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晚年草书《春兴等七言律诗卷》赏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8:45 1

摘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库里,一卷纵30厘米、横662.8厘米的纸本草书,静静诉说着明代书法大家文彭的晚年心境。这幅署款“隆庆庚午”(1570年)的《春兴等七言律诗卷》,既是文彭草书造诣的巅峰之作,更是他追随唐代草圣怀素数十年的艺术结晶。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库里,一卷纵30厘米、横662.8厘米的纸本草书,静静诉说着明代书法大家文彭的晚年心境。这幅署款“隆庆庚午”(1570年)的《春兴等七言律诗卷》,既是文彭草书造诣的巅峰之作,更是他追随唐代草圣怀素数十年的艺术结晶。

文彭与怀素的艺术羁绊,早有迹可循。他曾在怀素《自叙帖》后题跋,坦言嘉靖庚寅年(1530年)于陈湖陆氏处得见《自叙帖》真迹时,便“谨摹一过”,埋下了师法怀素的种子;两年后的嘉靖壬辰年(1532年),他又在水镜堂为《自叙帖》石刻释文,与怀素的书法精神再度对话。到了嘉靖己未年(1559年),文彭书《采莲曲》时更自曝心迹:“连日偶读素师自叙,自谓颇有所得”,足见怀素对他的影响早已深入笔墨骨髓。

观这幅晚年作品,怀素的影子在笔墨间随处可见,却又处处透着文彭的自我风骨。笔画间的使转如怀素般圆劲流畅,笔势连绵处似有《自叙帖》的奔放纵逸,但若细品,文彭又褪去了怀素的狂狷之气,多了几分文人的温雅。他笔下的线条虽疾而不躁,转折处见稳健,收笔时藏含蓄,将草书的“动”与文人的“静”巧妙融合——如诗中“春兴”之意象,既有春日的生机勃发,又有诗人观春的悠然心境。

662.8厘米的长卷展开,章法布局更见匠心。文彭没有刻意追求怀素的密不透风,而是在疏密之间留足呼吸感,字群的聚散如同律诗的平仄起伏,节奏感十足。单字或大或小,笔画或重或轻,却始终在整体气韵中和谐统一,仿佛一位老者从容挥毫,每一笔都历经岁月沉淀,每一字都饱含人生体悟。

这幅作品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是文彭晚年的成熟之作,更在于它见证了明代文人对唐代草书的传承与革新。文彭没有盲目临摹怀素,而是将怀素的笔法融入自身的文人修养,形成了“狂而不野、放而不纵”的草书风格,为后世文人草书开辟了新路径。如今,我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柜前凝视这卷墨迹,仍能感受到四百多年前,文彭落笔时那份“得素师真意”的笃定与从容,这便是经典书法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