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奔驰玩剩下的技术,竟成了我们今天的“天花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1:29 1

摘要:引言:这期文章很长,凝聚了我们技术团队的深度思考。我们预料到,坦诚地探讨与奔驰这样的百年车企的差距,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甚至被误解。但我们仍然认为,直面差距、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工程哲学,比简单的褒贬更有价值。

引言:这期文章很长,凝聚了我们技术团队的深度思考。我们预料到,坦诚地探讨与奔驰这样的百年车企的差距,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甚至被误解。但我们仍然认为,直面差距、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工程哲学,比简单的褒贬更有价值。

我们与大家的认知或许存在冲突:为何奔驰E级车仅凭钢制弹簧与机械减震器,就能实现许多车型需依赖“电磁悬架+空气弹簧”才能达到的俯仰控制?这份从容从何而来?是靠堆砌材料,还是神话营销?答案,深藏在那些鲜为人知的底盘几何设定之中。

“敏捷控制系统”

在讲这个问题前我得先说一下奔驰E级,前几天我同事在北京试驾新E级,一台纯靠机钢簧和机械避震桶构成的车,却能够实现轻微俯仰,这就和我们很多国内消费者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不是只有电磁悬架+空簧的组合才能实现吗?为什么奔驰的E级车用钢悬就能媲美空悬?

面对新E级仅凭钢制弹簧与机械减震器实现的优异俯仰控制,许多人的认知被颠覆了。秘密就在于那套诞生于18年前的“敏捷操控系统”(Agility Control)。其核心在于减震器芯内的液压比例阀。不同于普通减震器的固定阻尼孔,该阀能根据活塞运动速度(即液体流速)实时、连续地调整液压通道开度。

过长起伏路段时,阀门开度小,阻尼力大,给予车身足够支撑,抑制车身抛离感;驶过减速带时,阀门开度增大,阻尼力减小,允许悬架更柔和地伸展,减少车内乘坐弹跳感,这本质上是通过纯机械结构模拟了自适应阻尼的效果,以极简的物理法则实现了媲美空悬的平顺性。更令人深思的是其设计哲学:奔驰不追求绝对的“软”或“硬”,而是致力于动态平衡。现在所谓的主动悬架,奔驰早在在1999年的CL coupe上就全球首发了“ABC”"主动悬架。

这其实比亚迪近年推出的云辇悬架原理相似(液压阀调节),但奔驰早在2005年左右已经应用。

奔驰如何打造底盘?

奔驰底盘凭什么可靠?难道就是跑几圈赛道那么简单吗?并不是。

在物理样车诞生前,奔驰就利用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技术,在虚拟世界构建底盘系统的精确模型。工程师不仅模拟全球各地典型路况的载荷谱,更关键的是在仿真环境中反复验证和优化底盘硬点几何。

奔驰工程师通过精心设定控制臂与车身、车轮的连接点的空间位置,在三维空间中画出理想的Roll Center高度和运动轨迹。高Roll Center低重心正是奔驰的追求,能显著降低过弯时悬架系统对抗侧倾所需的力量。这意味着:减震器和弹簧不必“硬扛”来抑制侧倾,舒适性得以保留,并且轮胎压力减小,轮胎接地载荷转移更平稳,抓地力更持久。车身侧倾幅度更小、更线性,赋予驾驶者清晰的车身动态反馈和掌控感。

奔驰通过精确设定前、后悬架的Pitch Center位置,构建了积极的Anti-Dive和Anti-Squat。刹车时,前悬架的Pitch Center因为前上下摆臂的内节点形成的角度,被设定在较低位置,上摆臂仰角大,下摆臂几乎持平。当制动力通过轮心作用时,会产生一个抵抗车头下沉的力矩。这大幅削弱了刹车点头的幅度和速度,乘客不再有突兀的前倾感,车身重心保持平稳,为后续的转向或二次加速做好准备。加速时,后悬架的Pitch Center经过优化,多连杆的巧妙设计,完美的规避了后轮5个自由度的运动,和前悬挂一样,在驱动轮承受驱动力时,产生一个抵抗车尾下沉的力矩,抑制了加速抬头现象,让悬挂和车身刚性来承受本应该避震器承受的力矩。尤其在S500这类大马力后驱车型上,保证了迅猛起步时车身的平衡与驱动轮的有效接地。

这些几何在数字阶段就被反复推敲。这种“先数字后物理”的流程,确保实车验证时,底盘几何的核心框架已高度成熟,大幅减少了后期因基础几何缺陷导致的反复修改,将宝贵的实车测试时间留给更精细的调校和极端工况的验证。

当国内部分品牌以“一年一迭代”甚至“7个月验证周期”抢占市场时,奔驰坚持着近乎“冗余”的测试标准。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测试时长和覆盖路况的广度上,更深层次体现在对几何公差和长期耐久形变的零容忍上。一个衬套安装点的微小位移,一条控制臂的轻微塑性变形,都可能破坏精心设定的Roll Center高度或Ackerman角度,导致底盘特性在数万公里后悄然偏离设计初衷。奔驰漫长的验证周期,正是为了确保每一处几何设定,在车辆全生命周期内都能如设计之初般精准可靠。

什么是奔驰认为的好底盘标准?

好底盘只是让车辆减少侧倾和俯仰就行吗?奔驰如何覆盖所有用车场景?奔驰定义“五边形”驾乘质感:舒适性、安全感、掌控感、运动性、精确性。如何获得想要的五边形驾驶质感?车辆如何做到精准指向带来运动性又不失舒适性,没有突兀感?

举个例子,奔驰在新E的转向系统并非简单地让车轮左右转。理想的Ackerman几何设计,不仅有caster带来的清洗路感和方向盘回正速度,车辆内侧轮转角度比外侧轮更大,完美的实现较长轴距的新E在低速急弯时都能做出最贴近理论值的Ackerman圆心运动,减少了轮胎滑动摩擦,使转向更轻盈、精准,并减轻轮胎磨损。

奔驰对Ackerman几何的精确设定,让驾驶者在城市穿梭或狭窄弯角中,能感受到方向盘指令与车身动向的高度一致,并且利用轮胎在高速过弯时候的滑移率,做出非100% Ackerman率的几何,从而获得这种“指哪打哪”的直接沟通感,不失舒适性又能获得掌控感的核心要素。

而安全,并不只是那些被动安全的碰撞成绩,奔驰的安全,是主动安全,是把事故扼杀在萌芽之前,不是等事故发生过后只能被动接受事故结果。Brake Center的设定,深刻影响着车辆紧急制动时的稳定性。奔驰工程师确保制动时产生的巨大力量,其作用线尽可能靠近车辆的重心和Pitch Center,这种精妙的几何布局最大程度减少了制动时对转向系统的不必要干扰,配合Caster的物理特性,抑制了因左右轮制动力微小差异引发的车身横摆,保证了即使在全力制动下,车辆依然能保持直线稳定的行驶轨迹,为驾驶者提供关键时刻的安全信心。

即使拥有了完美的硬点几何,悬架链接点的衬套成为了舒适性的最后一块拼图。奔驰不仅选用高性能材料,设定衬套在不同方向上的刚度特性。例如,垂直方向设定相对柔和,充分吸收路面细小振动,而控制臂运动方向则设定得足够刚硬,确保悬架几何在动态中变化极小、响应精准,保证车轮运动自由度单一可控,最终转化为乘客可感知的细腻舒适。

理性认知差距:系统工程的价值

为什么奔驰底盘能被称为“黄金标准”?这不是营销的溢美之词,而是系统工程百年积淀与数字时代创新融合的必然结果。从1999年CL Coupe上的主动车身控制(ABC),到今天S级上装备48V电机的E-ABC智能液压主动悬架,奔驰在底盘技术上的探索从未止步。但是,真正的领先,远不止于炫目的主动技术。其核心在于对底盘基础几何近乎偏执的优化与验证,在于那“4年6步”不可速成的研发流程所蕴含的敬畏之心。

Roll Center、Ackerman、Anti-Dive/Squat、Brake Center...这些名词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在图纸、仿真模型和试验场上反复打磨的细节,是确保哪怕在最基础的机械悬架上,也能实现非凡质感的结构智慧。

国产品牌常说“底盘好不好,开了才知道”。这句话道出了体验的重要性,但也隐含着一个提醒:表面的堆料配置或短暂的试驾感受,可能无法揭示深藏在几何设计与长期验证中的“技术冗余”。奔驰的领先,是系统性工程能力、历史数据积累、以及对“全局优化”而非“单项突进”深刻理解的综合体现。

写在最后:

承认差距并非妄自菲薄,而是为了明确发展方向。唯有沉下心来,尊重工程规律,在基础几何设计、材料科学、验证体系等底层领域持续深耕,才能真正理解何为“卓越的底盘”。

真正的技术领先,始于对基础科学的敬畏,成于对完美几何的不懈追求。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仍需保持耐心与毅力。

来源:车手视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