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肿瘤诊疗水平提升,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恶性肿瘤正逐渐成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然而,这一医学进步的背后,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肿瘤治疗潜在的心血管毒性及其所致心血管事件已成为肿瘤幸存者常见的健康隐患之一。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随着我国肿瘤诊疗水平提升,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恶性肿瘤正逐渐成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然而,这一医学进步的背后,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肿瘤治疗潜在的心血管毒性及其所致心血管事件已成为肿瘤幸存者常见的健康隐患之一。
“肿瘤科和心血管专科之间的学科壁垒,是当前肿瘤心脏病管理的困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指出,肿瘤科医生面对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时,常因为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不够而感到“有心无力”;心血管内科医生虽掌握专业知识,却因不直接参与患者日常管理,显得“有力无心”。
如何守护肿瘤患者的心脏健康?在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医师报》特邀夏云龙教授分享肿瘤心脏病患者的临床需求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创新诊疗模式上的实践经验,为肿瘤心脏病管理提供新思路。
01
肿瘤患者更要当“心”
《恶性肿瘤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显示,约55%的肿瘤患者合并至少一种其他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另有来自《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研究显示,癌症患者患心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升高了37%和52%,其中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血液和淋巴系统癌症患者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过去,由于肿瘤患者生存期较短,治疗时往往只关注肿瘤本身,而忽视了对其他脏器的保护。”夏云龙教授表示,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背后有多重因素。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而肿瘤患者多为老年群体,合并症比例更高;此外,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常存在如吸烟、肥胖等共同的危险因素,但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肿瘤患者在治疗后,心血管风险会进一步增加。例如,蒽环类药物导致心肌损伤的风险高达10%~20%;HER-2抑制剂在早期未重视其对心脏影响时,可引发心衰及心功能下降的风险约为20%;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引发高血压风险超过50%;伊布替尼等靶向药在治疗中房颤的发生率达7%~10%。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治疗所引起的心血管风险还具有延迟性。有研究显示,儿童或婴幼儿时期接受某些化疗后,成年后心血管风险可能大幅增加。部分成人患者在放疗后5~10年,心血管风险才开始显现。目前,《2022 ESC 肿瘤心脏病指南》《2023 CSCO肿瘤心脏病学指南》等国内外多部指南推荐,肿瘤患者放疗后应定期进行常规心脏超声筛查,以早期发现潜在风险。
02
弥合诊疗中的“知-行”鸿沟
为在肿瘤心脏病早期阶段进行干预,国内外指南均强调“防大于治”的原则,建议在制定肿瘤放化疗方案时,就应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将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层。对于中高危患者,在特定肿瘤药物治疗或化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心肌标志物、心脏彩超等筛查。一旦发现异常,肿瘤医生应及时请心血管医生或肿瘤心脏科医生会诊,共同制定干预方案。
但在临床实践中,患者需求与实施之间往往存在落差。夏云龙教授指出,肿瘤患者常分散于外科、肿瘤内科、血液科、放疗科等多个专科,当治疗涉及心血管并发症时,非心血管专科医生常因专业知识局限而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而心血管专科医生虽具备心血管诊疗能力,却因对肿瘤治疗方案的复杂性认知不足,难以精准评估不同肿瘤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限制干预作用的发挥。
除了肿瘤科与心血管内科在知识体系上存在差异外,两大科室都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如何将这两个学科融合起来,实现同质化管理,也让医院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肿瘤心脏病学不仅涉及多学科协作共同探讨治疗方案,也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如何注重肿瘤患者在每个阶段的动态变化?如何破除肿瘤科和心血管专科之间的知识壁垒,让两大学科融合在一起?这都需要从医院管理层面推动。”夏云龙教授说。03
破解“力不从心”之困
自2016年起,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探索肿瘤科与心血管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肿瘤心脏病学单元,开设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多学科门诊(MDT),并成立肿瘤心脏病学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体化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通过双向学习交流,肿瘤科医生提升了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科室间协作效率显著提高,患者诊疗流程更加顺畅,也缓解了肿瘤心脏病专家资源紧张的问题。”夏云龙教授表示。
与此同时,医院依托最新的医疗指南、共识、规范及丰富的临床数据,开发了肿瘤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该模型可以自动抓取肿瘤医生撰写的病例和检查结果,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并实时提醒医生监测和评估时机,使肿瘤医生能够缩短学习新知识的时间,更专注于肿瘤治疗,同时确保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得到科学预防和早期监测。
未来,医院还将依托大模型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与数据整合,并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为肿瘤心脏病学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04
探索疾病管理新方法
肿瘤心脏病学作为新兴学科,面临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心血管事件逐渐受到关注,但临床数据并不全面,不少治疗方案在作用机制与疗效评估上的循证医学证据仍需更多积累。
“例如,虽然VEGF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但缺乏全国层面的肿瘤患者合并高血压数据。在药物研发领域,心血管药物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也常将肿瘤患者排除在外,导致这些药物对肿瘤患者心脏功能及整体预后的影响缺乏系统性研究。”夏云龙教授表示,由于肿瘤心脏病患者治疗方案较为复杂,传统的随机对照研究无法满足研究需求,因此,医院期待通过多机构合作,采集更多真实世界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科的发展。
除了进一步探索肿瘤心脏病学的疾病机制、预防方法和诊疗手段外,逆向肿瘤心脏病学近年来引发学界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心脏重构、药物性高血压及心力衰竭都能够促进肿瘤进程,但心血管疾病促进癌症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逆向肿瘤心脏病学也将为肿瘤心脏病学的预防和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守护肿瘤患者的心脏健康,需要肿瘤科和心血管专科的共同努力。值此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夏云龙教授期待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也期待更多力量汇聚,筑牢肿瘤患者的“心”防线。
专家简介
✦
夏云龙 院长
大连医科大学 副校长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院长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美国心律学学会委员(FHRS)
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
排版:张晶
编辑:管颜青
审核:尹晗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