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逻辑大转向!AI 打破虚构现实壁垒,Vlog 借生成技术让故事再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1:43 1

摘要:短视频平台抖音上,一条“孙悟空在第996天打怪还没完成KPI”的Vlog火了。

短视频平台抖音上,一条“孙悟空在第996天打怪还没完成KPI”的Vlog火了。

视频里,孙悟空手持自拍杆,边赶路边吐槽“妖怪又加班”。

这是AI合成的视频——图像、语音、剧情、角色,全部由AI生成。

类似的AI Vlog迅速在平台上传播开来:唐僧吃播、八戒旅游、沙僧在泼水节被围观,甚至“女儿国if线”也被做成了系列剧情。

Vlog,本意是Video Blog,即“视频日志”。

它的起点,是记录个体真实生活的日常。

中国短视频平台兴起后,一批依靠记录旅行、美食、日常生活的内容创作者迅速崛起。

Vlog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我、展现生活方式的主要形式之一。

AI生成视频工具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快速普及,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让“内容创作”走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今,AI Vlog成为了平台上新的“流量密码”。

用户可以在AI创作的视频中“亲历”赤壁之战、跟随黄帝大战蚩尤,甚至参与西游记的八十一难。

这些视频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呈现的“沉浸式虚构内容”。

从镜头语言到剧情设置,AI Vlog保留了Vlog的拍摄形式,只有内容彻底“虚构化”。

AI借助经典IP和历史题材,创造出一种“看似记录,实为构建”的新内容形态。

有人因此质疑:既然AI能无限量产西游、三国、封神榜的剧情,那“原创”和“真实”的价值在哪里?

8月,一位Vlog博主在微博上发帖称:“我花三个月拍一条旅拍Vlog,AI一天出十条西游剧情,还都上了热门”。

这条吐槽引起不少传统内容创作者共鸣。

许多博主反映,AI内容正在挤压真人内容的曝光空间。

AI Vlog能迅速流行,是在“低成本+高完成度+强沉浸感”三重优势下,快速占领了用户注意力。

一个90秒的视频,可以让人体验“师傅被妖怪抓走又获救”的紧张转折,甚至能“看见”孙悟空如何劝猪八戒继续走下去。

7月,在抖音平台上,有超过8000条视频以“西游记第xx难”为标签上传,其中大部分都是AI生成内容。

用户可以用AI工具调取原著角色模型、设定背景、编写剧情,甚至加入当代元素,如“悟空吃泡面、八戒直播睡觉”。

经典IP的世界观完整、角色设定成熟、群众认知度高,天然适合用来做二次创作。

重要的是,AI生成工具的门槛越来越低。

教程在B站、知乎、抖音随处可见,普通用户只需拖入文本和图片,几分钟就能生成一条剧情完整的视频。

这让“内容解释权”从专业创作者手中转移到了普通用户身上。

过去,只有吴承恩、罗贯中能写西游和三国;现在,任何人都能用AI给他们“续一章”。

AI Vlog变得越来越多引发了新的问题。

知乎上有人提问:“我刷到的Vlog全是AI西游,怎么感觉真人越来越少了?”评论区不少人表示有同感。

平台推荐机制的精准投喂,形成了一个“虚构泡泡”——用户被困在了AI Vlog的视频围墙。

这是平台行为和用户选择的双重结果。

当“孙悟空996打妖怪”成了默认的Vlog体验,传统意义上的“真实生活记录”就开始减少。

与此同时,AI Vlog也在向商业化靠拢。

在一些vlog中,西天取经会路过“xx汽修服务中心”,迷惑之余才意识到,这是汽修店账号给自己打广告的视频。

这种方式在保留了内容的完整性的同时,又实现了广告植入。

AI Vlog没有颠覆内容创作的本质,它只是把“创作”这件事,从少数人手中交到了多数人手里。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认知上的转变。

“虚构不等于虚假,真实也可能被包装”——这是AI Vlog时代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