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乡村“土特产” 打造产业振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2 16:54 1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盘活乡村"土特产"资源,打造产业振兴新引擎,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课题。从安徽黄山毛峰到浙江金华火腿,从云南普洱茶到东北五常大米,这些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正在通过产业化、品牌化、数字化等创新路径,实现从传统土特产到现代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盘活乡村"土特产"资源,打造产业振兴新引擎,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课题。从安徽黄山毛峰到浙江金华火腿,从云南普洱茶到东北五常大米,这些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正在通过产业化、品牌化、数字化等创新路径,实现从传统土特产到现代乡村产业的华丽转身。

一、土特产产业化: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

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毛峰茶产业正经历着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转型。当地政府通过建设标准化茶园、引进清洁化生产线、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等措施,使茶叶品质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黄山市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30万茶农增收致富。这种产业化路径不仅解决了传统土特产规模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更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浙江省金华市则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以金华火腿为例,当地培育了多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立起从生猪养殖、火腿加工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既保证了传统工艺的传承,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25年初,金华火腿产业带动相关产值已超百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二、品牌化战略:让土特产"走出去"

品牌化是提升土特产价值的关键一环。云南省通过打造"云品出滇"区域公共品牌,将普洱茶、松茸、鲜花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普洱市创新推出"茶旅融合"模式,建设普洱茶博物馆、茶马古道文化体验区等,让消费者在了解茶文化的同时,增强对品牌的认同感。数据显示,2024年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78.06亿元,位居全国茶叶类前列。

黑龙江省五常市的大米品牌建设同样值得借鉴。当地建立起严格的品质管控体系,从种子、种植到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通过举办"五常大米节"、开展电商直播等活动,五常大米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2025年春季,五常大米平均售价达到每公斤20元以上,远高于普通大米价格,品牌溢价效应显著。

三、数字化赋能:土特产搭上电商快车

数字经济为土特产销售开辟了新渠道。在浙江省遂昌县,当地政府与电商平台合作,建立起"农户+电商服务站+平台"的三级网络。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遂昌土蜂蜜、山茶油等特色产品年网销额突破5亿元。一位返乡创业的90后告诉记者:"通过直播,我们让消费者亲眼看到土蜂蜜的采集过程,建立起信任感,产品供不应求。"

安徽省砀山县的酥梨产业也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当地建成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培育了2000多名农民主播,年网络销售额超30亿元。砀山酥梨不仅畅销国内,还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数字化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更倒逼产业升级,推动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四、文旅融合:拓展土特产价值链

将土特产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正在创造1+1>2的效应。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当地依托苗绣、银饰等非遗技艺,开发出文创产品、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一位苗绣传承人表示:"现在不仅卖绣品,还开设体验课,游客可以亲手制作,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2024年,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突破5000万人次,带动特色产品销售超20亿元。

四川省郫县豆瓣则通过建设产业文化园区,实现了从单一调味品到综合体验的转变。园区内设有传统工艺展示区、DIY体验区、美食街区等,游客可以了解豆瓣制作全过程,并参与互动体验。这种沉浸式营销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延伸了产业链条,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政策支持:构建产业振兴生态圈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为土特产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安徽省实施"皖美农品"行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浙江省推进"农业双强"行动,重点扶持特色产业精深加工;云南省建立"绿色食品牌"培育机制,对认证企业给予奖补。这些政策组合拳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金融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多地创新推出"特色产业贷""品牌质押贷"等金融产品,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保险机构开发特色农产品保险,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种"政银保企"协同发力的模式,为土特产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盘活乡村"土特产",打造产业振兴新引擎,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协同发力。通过产业化提升规模效益,品牌化增强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拓展销售渠道,文旅融合延伸价值链,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让传统土特产焕发新生机。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特色农产品,必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来源:农村非主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