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是这么一句轻飘飘的回应,把一位国宝级演员,拎出来晾在了娱乐圈的聚光灯下。
“我不觉得是陈老师。”
就是这么一句轻飘飘的回应,把一位国宝级演员,拎出来晾在了娱乐圈的聚光灯下。
还没等吃瓜群众反应过来,下一秒,“游老师朋友圈立人设”、“王导喜欢被捧”、“陈老师太土太响”——全都抖了出来。信息量大到像是《甄嬛传》剪辑版,看完一个段子,背后能开出八个群聊。
谁能想到,《繁花》剧还没播完的余热,竟靠一段录音起死回生。
这不是剧本,这是现实版“编剧宫心计”。
录音的开头还算平静。
王家卫提议:“这个角色,要是陈老师能演就好了。”
秦雯秒回:“他跟靳东有戏呢,没档期。”
这话听着正常,但下一句直接翻车——“他不就是努力把自己拗得很洋气吗?其实特别土。”
用词精准,语气轻蔑,仿佛在说一个穿着西装的广场舞大爷。
接着,她又顺势聊到了游本昌——这位老艺术家主动加了她微信、聊角色、谈创作。
结果在她嘴里成了“缠人精”,还说他朋友圈“利用信佛立人设”。
一个演员敬业点、热情点,都能被编剧嫌烦?那真是“人设”不如“冷漠”。
而王家卫呢?别看他在录音里“平和有礼”,秦雯转身就八卦起他的私生活。
连古二都看不下去,劝她闭嘴。她说:“我听八卦才有灵感写剧本!”
灵感?听起来更像是“写实”。
陈道明被说“装文化”,推荐书却自己没看过。
游本昌被嘲“立人设”,聊剧本成了“打扰”。
王家卫被八卦“感情状况”,连私生活也成了谈资。
这段4分钟录音,不只是八卦合集,更像是一个审判现场。
而秦雯,坐在法官席上,既讲段子,又点评人设。她不是编剧,是点评家,是“文化观察员”。
可惜,她点评的是同行,是曾经给过她机会、托付她剧本的合作者。
那句“这个人在剧组还有什么价值?”——留在录音尾声,像一刀子,插在古二的背上。
他不是演员,不是导演,观众甚至不知道他的脸。
但他写了《繁花》里阿宝的金融线、李李的复仇线、汪小姐下海的剧情。
他曾日薪百元,身兼数职,连王家卫的生活助理都得兼职。
他自费查阅商战资料,只为剧本更真实。
可最终,他的署名,是“前期责任编辑”。
不是编剧。
不是合作者。
是一个被掩盖的名字,是一个在黑夜里发声的病人。
当他拿出录音,是为了讨要一个署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写不出戏”的废人。
而这一切,在秦雯口中,是“划算”。
这两个字,像冰一样冷。
《繁花》不是第一个爆出“编剧署名风波”的剧。
还记得《甄嬛传》吗?幕后也有剧本工坊的团队累死累活,最后署名却只写一个人。
《知否知否》原作者也曾多次公开吐槽剧本改动与原创相差甚远。
在这个行业里,编剧是地基,是房梁。
可到了颁奖台上,他们却常常连一个画外音都没有。
名利,署名,奖金,全归了“最后润色”的那个人。
而真正搭建故事骨架的那位,连剧组都不愿记得。
就像古二。
他不是在讨薪,他是在讨一个“你写过”的承认。
说到底,这事不只是秦雯一个人的问题。
是这个行业对创作劳动的漠视,对权力失衡的纵容,对“名气即正义”的默许。
是有多少编剧、制片、摄影、道具,在背后流汗,却在字幕里找不到名字。
是有多少“古二”,被埋在了“前期筹备”这个模糊的词里。
是当“渐冻症”都无法唤起同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冻住了良知?
娱乐圈不是没烟火气,只是太冷。
她可以不喜欢陈道明,但不可以否定一个演员几十年的积淀。
她可以不认同游本昌,但不应该嘲笑一个老人的信仰和热情。
她可以与王家卫合作,但不能把对方当成“灵感来源的八卦对象”。
尊重,是创作者最基本的素养。
而在这场录音风波里,最让人寒心的,不是八卦内容,而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
当一个编剧开始觉得自己能操控所有角色、点评所有同行的时候,那她离“创作的尽头”也就不远了。
哪怕你写了102万字,也没资格把别人踩在脚下。
来源:竹影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