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初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百岁老战士们回信。年近九旬的郑仲英反复诵读着“我们有责任播撒红色种子”的殷切嘱托,心潮澎湃:“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誓言,贯穿了她从烽火少女到人民艺术家的壮阔人生。
2021年初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百岁老战士们回信。年近九旬的郑仲英反复诵读着“我们有责任播撒红色种子”的殷切嘱托,心潮澎湃:“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誓言,贯穿了她从烽火少女到人民艺术家的壮阔人生。
1932年3月,淞沪抗战的硝烟中,郑仲英出生于上海租界。炮火是童年的残酷摇篮:5岁经历“八一三”激战,9岁目睹英军撤离。《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激荡在街头巷尾时,她跟着弄堂里的大人们,一边为前线赶制棉衣穿针引线,一边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稚嫩心灵里,“我是中国人”的信念留下深深烙印,追随新四军的火种从此埋下。
1945年,13岁的郑仲英肩负特殊使命,在身为地下党员的二哥的安排下,她怀揣秘密文件,穿越重重封锁线,像一尾灵活的小鱼游向新四军的怀抱。抵达根据地后,她被分配到淮南公学学习,由此结缘新安旅行团(新旅)。在这座革命熔炉里,“你是舵手”的坚定信仰与“河里的鱼儿全靠水来养”的箴言,深深镌刻于她的灵魂:党是领航的灯塔,人民是滋养的活水,两者不可分离。行军演出百姓供给衣食,战时群众舍命掩护,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用腰鼓和歌声将革命火种撒遍四方——在新旅的岁月,军民水乳交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她,这份“鱼水情”的烙印,也成为郑仲英毕生艺术创作的灵魂底色。
抗战胜利时,郑仲英与新旅战友们扭着欢腾的秧歌,与舞龙、花船汇成欢乐的海洋,这是她艺术生涯的光辉起点。此后40余载舞台生涯,她塑造了民族歌剧《江姐》《白毛女》《两个女红军》等众多舞台形象,深受观众喜爱。她始终呼吁“文艺作品的力量不可小觑!”她主张歌剧创作要“打开门”,向京剧、昆剧、沪剧等传统戏曲汲取养分,“为老百姓创作让老百姓叫好的作品”。
1950年11月,郑仲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她在从事多年的艺术业务管理工作岗位上离休。舞台的幕布落下,人生的华章续写。作为社区老党员,她担任过居民区学习组长、街道党支部委员,组织学习、解决难题、凝聚人心;作为“红色播种者”,她为社区党员上党课,给孩子们讲述亲人缴获日军九二步兵炮壮烈牺牲的故事;作为永不退休的艺术家,她活跃于社区文体活动中,用专业素养带领合唱队绽放光彩。
从炮火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孩童,到穿越封锁线的“小交通员”;从舞台聚光灯下的“江姐”,到社区讲台上的“郑老师”——郑仲英用一生践行着新旅熔铸的信念:艺术之根深扎人民土壤,信仰之光源于党的指引。真正的艺术家,必是人民的歌者;真正的共产党员,必是初心的守护者。那穿透岁月的赤忱歌声,仍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激荡着信仰的回响,播撒着永恒的红色火种。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