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早的信阳中院外,秋风吹得人发冷。受害者家属代女士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未拆封的婚纱礼盒,那是女儿原本计划拍婚纱照的梦想,如今却成了要带到墓碑前的祭品。法庭内,一场牵动全网的庭审正在进行;法庭外,十万网友在直播弹幕里刷着同一句话:"愿法槌速度追上车速"。
今早的信阳中院外,秋风吹得人发冷。受害者家属代女士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未拆封的婚纱礼盒,那是女儿原本计划拍婚纱照的梦想,如今却成了要带到墓碑前的祭品。法庭内,一场牵动全网的庭审正在进行;法庭外,十万网友在直播弹幕里刷着同一句话:"愿法槌速度追上车速"。
一、174km/h 的疯狂:汽车变成了杀人凶器
血检 203mg/100ml 的酒精浓度,意味着司机视野已缩窄一半,反应时间延长三倍。就在这样的状态下,00 后女子黄某把轿车开出了 174km/h 的疯狂时速 —— 而事发路段限速仅 40km/h。
换算成更直观的感受:以这个速度行驶,0.1 秒就能冲过 5 米距离,相当于闭眼跑完半个篮球场。网友说得咬牙切齿:"203mg+174km,这就是拿汽车当 AK47 扫射,不杀不足平民愤!"
更让全网震怒的是肇事方的态度。案发一年来,黄某和车主孙某某家属不仅从未露面道歉,甚至通过他人传话称 "没犯多大错,不给赔偿"。这句轻描淡写的 "没多大错",像一把钝刀割在受害者家属心上 —— 要知道,他们失去的是三个鲜活的生命:一对即将拍婚纱照的情侣,和他们未满 3 岁、距离生日仅剩 3 天的侄女。
二、五家破碎:被毁掉的不止是三条人命
代女士的微信头像至今仍是三名死者的名字。她说:"我不要赔偿,只要对方判死刑。" 一年来,丈夫长期逃避现实,大儿子夫妇避谈悲剧,曾经热闹的家庭陷入死寂。
网友 @草木的守望 留言直击人心:"我们缺的不是法律,而是把法律当真的那个人 —— 如果当时有人真把钥匙抢下来,今天就不会有蛋糕店打给亡者的电话。" 这话直指另一个罪人:车主孙某某。他明知黄某醉酒到走路打晃,仍将车钥匙借出,如今因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同堂受审。
评论区里,一条获赞二十万的留言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明知她醉成那样还递钥匙,等同递刀,必须同罪!" 这场由酒精和任性引发的悲剧,彻底改变了五个家庭的命运轨迹。
三、法庭内外的较量:民意与法律的天平
中国政法大学曲新久教授说得透彻:"当酒精浓度、行驶速度、死亡结果同时爆表,司法对死刑的门槛已实质降低,震慑是唯一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超过八成网友在投票中支持对黄某判处死刑。
但法律终究要超越情绪。回顾 2009 年孙伟铭案,一审死刑二审改判无期的先例,让不少人冷静思考:"醉驾入刑的初衷是预防而非报复,无期 + 终身巨额赔偿或许比一枪子更痛苦"。
庭审现场的特殊观众引人深思:安徽祁门组织消防员旁听,青岛让驾校学员观看醉驾被告戴手铐脚镣上囚车。这无声地传递着一个信号:对生命的敬畏教育,必须比飙车速度更快地深入人心。
四、我们愤怒的从来不止是案件本身
网友 XXX说得好:"当一个家庭不把他人的生命当回事,当犯错后连最基本的愧疚都没有,伤害就会加倍。" 这起案件之所以刺痛全网,正因为它暴露了部分人对生命的极端漠视。
2024 年全国醉驾刑事案件同比降一成,但致死率反升 2.4%,说明 "喝得更多、开得更疯" 正成为新趋势。这背后,是风险教育的缺失,是对规则的轻视,更是对他人生命的冷漠。
互动话题:
来源:影子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