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穿越世纪的文学之光与思想回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09:12 1

摘要:1904 年 11 月 25 日,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这个大家庭,宛如一座威严的城堡,长辈们遵循着传统的礼教,主宰着家族的一切。在这个大家族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还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童年的巴金,

1904 年 11 月 25 日,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这个大家庭,宛如一座威严的城堡,长辈们遵循着传统的礼教,主宰着家族的一切。在这个大家族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还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童年的巴金,就在这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森严的等级秩序中成长。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巴金目睹了家族内部的种种矛盾与腐朽。长幼尊卑的严格界限,让亲情变得扭曲;对女性的压迫,更是让他深感愤怒。姐姐的早逝,让他看到了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的戕害。这些经历,如同深深的烙印,刻在了他的心中,也让他对封建礼教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1919 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而来,新文化、新思想如春风般吹进了巴金的世界。他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那些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文字,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被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深深吸引,心中的叛逆之火被彻底点燃。

1920 年,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讨论社会问题,一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巴金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为《半月》杂志撰写文章,宣传新思想,抨击封建礼教。他的文章如同一把把利刃,刺向封建制度的心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27 年 1 月,23 岁的巴金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对救国真理的探寻,登上了前往法国的邮船 “昂热” 号 。这次远行,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也为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法国,巴金居住在巴黎拉丁区的一家公寓里。异国的生活充满了孤独与寂寞,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每晚都会准时传入他的耳中,那悠扬而又略带哀伤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世间的苦难,也触动着巴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而此时的巴金,也收到了家中传来的变故消息,家族的衰败,让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感慨。

在这种孤独与苦闷的情绪中,巴金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将自己的情感、思考与对社会的批判,都融入到了文字之中。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灭亡》以 1925 年军阀孙传芳统治下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杜大心反抗军阀的斗争及其悲惨命运 。杜大心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早年因爱情失意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在这里,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恨与憎恶,于是开始参加工会运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思想进步的大学生李冷,并与李冷的妹妹李静淑相爱。然而,为革命献身的激情与信仰,让他在爱情面前望而却步。他不顾自己孱弱多病的身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会工作中。纱厂青年工人张为群在运送传单时被捕牺牲,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杜大心。在愧疚与愤怒的驱使下,他决定刺杀戒严司令,最终在刺杀中壮烈牺牲。

巴金在创作《灭亡》时,融入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他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剥削,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罪恶横行,真情与痛苦交织,这一切都让他对黑暗社会无比憎恶。他通过杜大心这个角色,表达了对旧世界的批判与反抗,同时也展现了一代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追求与牺牲精神 。

《灭亡》的创作风格独特,充满了炽热的激情。巴金在描写人物心理时,运用了 “梦境”“意识流” 等手法,细致真实地展现了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描写杜大心在爱情与革命之间的挣扎时,巴金通过对他梦境的描写,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痛苦。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创作完《灭亡》后,巴金的创作热情被彻底激发。他继续以笔为武器,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新生》《爱情三部曲》等 。这些作品,如同燃烧的火焰,展现了他对封建制度的深刻批判,也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

《新生》是《灭亡》的续篇,讲述了主人公李冷在杜大心牺牲后,逐渐觉醒并走向革命的故事。李冷原本是一个对革命持怀疑态度的青年,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后,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也看到了革命的力量。最终,他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巴金通过李冷的转变,表达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展现了青年一代在革命浪潮中的成长与觉醒。

而《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则以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与革命为线索,展现了他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挣扎与奋斗 。《雾》中的周如水,是一个性格犹豫、懦弱的青年。他在爱情与革命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失去了爱情,也在革命中迷失了方向。周如水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迷茫与困惑。《雨》中的吴仁民,则是一个充满激情但又有些冲动的革命者。他在革命中不断受挫,爱情也遭遇了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吴仁民的经历,展现了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艰辛,也体现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电》则描绘了一群更加成熟、坚定的革命者,他们在革命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李佩珠、陈真等人物,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和牺牲精神,他们的形象,代表了巴金对革命青年的赞美与期望 。

这一时期巴金的创作,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 “五四” 运动之后,西方思潮涌入中国,其中以 “左” 的面目出现的无政府主义吸引了当时充满革命热情的年轻的巴金,成为他热烈追求的人生信仰。1921 年,巴金参加了成都出版的无政府主义刊物《半月》杂志的编辑工作,并撰写文章宣传无政府共产主义,鼓吹社会革命。革命的独特历史条件使巴金把无政府主义当作反帝、反封建和攻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武器,并从中受到 “鼓舞的力量”。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以及对革命的理想化描绘。例如,在《灭亡》中,杜大心只身刺杀戒严司令,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虽然展现了他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但也反映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中对个人力量的过度强调。

不过,巴金对无政府主义并非从体系上完全吸收,而是在追求自由光明的思想基础上,从反帝反封建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中能为民主革命服务的成份和因素 。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与他的世界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鼓舞了无数青年投身革命,为推翻封建制度、追求自由平等而努力奋斗。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蔓延,整个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巴金也被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战争,他不得不离开相对安稳的生活,踏上了流亡之路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巴金从上海辗转桂林、广州、重庆等地,每到一处,他都面临着日军的轰炸和生活的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用文字记录下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

巴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和茅盾共同主编了《呐喊》周刊 ,这份刊物在当时的上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鼓舞着大家的抗日斗志。然而,随着日军的侵略加剧,上海沦陷,《呐喊》周刊也被迫停刊。但巴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将刊物迁至广州,并改名为《烽火》 。在广州,巴金继续为《烽火》操劳,他四处组稿,精心编辑,希望通过这份刊物,向全国人民传递抗日的声音,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1938 年 10 月 20 日,日军侵占广州前一天,巴金还在为《烽火》的出版而忙碌。他从广州撤退至广西梧州时,即便在那样的危急时刻,还随身带着杂志校样 。后来,在《烽火小丛书》卷前语中,巴金记述道:“刊物还不曾付梓,大亚湾的炮声就隆隆响起了,我每天去印局几次催送校样,回‘家’连夜批改。第二天黄昏仓皇离开广州,我除了简单行李之外,还带着本期‘文丛’的纸型,21 期的‘烽火’半月刊虽已全部排梓,可是它没有制成纸型的幸运,便在 21 日广州市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了…… 这本小刊物的印成,虽然对抗战伟业没有什么贡献,但它也可以作为对敌人暴力的一个答复:我们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摧毁的,我们广大的肥沃的土地到处都埋着种子,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远存在。”

在流亡的过程中,巴金还创作了一系列以抗战为主题的作品,如 “抗战三部曲”《火》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全民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火》中,巴金通过对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经历和成长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挣扎与奋斗,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第一部中,青年知识分子面对上海闸北漫天大火时发出的怒吼:“让它烧吧,中国人是烧不尽的,中国人的心是烧不死的!” 这句怒吼,不仅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有力回击,更是对全体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高度概括。

除了《火》之外,巴金还创作了《憩园》《第四病室》等作品 。《憩园》以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和变迁的描写,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同时也展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挣扎。《第四病室》则以医院为背景,通过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和摧残,以及人们在困境中对生命的执着和对希望的追求。

在这些作品中,巴金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和勇敢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刺向日本侵略者的心脏;又如同一声声号角,鼓舞着中国人民的士气。在《桂林的受难》中,巴金写道:“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黑烟中闪动着红的巨舌…… 忽然在一辆汽车旁边,我远远地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走近了,才看清楚那不是人,也不是影子,那是衣服,是皮,是血肉,还有头发粘在地上和衣服上。” 这段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日军轰炸桂林的惨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在巴金的创作生涯中,《激流三部曲》无疑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部由《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 1919 年至 1924 年间,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 。小说以高家的衰落为线索,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以及青年一代在 “五四” 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反抗。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高老太爷是绝对的权威,他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子孙的命运。他包办了觉新的婚姻,让觉新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子,导致觉新的爱情悲剧。他还逼死了鸣凤,将婉儿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这些行为都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 。

在《家》中,巴金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觉慧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青年,他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和爱情。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宣传新思想,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他的大哥觉新则是一个 “作揖主义” 者和 “无抵抗主义” 者,他虽然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却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忍受。他的爱情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与钱梅芬相爱,但却被迫娶了瑞珏,最终梅芬抑郁而死,瑞珏也因难产而亡 。

而在《春》中,故事继续围绕高家展开 。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在这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蕙的命运十分悲惨,她嫁入郑家后,饱受折磨,最终含恨而死。而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春》进一步展现了封建家庭对青年的迫害,以及青年一代在反抗中的成长 。

《秋》则是《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它描绘了封建大家庭的彻底崩溃 。在这部小说中,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更加激烈,败家子变本加厉地挥霍,家族逐渐走向衰落。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仍在继续,如淑贞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投井自尽。但与此同时,青年一代的反抗也更加坚定,他们在新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新的生活。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 “五四” 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 。巴金以其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通过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典型,对客观现实进行了细致描绘,构成了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 。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激流三部曲》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和外国青年的心。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青年一代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坚定信念。

如果说《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早期创作的激情呐喊,那么《寒夜》则是他后期创作的深沉反思 。这部创作于 1944 年至 1946 年间的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通过描写小职员汪文宣一家的悲惨遭遇,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在战争和黑暗社会中的挣扎与无奈,也标志着巴金的创作风格从早期的激情澎湃逐渐转向了后期的深沉内敛 。

《寒夜》的故事围绕着汪文宣、他的妻子曾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展开 。汪文宣和曾树生原本是一对有着理想和追求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大学时相爱,毕业后结为夫妻,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们的梦想,他们不得不逃难到重庆,为了生计而奔波。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收入微薄,还要忍受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排挤。曾树生则在大川银行当行员,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却要忍受银行经理的骚扰和同事的嫉妒。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汪文宣的母亲赶来操持家务,然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加深,最终导致家庭破裂 。

在《寒夜》中,巴金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汪文宣是一个善良、懦弱的人,他深爱着妻子和母亲,但却无法调和她们之间的矛盾,只能在痛苦中煎熬。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身体也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逐渐垮掉。曾树生则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女性,她对汪文宣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却无法忍受家庭的压抑和贫困。她在爱情和自由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离开家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

《寒夜》的艺术特色鲜明,巴金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他所追求的 “无技巧” 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 。他通过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起了小说的框架,使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例如,小说中对汪文宣一家居住的狭小、阴暗的房间的描写,以及对他们日常生活中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的描写,都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

这部小说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巴金通过这个家庭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官僚资本的剥削、通货膨胀的加剧,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汪文宣一家的遭遇,正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巴金通过对这个家庭悲剧的描写,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也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

从《寒夜》开始,巴金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他不再像早期那样,以激情澎湃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来表达对社会的批判,而是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他的作品更加深沉、内敛,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不仅体现了巴金在艺术上的成熟,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

1978 年,中国大地正处于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浪潮之中,巴金也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反思之旅。从这一年的 12 月开始,巴金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 ,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写作。这八年里,他以笔为手术刀,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对 “文革” 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勇敢的批判,完成了这部被誉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的《随想录》 。

《随想录》共五集,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收录了巴金在 1978 年 12 月至 1986 年 8 月间创作的 150 篇文章 。这些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巴金对 “文革” 的反思、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人生的思考等多个方面。在《随想录》中,巴金毫不留情地揭露了 “文革” 的残酷和荒谬 。他回忆了自己在 “文革” 期间遭受的迫害,以及家人和朋友所经历的苦难。他的妻子萧珊,在 “文革” 中因他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却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含恨离世。巴金在《怀念萧珊》中,用悲痛的笔触写下了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 我想起她对我的关怀,想起她对我的体贴,想起她那一句句的‘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子里啊!’的话,我真想剖开自己的心,掏出自己的真心,把它献给我妻子。” 这些文字,充满了血与泪,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 “文革” 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 。

除了对 “文革” 的揭露,巴金还在《随想录》中对自己在 “文革” 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忏悔 。他反思了自己在 “文革” 初期的软弱和盲从,承认自己曾经为了自保而说了假话、做了违心的事。他在《随想录》中写道:“我怎么忘记了当年的生活?怎么忘记了我们的一句假话可以使一个人丧生?我怎么忘记了我写过的那些假话和我自己说过的那些假话?” 这种深刻的忏悔,体现了巴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勇气 。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大力倡导 “说真话” 。他认为,只有说真话,才能避免重蹈 “文革” 的覆辙;只有说真话,才能让社会进步,让人性得到尊重。他在《随想录》中写道:“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我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的 “说真话”,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呼吁 。

《随想录》的创作风格质朴无华,巴金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 。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这种质朴的文风,与他所表达的 “说真话” 的思想相得益彰,使《随想录》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作为巴金晚年的心血之作,《随想录》不仅是他个人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整个民族的警醒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 “文革” 的危害和说真话的重要性。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巴金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他的时代良心、社会责任、火一样的情感、悲天悯人的精神,都留在了他的作品中。”《随想录》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005 年 10 月 17 日,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 101 岁 。这位文学巨匠的离去,让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巴金的文学成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拥有广泛的读者,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曾评价巴金的作品:“巴金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文字能够打动人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巴金的精神遗产,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与正义 。他的 “说真话” 精神,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旗帜。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作家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追求真实、真诚的文学表达。著名作家余华曾说:“巴金先生的作品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的‘说真话’精神让我明白了文学的真谛。在我的创作中,我始终追求真实,希望能够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巴金的作品和精神,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被广泛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他的作品。电影《家》,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让观众感受到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青年一代的觉醒。话剧《雷雨》,则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展现了巴金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命运的无常 。

巴金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但他的作品和精神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遗产,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写文章没有别的目的,只是希望读者从作品中得到一点温暖,得到一点勇气,得到一点力量。” 巴金的作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追求真理与正义的方向 。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