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这条线路搭载着国内首创时速140公里的市域全自动运行列车,预计将于年内开通初期运营。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列车的本地配套率达到了71.63%——一个昭示着成都制造业深度变革的数字,相当于每10个零部件中,超过7个都
车体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精密“微雕”中成型,精度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1%;
智能系统如同“超级大脑”,自主学习着城市脉络;
巡检机器人化身“轨道医生”,进行着毫米级诊断
......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制造,而是一个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
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这条线路搭载着国内首创时速140公里的市域全自动运行列车,预计将于年内开通初期运营。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列车的本地配套率达到了71.63%——一个昭示着成都制造业深度变革的数字,相当于每10个零部件中,超过7个都来自成都本土企业。
从车体材料到“最强大脑”信号系统,从行驶到智能监测设备,一辆地铁列车串联起上百家成都企业,形成了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
13号线一期列车堪称“奔跑的科技实验室”。列车采用“6动2拖”8辆编组,车体运用轻量化铝合金材质,犹如给列车穿上“轻量化战甲”,既节能又减排。“成都13号线列车核心在于采用了交控轨道自主研发的GoA4级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超向记者介绍,该系统具备列车休眠/唤醒、自动洗车、全自动折返等多项功能,实现了列车从“醒来”到“入睡”的全过程自动化。
列车在安全防护方面也做足了文章,如同配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全电子联锁系统实现信号控制的电子化、模块化,可实时监测故障,缩短故障恢复时间。ITE感知系统作为最高安全等级达到SIL4等级的主动式障碍物检测系统,实现列车精准定位和障碍物检测。ABL后备模式则在车地通信中断等故障时,依据备用通道获取前方信号状态,保障列车安全运行、准时到达。
列车还配有弓网在线监测系统、走行部在线监测系统、轨道智能巡检系统,全方位动态掌握设备运行和轨道情况,检测精度高达1毫米。这些系统由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本地链上企业共同研发,“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全产业链能力再一次具象化。
生产一列“13号线一期”列车,需要多少家企业密切协作?一列地铁列车有数万个零部件,涉及上百家配套企业。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列车本地配套率高达71.63%,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成都产业生态成熟度的体现。
配齐每列车所需零部件,如果是全国采购,周期将按周计算;而在成都,配套供应只需按天计算。这样的“成都速度”得益于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超高的本地配套率和地理集聚优势。
13号线一期列车由新津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新造、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监造。其中,列车车辆门来自该园区的成都康尼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全自动运行系统出自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
“车体相当于地铁列车的骨骼,就像是‘搭积木’一样。”成都中车长客车体产线经理侯平蕴介绍,13号线一期列车的打造离不开“秘密武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这种机床的加工精度达到0.001毫米,正在进行精密“微雕”。生产效率也在不断创新高。产线实行工位制“节拍化”生产模式后,13号线列车整体生产周期由72天下降至56天,效率提升22%。
随着成都轨道交通发展,依托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津已拥有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50余户,构建出集研发设计、整车制造、运营维护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产业的集群发展,不是简单聚集,而是要深度嵌套、相互赋能。成都轨道产业依托“链主聚链属”模式,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大带小”孵化本土“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共同体。目前已成功推动19个“专精特新”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成都,促进188家配套企业成为中车在成都本地的供应商。
成都轨道产业这条链已汇聚中车成都、中车长客等龙头企业,涵盖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500余家,产品覆盖列车十大核心系统和20种关键配套部件,可提供“研发-制造-维保”一体化解决方案,产业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西部之首。
“目前,成都已列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成都轨道产业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道,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互联互通的产业生态将托举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向最高处攀登。
“‘成都智造’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内涵,首先体现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黄超说,另一个内涵是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成都轨道交通已逐步构建了“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空间发展格局,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这种产业集聚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
据介绍,未来,成都轨道集团将围绕数智化、绿色低碳、自主可控等发展方向,谋划成都轨道多专业融合发展产业投资布局,拓展延伸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条,不断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还将在勘察设计、桥隧施工、信号控制优势赛道基础上,聚力打造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智慧运维和创新策源与成果转化高地,努力在老赛道上跑出“新速度”,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随着更多列车在成都地下穿梭,这座城市的产业脉搏也跳动得更加有力。从车体制造到核心系统,从单一企业到产业集群,一辆地铁列车,正牵引着成都高端装备制造业驶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成都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