名录。“那是一本厚厚的A4纸装订的册子。我的眼泪一下就流下来了,他们好多来自同一个村子,按辈分排他们应该有亲属关系,那场战斗一定打得异常惨烈。”刘国华的眼泪又夺眶而出。
2018年清明节前夕,在垦利区民政局和长清区民政局的帮助下,刘国华将祖父的墓葬迁回垦利区中张村公墓与奶奶合葬,完成奶奶和养祖父的遗愿。
传承:赤心永向党,三代人共筑家国梦
“养祖父1946年入党,为人刚正不阿。三叔是油区办领导,但养祖父从不允许三叔用公车接送他,每次回老家都坐公交车。”亲祖父为革命理想英勇捐躯,养祖父以廉洁奉公恪守公仆本色。两位长辈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样的信仰,铸就了这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如明灯般照亮了三代人的前行之路。
“这份荣光属于所有为国捐躯的英烈。”从周到的接待安排到庄严的观礼体验,北京之行的每一细节都让刘国华感受到国家对抗战烈士的深切缅怀。“观礼台上,福建的小姑娘说‘姥爷,我带您到天安门了’,革命后代在用不同的方式传承着革命信仰。”对于刘国华而言,阅兵观礼不仅是国家给予的荣光,更是一次特殊的红色教育,直抵内心,影响深远。
作为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此次北京之行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此次阅兵观礼,让我结识了许多革命先辈的后人……”参加观礼的英烈后人组建了微信群,大家经常在群里交流学习,讲述着众多红色故事,这笔无形的精神财富,让刘国华格外珍视。
“这是我入党时佩戴的党员徽章,它陪着我到过天安门。我们村书记借去佩戴着开会,我生怕丢了又要了回来。”小小的党员徽章,承载着刘国华特殊的情感。他带回的贵宾证和小红旗,也成为家中珍贵的纪念。当小孙子好奇地指着红旗上的“80”字样时,刘国华的妻子告诉孙儿:“这代表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让刘国华和妻子既惊喜又欣慰的是,5岁的小孙子一把抢过小红旗说道:“奶奶,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可以吗?”
“可以,当然可以啦!”刘国华夫妻俩相视一笑。
“希望他们将来能考上国防科技大学,或是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先是鼓励读大二的儿子参军,再对孙儿寄予厚望,“长辈加平辈共有14位党员。革命精神必须要传承下去。”简单而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个家庭最坚定的信仰。
从石油工人到个体养殖户,再到退休经营小超市,刘国华把生活过得幸福而美满。“这样的幸福生活,是祖父那代人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要格外珍惜,要守好江山,做好传承。”阅兵观礼后,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记者手记:
史诗与回响
从长清战场的烽火硝烟,到长安街的盛世礼炮,这是一个中国家庭80年的守望与传承,是一曲由牺牲与复兴交织的奋进史诗,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深情回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无数个像刘国华一样的家庭,他们以忠诚为笔、以奉献为墨,将个人命运的涓涓细流汇入国家发展的浩荡江河。几代人跨越时空的坚守,如同不灭的火种,挺立时代的精神脊梁,永远以赤子之心奔赴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大众新闻记者 孙娜娜 董从哲)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