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美国撕毁那份约束了美俄数十年的《中导条约》时,或许没人能想到,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搅动了国际格局,更在美国军方内部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这不,今年美国陆军兴高采烈地将其“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运到菲律宾吕宋岛,完成了冷战后首次海外部署,摆出一副强硬姿态。
当美国撕毁那份约束了美俄数十年的《中导条约》时,或许没人能想到,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搅动了国际格局,更在美国军方内部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这不,今年美国陆军兴高采烈地将其“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运到菲律宾吕宋岛,完成了冷战后首次海外部署,摆出一副强硬姿态。
但就在陆军为此沾沾自喜时,一个尴尬的事实浮出水面:这套系统的“兄弟”型号,早就被以挑剔著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给“退货”了。这场围绕着新一代导弹“工具箱”的内部拉扯,恰恰暴露了美军在重塑其陆基打击能力时,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用什么”和“怎么用”的深深矛盾之中。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一款名为“远程火力”(LRF)的发射系统。这玩意儿由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技术底子则是奥什科什防务公司的“ROGUE-Fires”无人平台,该平台本身又是从联合轻型战术车(JLTV)改进而来。
说起来,海军陆战队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在2023年就在加州成立了首个LRF连,原计划雄心勃勃地要采购超过五十台。可谁曾想,到了编制2026财年预算的时候,陆战队却大笔一挥,直接砍掉了整个项目。
给出的理由相当直接:这东西不够劲儿。陆战队认为,在可能与中国发生的复杂多域战环境下,LRF的机动性在恶劣地形中表现不佳,敏捷性甚至还不如老将“海马斯”(HIMARS)和新宠NMESIS。说白了,就是嫌它太笨重,不适合在岛屿间上蹿下跳。
然而,陆战队弃之如敝屣的装备,却被陆军当成了宝。陆军高层反倒认为,LRF比他们现有的“堤丰”系统(也就是MRC)机动性更好。在他们看来,这种基于无人平台的发射器,简直是为分散部署、打了就跑的战术量身定做的。
有趣的是,LRF和MRC的核心发射单元,那个Mark41垂直发射系统的尺寸其实是一模一样的。这意味着,它们理论上能装填的弹药是通用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被装在了无人驾驶的战术车上,另一个则被固定在巨大的牵引拖车上。同一个核心,两种截然不同的“皮肤”,却引来了两个军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总要在实践中才能体现。美国太平洋陆军在2024年的“肩并肩”联合军演期间,将MRC“堤丰”系统部署到了菲律宾,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事件。然而,这次看似成功的部署,却暴露了其固有的机动性问题。
那套由重型牵引车拖着发射架的庞然大物,在基础设施并不完美的岛屿环境下辗转腾挪,其挑战可想而知。这次部署反而从侧面印证了海军陆战队当初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最近,海军陆战队将他们的NMESIS系统部署到了日本,参加了代号为“坚决之龙”2025的演习。NMESIS明显更加小巧灵活,更符合陆战队对未来作战环境的想象。
不过,陆军并未因此放弃。在2024年的一次陆军协会会议上,关于MRC替代方案的讨论就已经展开。他们的计划是,在2026年的“肩并肩”军演中,把海军陆战队不要的LRF拉到菲律宾进行首次实弹测试。看来这场关于“谁是最佳发射平台”的争论,还将在真实的演兵场上继续下去。
华盛顿内部的争吵和亚太地区的军事调动,自然逃不过莫斯科的眼睛。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指责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违反了《中导条约》,尽管俄方坚称其射程只有480公里,完全合规。在美国单方面退出条约后,俄罗斯曾一度表示会继续单方面遵守限制。
但这种克制是有限度的。就在8月4日,俄罗斯宣布,他们不再单方面受此束缚。克里姆林宫给出的理由很明确:美国在亚太等地区部署中程导弹的行为是咄咄逼人的。当美军的“堤丰”系统出现在菲律宾时,俄罗斯的耐心显然也走到了尽头。
这一立场转变,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一个清晰的信号:俄罗斯即将正式开始研发和部署自己的陆基中程导弹。要知道,凭借其强大的弹道导弹技术储备,俄罗斯想弥补这一能力空白并非难事。随着美俄之间仅存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岌岌可危,一场新的军备竞赛似乎已在酝酿之中。
回过头来看,美军的“工具箱困境”颇具讽刺意味。为了应对所谓的挑战,它急于重新拾起一项被封印多年的能力,却在选择工具的环节就陷入了内部的路线之争。海军陆战队从实战出发,强调生存和机动。而陆军则可能更看重快速形成威慑。
在菲律宾的部署,本意是向对手展示肌肉,结果却意外地暴露了装备的短板,并直接刺激了另一个大国的战略反弹。美国忙于在自家的工具箱里挑挑拣拣,争论着锤子和螺丝刀哪个更好用,却没注意到,外部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因它的每一个动作而发生剧烈且不可逆的改变。这种内部的消耗与外部的博弈交织在一起,让本就紧张的亚太地区变得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