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开门教育的重要要求,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法治宣传叙事能力,讲好互联网法院故事,传递司法立场,服务发展大局,9月10日下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媒体代表交流研讨会。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吴文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
为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开门教育的重要要求,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法治宣传叙事能力,讲好互联网法院故事,传递司法立场,服务发展大局,9月10日下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媒体代表交流研讨会。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吴文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政法组制片人李文杰、主任记者冀成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栏目副制片人丁海军、主编范晓、记者温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高级记者孙莹,《中国日报》记者曹音,《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记者刘言,《中国消费者报》采编一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桑雪骐,《北京青年报》客户端编辑部副主编孙慧丽等主流媒体代表参加会议。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姜颖,党组成员、副院长孙铭溪,各部门负责人及干警代表参加研讨。研讨会由党组成员、副院长孙铭溪主持。
姜颖院长代表院党组和全体干警对各位媒体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大媒体长期以来对北京互联网法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始终秉持“以裁判树规则、促治理、助发展”的理念,审理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规则引领意义的典型案件,各大媒体及时向社会传递司法立场,实现了公众和法院的良性互动。
孙铭溪副院长简要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期新闻宣传工作取得的成绩。她指出,在市高院和各大媒体的支持下,北京互联网法院荣获“北京法院新闻舆论先进单位”,两部普法微视频获最高人民法院“金法槌奖”一等奖。她提到,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新闻宣传工作以司法为民为指引,服务保障大局;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讲好互联网法治故事;以人才培育为基石,深耕文化与队伍建设。
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各部门负责人分别围绕构建“三位一体”矛盾纠纷闭环化解新路径、护航首都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服务首都法治化营商环境、“首互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品牌、法院法治文化建设、“1+N”数据权益巡回审判机制等亮点工作以及涉及数字消费、人工智能、平台治理、数据权益、算法规则、未成年人保护等前沿领域、社会关切的典型案件进行了详细介绍。
随后,与会媒体代表紧紧围绕“提升数智时代法治叙事能力探索互联网法院宣传新路径”的研讨主题展开现场交流。媒体代表们对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新闻宣传工作给予高度认可,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重视典型案例的宣传工作,不断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协同联动,推动法治宣传走深走实。各位媒体代表从法治宣传的叙事契机、叙事主体、叙事角度等专业视角为北京互联网法院在数智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法治叙事能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精彩发言摘编
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 吴文诩
建议对涉及新兴领域的案件做更细致的解读工作,例如AI生成肖像案中的侵权问题,充分体现案例的完整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政法组制片人 李文杰
建议为媒体提供更多的新闻报道素材,定期召开新闻媒体策划会,可以分主题地整理相应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宣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 冀成海
建议在网络治理和平台治理方面加强调研,与媒体及时沟通协作,推出组合类报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栏目副制片人 丁海军
希望在未成年人违法问题上共同策划宣传点,建议及时公开可公开的案例,不适合公开的案例则做好素材收集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高级记者 孙莹
要发挥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优势,抓更前沿的案例,建议针对不同对象,将普法素材做不同处理,达到更好的普法效果。
《中国日报》记者 曹音
北京互联网法院具有涉外案件的国际传播优势,一些重大要案可以提前与媒体沟通,便于媒体留存素材,日后希望推出涉及法治领域的主题报道。
《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记者 刘言
建议司法实践前沿热点案件先请法官进行解读,提高释法说理的时效性,多挖掘法官办案故事,推出典型人物方面的报道。
《中国消费者报》采编一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桑雪骐
要对消费领域的热点问题提供专业解读,缓解各主体间的矛盾,回应群众的关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编辑部副主编 孙慧丽
建议多平台推广直播和短视频,且将二者融合,把案例和数据做成短视频的形式插入直播中,在现有基础上推出更多的创新表达方式。
姜颖院长表示,回顾北京互联网法院走过的七年历程,各大媒体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了互联网司法的每一次探索前行,见证了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点滴成长,今后,北京互联网法院将进一步深挖典型案件背后的法治价值和时代意义,与各大主流媒体携手共进,积极探索互联网法院宣传工作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方法,合力打造可感、可知、可参与的互联网法治公开课,携手讲好互联网司法故事、传播法治新时代强音。
来源:北京互联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