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Phone 17 系列上市后,首批用户的反馈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对性能提升的肯定,另一边则是对材质和品控的集中吐槽。"刚拆开盒子,蓝色边框上就有一道划痕,我还以为是我眼花了!""我只是用贴膜神器的定位框轻轻靠了一下,边框就多了个印子,这也太脆弱了吧?""店员
iPhone 17 系列上市后,首批用户的反馈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对性能提升的肯定,另一边则是对材质和品控的集中吐槽。"刚拆开盒子,蓝色边框上就有一道划痕,我还以为是我眼花了!""我只是用贴膜神器的定位框轻轻靠了一下,边框就多了个印子,这也太脆弱了吧?""店员说正常,让我戴壳。可我花这么多钱买 Pro,就是想体验裸机手感的啊!
此次 iPhone 17 Pro 系列将前两代的钛金属边框更换为铝合金边框,本是为优化散热与减轻重量,却导致材质硬度从莫氏硬度 6 骤降至 2.5 - 3,抗刮性大幅下降。深色机型,特别是蓝色款,不少用户开箱便发现划痕,线下门店展示机在展出短短 6 小时后,边框已布满密密麻麻的细微划痕,严重影响美观与质感。贴膜这一常规操作,在 iPhone 17 系列上也成了 “高风险行为”。
用户使用无尘贴膜工具的定位框轻轻触碰边框,就能造成明显划痕或凹陷,甚至部分用户在撕膜时,连带剥离了屏幕抗反射涂层,让人大呼无奈。面对用户的吐槽,苹果客服承认铝金属偏软属于正常现象,建议用户拍摄开箱视频,在 14 天内通过官方渠道退换;店员则建议佩戴保护壳,还直言 “磕碰划痕是正常使用痕迹”。
除了材质问题,iPhone 17 系列的做工细节也饱受诟病。有部分用户反馈,开箱后发现边框存在毛刺,镜头模组接缝不均匀。相机方面,强光下相机出现黑块或白曲线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不过苹果已承诺通过软件更新修复。Pro 系列采用的 “玻璃 + 铝金属” 拼接背板,被众多用户吐槽质感廉价,贯穿式相机凸台设计更是遭调侃如同 “全景天窗”。
系统体验上,iOS 26 正式版被指存在卡顿、掉帧现象,让首次体验苹果手机的用户产生 “苹果也卡” 的误解。信号方面,经实测,其信号强度弱于安卓旗舰,在上海地铁 2 号线行驶过程中,5G 信号中断达 3 次,在地下停车场更是完全无网络连接。售后流程同样不畅,部分用户申请退换货,却面临换货需等到月底的情况,导致首批抢购资格作废,大大影响用户体验。
尽管争议不断,iPhone 17 系列在性能与散热方面的升级也十分显著。Pro 系列采用 “铝合金机身 + VC 均热板” 的设计,在高负载游戏场景下,手机温度比前代降低 7℃,帧率稳定性提升 56% - 69%,有效改善了手机发热降频问题。续航方面,标准版视频播放时长可达 30 小时,Pro Max 在重度游戏下续航能维持 5 - 6 小时,并且支持 40W 快充,20 分钟即可充至 50% 电量。影像系统也得到优化,前置 1800 万像素镜头支持横屏自拍,Pro 系列长焦升级为 4 倍 / 8 倍双焦段,为用户提供了更强的构图灵活性。
对于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在选购 iPhone 17 系列时也有不同考量。若追求性价比,iPhone 17 标准版售价 5499 元起,性能超越 16 Pro,不过需避开深蓝色款,因其材质问题导致划痕更明显;游戏或影像发烧友可选择 17 Pro Max,但务必佩戴官方硅胶壳,且亮色机身相对更耐划痕;而对于喜欢裸机使用的用户,鉴于铝合金材质硬度低,易留永久伤痕,现阶段暂不推荐入手。新入手 iPhone 17 系列的用户,也可进行一些实用设置:启用充电优化功能,能有效减缓电池老化;关闭后台 App 刷新,可延长续航;限制定位权限为 “使用期间”,并禁用 App 跟踪,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iPhone 17 系列是苹果在性能与材质耐用性之间艰难权衡的产物。其在散热、续航、影像方面的升级诚意满满,但铝合金机身带来的抗刮性倒退问题,已切实引发用户体验危机。若消费者追求极致性能且能接受 “戴壳使用”,Pro 系列仍有可圈可点之处;若更注重裸机质感,不妨观望下一代产品,期待苹果能在材质与工艺上有所改进。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科技现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