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手机,刷会视频,难免被一些歪风浊气熏到。屏幕一划,就是苦情哭诉、比谁更惨;再一划,便是婆媳大战、职场宫斗;受不了还是划走,又只见问题网红屡打“擦边球”、带货“养生专家”紧盯我的小荷包。如此乱象,着实辣眼!
打开手机,刷会视频,难免被一些歪风浊气熏到。屏幕一划,就是苦情哭诉、比谁更惨;再一划,便是婆媳大战、职场宫斗;受不了还是划走,又只见问题网红屡打“擦边球”、带货“养生专家”紧盯我的小荷包。如此乱象,着实辣眼!
现在,中央网信办出手了!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发展迅猛,《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0亿人,使用率达93.8%,连续6年保持网络视听应用细分领域第一。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里,为什么假人设假剧本能大行其道,而“真实”却被所谓的算法“优化”到了流量冷落的角落?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世界,为什么偏偏是“卖惨”成了财富密码,“眼泪”成了传播硬通货呢?
专家开麦: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强教授
因为,在制作者的险恶用心与观看者的纯善心灵的双向作用下,苦情短视频已形成一个浓缩的心理炸弹!
在这类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中,存在一个非常清晰的潜在逻辑,可以概括为两“chao”。一是抄袭。大量苦情短视频非常雷同,所用文案话术甚至完全一致,只是换了空间、名字以及出镜人,但都统一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一视角进行讲述,为自己打上了“真实”的标签。二是超越,不断涌现的同类短视频,制作的起点都是人性的痛点,却一个比一个更惨,一个比一个更煽情,一个比一个更催泪。而最终,都指向了钞票!利用受众的同情心,博取流量,只为变现,谋取私利,并且实现不断收割。
受众则常常受制于“心软”,面对悲惨的人设、逼真的细节、生活的苦难,难免动了恻隐之心,不单是情感支持,更会真金白银的支持。尤其是刷短视频的过程,受众情感的带入、参与和分享,也是对短视频的二次创作,这样的互动令受众一旦被卷入悲情叙事,就很难再作出冷静的判断,即便能看到表演的痕迹,也无法对真假做出决断。
面对这类营销短视频,受众务必要提高媒介素养,尤其是年长的朋友,不能让自己的同情心,变成他人牟利的无谓铺垫。
当“流量变现”变成某些人眼里的“香饽饽”;“吸睛即吸金”成为网络空间的“行为准则”时,该如何掐灭这股短视频恶意营销的嚣张气焰呢?
如果只是呼唤短视频制作者和MCN(网红或者自媒体创作者的经济公司)的道德回归,那无异于与虎谋皮,还是要从源头上多管齐下,综合整治。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从严惩处,高举高打。各级政府部门要对编造虚假内容、用卖惨博取流量、身披软色情外衣、假装专家带货、低级趣味、装神弄鬼等行为加大惩戒力度,不妨采取“一票否决”的力度!如果核实短视频制作当事人和MCN一旦有以上违规行为,就可以一票否决,从此彻底退出市场。如果踩到了法律的红线,要立即追究法律责任。从道义、管理、法律等多方面共同建立“天罗地网”,震慑逐利冲动。
为短视频制作公司和创作者建立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从国家的层面规范管理,建立入职门槛。同时,在短视频发布环节推行审查员审查制度,可以参考广告审查制度,比如某公司广告审查员对所有发出的广告视频负责,并且是代表公司负责。当然,平台也应该承担管理责任和社会道义,可以尝试推行平台先行负责制度,一旦出现违规短视频,先行追究发布平台的责任,谁发布谁担责!通过这三条措施,形成动态立体的处置闭环,既能提高从业者的入职门槛,也能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众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观看短视频时,应理性选择,避免沉迷于虚假、低俗、暴力和色情内容,不轻信网络信息,不传播不良影片,如果发现违法不良行为,要敢于“亮剑”、及时举报。只有公众自发抵制不良信息,才能阻断短视频乱象的传播蔓延。
专项行动有期限,整治乱象无尽头。希望这3个月专项行动播散的种子、树立的导向,能够结出长效长治的果子,形成风清气正、驰而不息的风气。
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晚高峰》节目组
编辑:小鱼儿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