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每次和AI对话,都像是第一次见面。无论是ChatGPT、Claude,还是Siri、Alexa,它们都“记不住”你。你得一遍遍重复背景信息,重新提供上下文,效率低还让人抓狂。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每次和AI对话,都像是第一次见面。无论是ChatGPT、Claude,还是Siri、Alexa,它们都“记不住”你。你得一遍遍重复背景信息,重新提供上下文,效率低还让人抓狂。
而一个叫 TwinMind 的AI应用,正试图改变这一切。它不是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而是一款真正能**“记住你”的AI助手**。它能在你手机后台默默运行,全天候记录你的对话、会议、灵感,自动转成可查、可用的文字,还能帮你建立一个专属的知识图谱。最重要的是——所有数据都保存在本地,不上传云端,隐私安全有保障。
这个项目的创始人之一 Daniel George,是个超级学霸——24岁拿到AI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在LIGO研究引力波,后加入Google X做AI耳机项目。他亲身体会到现代AI的“记忆缺失”问题后,决定自己动手解决。于是,他和另外两位Google X前同事一起创业,打造了TwinMind。
结果很快就来了。他们拿下了 57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Streamlined Ventures,还有科学界大佬 Stephen Wolfram ——他为这个项目写下了人生第一张投资支票。
大多数AI工具都靠云端运行,但TwinMind坚持 “本地化处理”。什么意思?就是所有的语音录音、文字转录、AI分析,统统在你手机上完成。录音一转成文字就立刻删除,不给黑客、平台留任何“可乘之机”。
技术上,他们用了纯Swift开发iOS底层服务,能在苹果系统中连续运行17小时不掉线,还不耗电。语音识别方面更是狠,支持 140多种语言、词错率仅5.26%,还能自动区分谁在说话,准确率高达96%以上。
此外,TwinMind还开发了一个 Chrome 浏览器扩展,能“看懂”你网页上打开的内容——比如邮件、Slack、Notion笔记等,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数字助理,既能听你说,也能看你做。
他们采用的是“混合模式”:日常任务靠本地AI模型,遇到复杂问题再连云端的ChatGPT、Claude等大模型。不仅更省钱(成本降低约20倍),还能在没网的情况下照常使用。
TwinMind现在已经有 3万多用户,其中一半是职场人士,四分之一是学生,剩下的用于个人生活记录。创始人George的父亲就用它在写自传。你没听错,一个AI帮老爸写人生故事,这不比聊天机器人实用多了?
产品粘性也很惊人。George说:“一旦你习惯了它,就回不去了”。毕竟,它能记住你三个月以来的项目进展、开会内容、合作对象,甚至你的说话习惯——这样的AI,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第二大脑”吗?
而且它不是为了取代你,而是 补足你记忆的短板,帮你把生活的碎片信息串起来,变成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当然,TwinMind也有压力。毕竟,苹果、谷歌这样的大厂,未来也可能做类似的功能。但在大公司还没认真“下场”之前,TwinMind已经用技术壁垒和用户粘性,抢占了先机。
免费用户也能享受核心功能,而15美元/月的Pro版提供更大上下文窗口、邮件支持等高级服务。除此之外,他们还准备把语音识别模型开放API,向开发者收费,每小时0.23美元。这种To B+To C的混合路线,也为他们带来了更稳健的收入模式。
结语:
TwinMind不是在做一个“更聪明的AI”,而是在重塑人类与AI的关系方式。它不只是工具,而是能理解你、记得你,并为你主动服务的数字伙伴。
这样一款产品,能不能彻底改变我们对AI助手的期待?现在或许还早,但它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第二大脑”时代的开端。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