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虚云大师开示:一生参禅不如看破哪件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7:22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虚云和尚年谱》、《楞严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虚云和尚年谱》、《楞严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

虚云大师,这位活了一百二十岁的禅门泰斗,一生参禅入定无数次,度化众生如恒河沙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证果的大德,却在晚年时常开示弟子说:一生参禅打坐,竟不如看破一件寻常事来得直接。

这位能够一坐数日不起,入定如山岳般稳固的尊者,究竟指的是哪件事?

这件事又为何能让无数苦修多年的比丘瞬间开悟?

民国三十六年深秋,鸡足山祝圣寺内梧桐叶正黄。

虚云老和尚刚从长达七日的禅定中出来,眼神清澈如山间清泉,周身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祥和气息。

几位年轻比丘围坐在尊者身旁,其中一位法名常参的弟子,已在山中苦修整整三年。

他每日头陀苦行,精进不懈,可心中却总有疑惑难解。

“师父,弟子日日禅定,夜夜诵经,为何总觉得菩提遥远,涅槃难证?”

常参合掌问道,眉宇间透着一丝困顿和不安。

虚云老和尚微微一笑,那笑容如春风化雨,慈悲中带着深邃的智慧。

他缓缓开口:“你可曾留意过,每日清晨打板时,寺中那只老猫的行为?”

常参愣了一下,不明所以:“师父,那猫每日只是寻食睡觉,有何特别?”

“你再仔细观察。”

虚云老和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轻抚胡须,目光望向窗外那只正在院中悠然踱步的老猫。

接下来几日,常参开始留心观察那只老猫。

起初,他只看到一只普通的寺猫,无非是晒太阳、抓老鼠、睡懒觉。

可是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些奇妙之处。

这只老猫从不为食物焦虑,饿了就去找,不饿就安然休息。

它从不攀比其他猫咪的毛色是否更亮,也不因为自己年老而自卑。

最奇特的是,无论风雨雷电,它总是处之泰然,该睡觉时就睡觉,该玩耍时就玩耍。

一周后,常参再次来到虚云老和尚面前。

“师父,弟子观察了许久,发现那猫似乎活得很自然,没有人的那些烦恼。”

“不错。”

虚云点头,“那猫可曾参禅?可曾诵过一句经文?”

“自然是没有的。”

“可它是否活得比你自在?”

常参沉默了,心中涌起一阵巨大的触动。

确实,那只老猫从未表现出任何痛苦和挣扎,而自己虽然日日用功,内心却常常被各种疑虑折磨。

虚云老和尚继续说道:“你每日苦修,心中是否常想着:我何时能开悟?我的功夫够不够?别的师兄弟是否比我精进?”

常参脸红了,这些念头确实时常出现,如影随形般困扰着他。

“这便是症结所在。”

虚云老和尚语气变得深沉,“你看那猫,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从不为昨日的老鼠后悔,也不为明日的食物担忧。”

“它活在当下,心无挂碍。”

“而你呢?虽然身在禅堂,心却飞到了过去和未来。”

其他几位比丘也围拢过来,都被这番话震撼到了。

一位叫明心的师兄问道:“师父,您的意思是让我们学那猫的样子生活?”

虚云摇头:“不是学它的形,而是学它的神。”

“猫之所以自在,是因为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它不会想着’我是一只猫,我应该如何如何’,它只是纯然地活着。”

“可是师父,”常参还是不解,“我们修行人岂能如畜生般无知?”

虚云老和尚的眼中闪过一丝深意:“无知?你错了。”

“那猫看似无知,实则大智。”

“它已经自然而然地做到了我们用尽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无为而治,清净自然。”

正说到这里,那只老猫恰好从门外踱步而过,阳光洒在它的毛发上,金黄璀璨。

它停下来,用那双琥珀色的眼睛看了看屋内的众人,然后继续悠然地走开。

没有一丝刻意,也没有任何造作。

众比丘看着这一幕,都陷入了沉思。

虚云老和尚站起身来,走到窗边,看着那只老猫的背影。

禅宗有云:平常心是道。

“什么是平常心?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我们人类太聪明了,聪明到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自然的状态人为化。”

“那么师父,”明心追问,“我们还需要参禅吗?还需要修行吗?”

这个问题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因为这涉及到修行的根本意义,关系到他们多年来苦修的价值。

虚云老和尚转过身来,眼神中透着深不可测的智慧。

他刚要开口解答这个核心问题时,寺外忽然传来悠扬的钟声。

那是晚课时间到了。

虚云老和尚微微一笑:“今日就到这里,明日再续。”

众人虽然心中急切,但也只能作罢。

那一夜,常参辗转难眠。

师父的话如醍醐灌顶,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修行。

难道一生的苦修,真的不如一只猫的自然而然?

难道所谓的开悟,就是回到最初的纯真?

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邃的正法奥义?

而师父口中那件比一生参禅更重要的事,到底是什么?

第二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山林洒向大地时,虚云老和尚已经坐在了禅堂中。

众弟子早早聚集,等待着昨日那个问题的答案。

“昨夜你们都想了一夜吧?”

虚云老和尚看着众人疲惫的神色,慈祥地笑了。

“这就是人与猫的差别。猫睡了一夜好觉,而你们却被一个念头折磨了整夜。”

常参惭愧地低下头:“师父说得对,弟子确实一夜未眠。”

“这便是要看破的第一件事—— 看破妄念的纠缠 。”

虚云老和尚正色道,“我们修行,不是要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要回归本来面目。”

“那猫的自在,正是我们本具的佛性的显现。”

明心不解:“可是师父,如果我们本来就是佛,为何还要修行?”

“好问!”

虚云老和尚眼中现出欣慰之色,“这正是要看破的第二件事—— 看破修行的执着 。”

“修行本身没有错,错在把修行当成了目的。”

“就如那猫,它不会因为自己要保持自在而刻意去自在,它就是自在本身。”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的精髓,就是要我们在修行中不要住着于修行,在精进中不要执着于精进。”

“一旦有了执着,心就被束缚了,自然也就失去了自在。”

一位年长的比丘法名智光,听到这里忽然眼前一亮。

“师父,您是说, 真正的修行是无修之修 ?”

“正是如此!”

虚云老和尚点头称赞,“无修而修,修而无修,这才是正法的精髓。”

“那猫从未想过要证什么果,得什么道,它只是纯然地活着,却自然而然地体现了道的本质。”

常参若有所悟:“师父,那我们这些年的苦修岂不是白费了?”

“非也。”

虚云老和尚摇头,“ 苦修是必要的过程,但不是终点 。”

“就如磨镜,需要不断擦拭才能明亮,但镜子的本质是明亮的,擦拭只是去除尘垢而已。”

“你们的苦修,正是在擦拭心镜上的尘垢。”

他走到一面铜镜前,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

“看,这镜子本来就能照物,灰尘不过是暂时的遮蔽。”

“我们的佛性也是如此, 本自清净,本自具足 ,只是被妄念和执着遮蔽了而已。”

智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师父是要我们看破修行的执着,回归自然的状态。”

“不仅如此。”

虚云老和尚的神色变得更加深邃,整个禅堂的气氛也随之凝重起来。

众弟子都感受到,接下来师父要说的,必定是最关键的内容。

正当大家聚精会神等待答案的时候,虚云老和尚却停下了话头。

他的目光深深地看着每一个人,仿佛要将某种极其重要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但最关键的那件事,那个比一生参禅更重要的秘密,师父还没有说出来。

那件能让无数修行人瞬间开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还有第三件事要看破—— 看破生死的幻相 。”

虚云老和尚的声音如洪钟大吕,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震惊了。

生死乃人生大事,怎能说是幻相?

虚云老和尚看出了众人的疑惑,缓缓说道:

“你们观察那猫这么多日,可曾见它为生死而忧虑?”

“它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也不执着于延长寿命,更不会因为死亡的必然而恐惧。”

“它只是活在当下, 每一刻都是完整的 。”

“而我们人类呢?”

他环顾四周,“从生下来就开始害怕死亡,拼命追求长生,执着于肉身的存续。”

真正不生不灭的,是我们的本性,是那个能觉知一切的觉性 。”

常参的心中涌起巨大的震撼:“师父,您是说,我们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

“《楞严经》中佛陀开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虚云老和尚引用经典,“我们的觉性,从来不生,也从来不灭。”

“生死只是现象的变化,就如波浪起伏,但大海本身从未动摇。”

他指向窗外那只正在院中踱步的老猫:

“你看它,活得如此自在,正是因为它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需要保护的’我’。”

“它就是纯然的生命力的显现,与道合一。”

明心激动地说:“师父,这就是您说的’一生参禅不如看破哪件事’的答案吗?”

虚云老和尚点头:“正是。”

“看破妄念的纠缠,看破修行的执着,看破生死的幻相——这三件事,比一生的苦修更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但是师父,”智光还有疑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学那猫,直接回到自然状态?”

关键在于’看破’二字 。”

虚云老和尚强调,“猫是天然的自在,而我们需要通过智慧来看破,这就是人与畜生的区别。”

“猫的自在是无知的自在,我们的自在是觉悟的自在。”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番话深入众人心中:

“真正的看破,不是逃避,而是透彻;不是放弃,而是放下;不是无知,而是大智。”

“当你真正看破了这三件事,你会发现,原来佛性本具,涅槃本有,一切本来圆满。”

众比丘听到这里,内心都有了深深的触动。

原来,那只看似平凡的老猫,竟然是活生生的佛法教材。

它用自己的存在诠释着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然。

虚云老和尚最后说道:

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这’看破’三事,便是最直接的法门。”

“不需要繁复的仪式,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需要一颗清净的心,去看清事物的本质。”

“当你真正看破时,你会发现,原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切本来就是圆满的。”

从此以后,常参等弟子的修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那只老猫也成为了整个僧团心照不宣的善知识。

看破妄念、看破执着、看破生死,这简单的三件事,包含了整个佛法的精髓。 真正的大道从来都是简单而直接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每一个当下的觉知中。‌‌​​‌​‌​​‌‌‌‌​‌​​‌​​​​‌​​‌‌​​​‌​​‌‌​‌​‌‌​​‌‌‌​‌‌​​‌​​​‌‌​​​‌‌‌‌‌​​​‌‌‌‌‌​​​‌‌‌

来源:三禅悟清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