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印度研发新弹射座椅和两栖攻击舰,均是印度国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09:13 2

摘要:不过,飞机弹射座椅只有四个国家可以研发、制造:中美俄英。就连法国阵风战斗机也只能采购英国货—对于这一点,印度人心理很清楚,但是,利用这个噱头提升印度社会可笑的自尊心到也符合莫迪老仙的做派;

印度人不甘示弱的订购100多架阵风以后,脑洞大开:决心自研弹射座椅,以此展开印度政府国防自主的宣传噱头;

按照印度规划,研发弹射座椅就是为了摆脱英国人的控制和大嘴巴:该死的英国人根据马丁.贝克座椅的弹射记录报道了印度空军的惨败!让印度国际说唱团颜面大失!

不过,飞机弹射座椅只有四个国家可以研发、制造:中美俄英。就连法国阵风战斗机也只能采购英国货—对于这一点,印度人心理很清楚,但是,利用这个噱头提升印度社会可笑的自尊心到也符合莫迪老仙的做派;

印度国产弹射座椅项目名称: 通常被称为“本土空中逃逸系统”或类似名称,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旗下的航空发展机构(ADE) 主导。

该项目具体的项目总预算很少公开。这类研发项目的资金通常是DRDO年度预算的一部分,数额可能在数千万到一两亿美元之间(相对于国际研发成本,这个投入规模较小)。其主要目的是替代昂贵的进口产品,从长远看节省外汇—印度人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工业能力,所以,它的国产军工项目预算超标数倍乃至数十倍是常态,所以不用对它的预算当真。

因此,这个项目已进行多年:2019年,ADE宣布完成了初步设计评审(PDR);印度科研机构已进行过数十次“火箭滑车测试”(Rocket Sled Test),用于验证座椅的推进、稳定性和地面动态性能;它计划首先安装在印度国产的HJT-36中级喷气教练机上进行飞行测试,成功后,最终目标是装备所有国产军用飞机,如“光辉”Tejas Mk1A/Mk2战机—印度宣称可以提高国产战斗机和教练机的战斗力,降低外国配件和成本…印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完全国产化,摆脱对英国马丁·贝克公司(Martin-Baker)等外国供应商的依赖(印度空军目前绝大部分战机都使用马丁·贝克的弹射座椅);

印度国产弹射座椅的目标性能参数预计将与国际主流产品(如马丁·贝克Mk16系列或俄罗斯的K-36D)看齐,以满足现代战机的需求:

“零-零”能力: 在零高度、零速度(即飞机停在地面时)条件下成功弹射救生。

速度覆盖范围: 覆盖从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整个飞行包线。

高度覆盖范围: 从海平面到战机的最高实用升限。

智能化: 具备微处理器控制的智能感应系统,能根据弹射时的飞机姿态、速度、高度等参数自动调整座椅姿态和救生伞开启时机,最大限度提高飞行员生存率。

印度人的想法是好的,可以定型吗?印度人以为这是发展牛粪公交车吗?首先,印度人无法理解“设备可靠性”的含义:弹射座椅是飞行员最后的救命稻草,可靠性必须接近100%。任何微小故障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建立这种极致的可靠性文化和测试体系是最大挑战—恰好,印度的文化就是凑合,连建造的核潜艇都是凑合;

弹射座椅涉及火箭推进、稳定控制、降落伞系统(通常有多级伞)、人机工程、微电子控制等多个高技术领域的高度集成:它安装多个环境、姿态感知微处理器、传感器等,按照印度半导体工业的技术水平,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此外,弹射座椅的测试与认证需要进行海量的、各种极端条件下的测试(包括真人假人测试),整个过程耗时极长、成本极高。获得印度空军的完全信任和认证将是巨大难关:稍微不慎,印度飞行员脊椎就会重伤—印度空军飞行员往往依赖英国弹射座椅救命!

即使印度研发成功,其性能和可靠性在短期内也难以超越经过数十年实战验证的马丁·贝克等产品,印度空军可能出于安全考虑更倾向于采购成熟产品—印度海军拒绝国产LCA上舰;印度空军拒绝接收LCA取代米格-21和其他战斗机,只是一味采购新阵风;印度陆军拒绝国产卡车炮……

不过,DRDO拥有相当的航空航天技术积累,完成研制并造出原型产品是可能的,但是,除非国产座椅被证明在无数次测试中绝对可靠且成本显著低于进口,否则空军很可能更愿意继续购买成熟的外国产品。所以,印度国产弹射座椅项目成功几率不大:除非购买英国技术、部件组装,再贯以国产名号—印度人常用手法:最优结果估计是部分装备于不太关键的机型或作为备份,但主力战机(如“阵风”、SU-30MKI)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依赖进口座椅;

至于印度核动力电磁弹射航母?先谈印度国产两栖攻击舰(LHD)的预算与规划:印度海军的多用途登陆平台计划。它由印度斯坦造船厂有限公司(HSL) 主导设计和建造,单舰造价估计在20-30亿美元之间(取决于最终设计和装备水平)。这比从国外购买(如向土耳其订购)要昂贵,但符合“印度制造”的战略;

按照规划,印度海军最初计划建造4艘约20000吨级的LHD,以增强两栖投送和力量投射能力,替代老旧的登陆舰;该项目已被提出超过十年,但一直处于“计划”和“设计”阶段。进展极其缓慢;

外媒报道,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中,但尚未看到切割钢板等实质性的建造进展。项目屡次被推迟,优先级似乎低于航母和核潜艇项目;

印度海军期待国产两栖攻击舰排水量约30,000 - 40,000吨(最新讨论的规模有所增大);舰载机为10-16架直升机,包括重型直升机(如CH-47F“支奴干”)、多用途直升机(如MH-60R“海鹰”)和国产轻型直升机;搭载一个营级规模的兵力(约9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数十辆各类车辆(包括主战坦克);舰尾设有坞舱,可容纳2-4艘机械化登陆艇(LCM);具备完整的医院设施,可作为海上医院船使用;自卫武器包括近防武器系统(CIWS)、舰空导弹(如“巴拉克-8”)、机枪等;

别看印度制造了航母,可是那就是和组装货:离开俄罗斯、法国、以色列公司,印度国产航母就是样子货!所以,印度从未独立设计过如此复杂的大型两栖攻击舰。如何将船体、动力、电气、航空设施、武器系统、登陆设施等完美集成?印度人不懂、不会;

印度政府主导的HSL船厂基础设施和项目管理能力远不及制造航母的科钦造船厂(CSL)。其能否胜任如此大规模的项目存疑:关键子系统如动力系统(燃气轮机/柴油机)、雷达、武器系统、升降机、甲板材料等很可能需要进口。地缘政治(如对俄制裁)可能影响供应链。“印度制造”的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高昂的成本和技术困扰是印度大型国防项目的通病:“光辉”战机、“维克兰特”号航母都是预算超标、进度延迟数倍的典型例子,这个LHD项目几乎注定会严重超支和延期;

5. 军种竞争与优先级: 印度国防预算有限,海军需要与空军和陆军争夺资源。航母、核潜艇、新一代驱逐舰等项目可能比LHD拥有更高的优先级。

项目在政治推动下,可能会坚持下去并最终交付一艘舰艇,可是,它按时、按预算、按性能要求完成的几率极低,可以肯定会出现巨额超支和长达十年以上的延迟。如果要达到印度海军列装4艘的标准,首舰高昂的成本和缓慢的进度会让后续舰艇的建造计划被大幅削减或取消。所以,印度只能找外援,例如与外国造船厂(如西班牙纳凡蒂亚、韩国韩华海洋)合作设计,并在印度国内建造,以此获得技术转移;

这两个项目精准地命中印度国防工业体系的几乎所有痛点:雄心与能力不匹配、项目管理不善、官僚主义、以及对外国技术的深度依赖。弹射座椅因为规模较小,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而国产两栖攻击舰项目则面临重重险阻,其成功之路将异常漫长且昂贵。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来源:熊styl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