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它宛如一把精准的标尺,平分了昼夜,也平分了整个秋季。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昼夜对半,此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在时光的悄然流转中,明日,我们将迎来秋分这一古老而又充满诗意的节气。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它宛如一把精准的标尺,平分了昼夜,也平分了整个秋季。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昼夜对半,此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从气候上看,秋分过后,太阳位置南移,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减少,影响我国的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气温下降较快,“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正式步入秋天的怀抱。北方冷气团初展威力,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天空澄澈,秋高气爽;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已降到0℃以下,雪花开始纷纷扬扬飘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鲜见,但降雨日数却有所增加,常常细雨绵绵,带着丝丝缕缕的温柔与惆怅 。
在这秋色平分的时节,世间万物也都呈现出独特的景致与变化。大雁排成整齐的队列,向着温暖的南方振翅高飞;蛰虫感知到寒意,纷纷往虫穴里钻,还用细沙土把洞口封住,准备开启漫长的蛰伏;河流湖泊在干燥的气候下逐渐干涸,水面波光不再那般潋滟,却多了几分宁静与悠远。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木,叶子开始染上金黄、橙红,在秋风中簌簌飘落,宛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为大地铺上一层斑斓的地毯。田野里,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头,饱满的棉花咧开了嘴,火红的高粱笑弯了腰,它们在秋风中摇曳生姿,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秋意。
秋分,不仅是自然节气的更迭,更是承载着丰富民俗文化的重要时刻。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早在周朝,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活动,其祭祀场所月坛,庄重而神秘。虽然后来“祭月节”因秋分日不一定有圆月,而调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但这一古老传统所蕴含的对自然、对天地的敬畏与祈愿,依然在岁月中流传。从前,民间还有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把印着全年农历节气与农夫耕田图样的“秋牛图”送到家家户户,送图的“秋官”一路说唱着秋耕的吉祥话,韵脚里满是对农事顺遂的期盼 。在岭南地区,秋分流行吃秋菜,嫩绿的野苋菜与鱼片煮成“秋汤”,人们怀着朴素的愿望,希望“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此外,放风筝也是秋分时节的一大乐事,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翱翔,承载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与美好憧憬 。
对于农民而言,秋分时节意义非凡,是“三秋”大忙的关键时期。“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地区的农民们抢抓农时,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则忙着收割晚稻,金黄的稻浪在田间起伏,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弯下腰,挥动手中的镰刀,奏响一曲曲丰收的赞歌,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棉花吐絮,洁白的棉桃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烟叶也由绿变黄,等待着人们的采收。然而,这个时期的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可能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农民们时刻关注着天气变化,与时间赛跑,守护着一年的辛勤劳作成果。
在这秋分时节,让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馈赠,去体会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泡一杯香茗,静坐在窗前,看落叶纷飞,听秋风低吟;或是走进田野乡间,与农民一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又或是在皎洁的月光下,遥想古人祭月的庄重场景。在这个昼夜均而寒暑平的美好时刻,愿我们都能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平分秋色”的美好。
来源:三农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