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松甸镇南顶子村张庆康灵芝基地内,赤芝撑起金色伞盖,空气中松香与菌香交织,鼓风机昼夜不停采收着珍贵的孢子粉;新站镇六家子村,新添置的扒皮机正在为甜黏玉米剥衣,蒸气升腾间,成批塑封包装的玉米经加工后装车待发;前进乡的薇菜基地上,村支书面对手机屏幕热情推介,将深山
《江城日报》2025年9月22日4版
秋日的蛟河,大地流金,硕果盈枝。
黄松甸镇南顶子村张庆康灵芝基地内,赤芝撑起金色伞盖,空气中松香与菌香交织,鼓风机昼夜不停采收着珍贵的孢子粉;新站镇六家子村,新添置的扒皮机正在为甜黏玉米剥衣,蒸气升腾间,成批塑封包装的玉米经加工后装车待发;前进乡的薇菜基地上,村支书面对手机屏幕热情推介,将深山珍味销往四方;302国道旁白石山镇境内,自发形成的洋菇娘、三瓜(西瓜、香瓜、地瓜)集市,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载满瓜果的货车南来北往,络绎不绝……
一方水土育一方物产,一方物产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蛟河市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紧扣“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支撑、品牌打造引领,持续培育黑木耳、灵芝、甜黏玉米、晒烟、中药材、蓝莓六大产业,逐步构建起规模化、标准化、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大农业功能区。通过深挖“土”资源、凸显“特”价值、延伸“产”业链,蛟河市正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发展之路。
1
念好土字诀
把资源禀赋转为发展优势
甜黏玉米,是蛟河人引以为傲的“黄金产业”。
依托冷凉气候和肥沃黑土,蛟河市产出的甜黏玉米软糯清甜、风味独特,在市场上极具辨识度。历经十余年精耕细作,截至2025年,蛟河市甜黏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1万公顷,预计可采收商品穗4.4亿穗。产业规模一再扩大的背后,是12家加工企业、46个专业合作社和超1.2万农户的共同支撑。
新站镇六家子村甜黏玉米生产线。
从最初的速冻玉米穗,到如今主打的真空锁鲜产品,蛟河甜黏玉米不仅拓展了销售半径,也突破了季节限制,实现全年供应,产品远销北京、广东、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已成为全国甜黏玉米核心产区和批发地。
金秋时节,新站镇六家子村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
村部大院里,铲车将成堆的甜黏玉米送上扒皮机。甜黏玉米赤身经过传送带进入蒸煮环节,蒸熟的玉米经过真空包装机包装后,嘉美食品的冷链货车在一旁静待运输。
“从前种玉米只为吃饱饭,如今靠甜黏玉米走上了致富路。”常洪军语气中难掩激动,“我们新上了真空玉米加工生产线,已签下600万穗甜黏玉米订单。今年预计可加工400万穗,产值640万元,村集体预计增收30万元。”
“项目投入运营后,我们终于不用低价卖甜黏玉米了。”六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常洪军表示,他多年从事甜黏玉米经纪人业务,以往是把村民种植的甜黏玉米直接销往南方。他一直想在村里建设甜黏玉米深加工项目,在镇党委的支持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村里有了产业,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收入比去外地高。”一些村民纷纷表示。当前,加工厂每天有110名村民参与生产,人均日收入170元,每个生产周期人均可增收1万余元。
在蛟河市,同样以“地标”身份走出深山的,还有前进乡的蓝莓。
每年的盛夏时节,前进乡的田野是蓝莓的海洋:一簇簇果实如蓝宝石缀满枝头,农户穿梭田间,采摘、装筐、冷链发运……如今虽已过采摘季,可冷库中仍储藏着这份夏日的清甜。
从最初40多户试种、50公顷起步,至今已覆盖227户、规模达328公顷,前进乡用十余年时间将蓝莓培育成“致富果”。今年,该产业带动本地及周边超2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前进乡蓝莓辐射带动效应不止于此。目前,蛟河市蓝莓种植已扩展至乌林乡、松江镇、天岗镇等8个乡镇街,总面积363公顷,年产量近5000吨。
2
打出特色牌
让“地标双宝”引领产业创新
初秋的黄松甸镇,层林叠翠,菌香四溢。
伟光村的黑木耳长廊中,银色吊袋棚连绵排列,宛如现代农耕的艺术长廊;南顶子村张庆康灵芝基地里,赤芝如霞,鼓风机24小时不间断地采收着灵芝孢子粉,烟色粉末纷飞如雾。
黄松甸镇南顶子村张庆康灵芝基地。
“咱这冬天长、夏天凉,玉米黄豆等庄稼长不好,却适合食用菌的性子!”黄松甸镇副镇长马福旺说。高森林覆盖率、清洁的威虎河水,以及延续多年的种植历史,使这里成为食用菌生长的天堂。
真正的转折来自科技与品牌的双轮驱动。上个世纪90年代,黄松甸镇与李玉院士团队合作,引入菌种改良和吊袋栽培技术,大幅度提升木耳、灵芝的产量与品质。2010年,“黄松甸黑木耳”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5年,“黄松甸灵芝”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政府趁势推行统一标准,进一步规范种植技术,推动食用菌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
黄松甸镇成为全国唯一的黑木耳、灵芝“双地标”认证之乡,从高寒贫瘠乡镇一举跃升为知名的食用菌之乡。蛟河市因势利导,相继建成了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国家级黑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黑木耳、灵芝“双地标”示范基地和特色食用菌产业物流园,并涌现出了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和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技术咨询、培训为一体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如今,黄松甸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食用菌产品集散地。
在福芝道(吉林)生物科技公司的无菌车间内,超临界萃取设备精密运转。孢子粉破壁后化作金尘,灵芝孢子油滴入晶莹瓶身。这条GMP生产线凝结着李玉院士团队十余年的心血——从菌种提纯复壮到玉木耳培育,科技让“黄松甸基因”持续迸发高附加值。
如今,蛟河市已开发出孢子粉胶囊、口服液、灵芝茶等数十类深加工产品,并积极探索“菌旅融合”,推出食用菌采摘、研学体验等新业态,实现“以菌兴旅、以旅促产”。
食用菌不仅让黄松甸镇名声远播,也辐射带动蛟河市全域黑木耳、灵芝种植产业蓬勃发展。今年,蛟河全市种植黑木耳2.1亿袋,预计采收黑木耳干品1.05万吨;灵芝360万段,预计孢子粉产量480吨,灵芝干品640吨。目前,蛟河市建成破壁灵芝孢子粉GMP标准化生产车间6个,获批或备案破壁灵芝孢子粉“健”字批号20个。食用菌产品行销全国30多个省市,出口日韩,真正成了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3
锻造产业链
促小特产对接大市场
凌晨四时,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已人声鼎沸。
黄松甸镇食用菌大市场。
货车排成长龙,工人们搬货、过秤、装袋,经纪人电话不断,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的清香。“今天发广州500公斤。黄松甸木耳泡发率高、肉厚脆生,南方就认这个!”批发商王建国一边核对订单,一边笑着说。
这座国家批准建设的定点市场占地12万平方米,吸纳了1000多家商户、3000多名经纪人,年交易量3万吨以上,年交易额30亿元以上。它不仅消化本地产出,还辐射黑龙江等食用菌产区,成为东北最大、全国知名的食用菌集散地。
传统市场活力四射,电商新渠道的崛起,更进一步拓宽了销售边界。
“家人们,这是今年的春耳,厚度2毫米,泡发率1∶15!”森百味5G直播间灯光炽白,主播把一朵干耳丢进80℃热水,3分钟后,耳片舒展如黑牡丹,弹幕瞬间刷屏。“这才是真正的厚木耳!”
在白石山镇电商直播间内,本土网红另一场直播也在火热进行:“家人们看这洋菇娘儿,晶莹透亮;西瓜红瓤起沙,香瓜甜脆爆汁……”本土网红们用充满泥土气息的乡音,将“三瓜一菇娘儿”推往全国。透过镜头,香瓜躺藤、西瓜卧垄、菇娘枝头摇铃仿佛近在眼前。微风吹过,似乎三种甜味儿在空气里撞个满怀。
主播一声“321,上链接!”后台订单像白雨跳珠——“我们要让世界知道,白石山的甜,不仅在舌尖,更在心头……”
同样借网出山的还有前进乡的薇菜。
前不久,见到前进乡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薄玉英时,她正在薇菜基地除草。“薇菜春季采摘,其他季节主要是销售和养护。现在村里有185户村民种山野菜。村党支部成立了合作社,还注册了直播号,直播帮着卖。”
前进乡山野菜种植已覆盖10个村,面积61公顷,年产值500万元。“种植户+合作社+企业”模式让山野菜稳定销往全国,价格达到每公斤150元,农户再不用愁卖。“现在不用出家门就能卖个好价钱,比种玉米强多了。”种植户薄玉菊笑着说。
产业链之变,不仅体现在销售端。蛟河市深知,单一的种植环节附加值有限,只有打通产供销运全链条,才能让土特产真正增值。为此,当地政府精准施策,在产业链各环节布局发力,推动产供销运一体化发展:
——建市场聚人气。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配套检测中心,每批产品必检农残,品质有保障;
——拓物流畅渠道。总投资3.44亿元的农特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正在推进,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甜黏玉米冷藏基地,可储存2亿穗,年吞吐量18万吨。“有了冷链,甜黏玉米能保存半年,冬天也能卖上好价钱。”加工企业负责人说。
——深加工提价值。深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如金芝楼菌业将孢子粉产值提升5倍,带动就业人均年增3万元。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论斤称到论盒卖,蛟河的土特产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增值增效。
乡土蕴丰景,产业正兴时。从黄松甸镇的黑木耳、灵芝,到新站镇、拉法街的甜黏玉米;从白石山镇的“三瓜一菇娘儿”到前进乡的蓝莓与薇菜——一个个土特产的蜕变,汇聚成蛟河市乡村全面振兴的浪潮。这里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只有立足本土、彰显特色、延展链条,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站在新起点,蛟河市谋划更深远:培育更多地标产品,打造百亿级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全国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土特产的故事还在续写。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春红 通讯员 徐秀红
图片由蛟河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杨文姬
初审:田雨石
复审:张亦弛
终审:肖模喜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