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官宣小米17系列9月25日晚发布,标配背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4:40 1

摘要:2025年9月22日,雷军在社交平台宣布,小米17系列将于9月25日晚正式亮相。消息一出,科技圈迅速沸腾。这次发布会不仅带来三款新旗舰——小米17、小米17 Pro和小米17 Pro Max,更放出一个重磅信息:全系标配“背屏”,且这块屏幕与正面同材质、同素质

2025年9月22日,雷军在社交平台宣布,小米17系列将于9月25日晚正式亮相。消息一出,科技圈迅速沸腾。这次发布会不仅带来三款新旗舰——小米17、小米17 Pro和小米17 Pro Max,更放出一个重磅信息:全系标配“背屏”,且这块屏幕与正面同材质、同素质,研发成本高达10亿元。

卢伟冰在直播中将小米17与iPhone 17真机对比,语气坚定:“我们这次,是正面迎战。”而那块背屏,成了这场战役中最显眼的武器。它不再只是显示时间、通知的小副屏,而是被赋予了控制智能家居、实时同步健康数据、辅助摄影构图等新功能。小米称之为“妙享背屏”,意图用一块屏幕,改写手机交互的逻辑。

但人们记忆犹新的是,这并非背屏第一次登场。

2017年,魅族推出Pro 7,背部嵌入一块1.9英寸彩屏,结果被用户调侃为“电子门牌”——掏出手机一看,主屏亮着,背屏只是个装饰。2018年,vivo NEX双屏版来了,背面直接塞进一块5.49英寸大屏,视觉震撼,却因机身厚重、操作反人类,最终沦为收藏品。同年,努比亚X试图用背屏实现“真全面屏”,可谁愿意反着手滑屏幕?用户体验像是在挑战人体工学极限。

就连小米自己,也曾试水过类似设计。2021年的小米11 Ultra,背部摄像头区域嵌入一块小屏,能看时间、签名,拍照时当取景器。想法不错,但系统支持弱,功能零散,用户很快忘了它的存在。那块屏,最终成了高端机上的一个“小摆件”。

这些尝试,无一例外地沉入了历史河床。它们的失败,不在于技术做不到,而在于没有回答一个问题:用户到底为什么要用它?

背屏的困境,本质上是科技创新常陷的迷局:工程师造出了新东西,市场却不知道拿它来做什么。功能是加法,体验却是减法。屏幕多了,电量耗得更快;机身厚了,握感变差了;功能列了一长串,日常用到的只有两三个。当创新脱离真实场景,再高的投入,也可能只换来一声“哦,挺酷的”。

但小米17的背屏,似乎有点不一样。

这一次,它没有停留在“能显示”层面,而是试图成为“能交互”的入口。你可以用背屏控制家里的灯、空调,可以在跑步时 glance 一眼看心率,可以手持手机自拍时,让被拍的人清楚看到构图。这些场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用户真实行为中提炼出来的高频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深度接入澎湃OS 3系统,与小米生态中的手环、音箱、车机联动,让背屏不再是孤岛,而成了信息流转的中转站。

这背后,是小米过去几年生态布局的反哺。当年被嘲“杂货铺”的小米,如今却因品类齐全,成了背屏功能落地的最佳土壤。你家没有小米灯?那背屏控制就少了一环。但如果你是“米粉”,用着小米手环、开着SU7,这块屏的价值,立刻变得具体起来。

所以,10亿元砸下去,买的不只是屏幕,更是一次对“科技冗余”与“真实需求”之间界限的试探。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再次失败。但至少,小米这次没有只靠参数说话,而是试图讲一个关于“生活如何被改变”的故事。

回看这场发布会前夕的喧嚣,雷军说要“改变”,卢伟冰强调“对标iPhone”,这些话听起来宏大,但真正打动人的,或许正是那块背屏所代表的执着:哪怕前人跌倒过,哪怕用户曾嘲讽过,只要还相信某个功能能让人活得更轻松一点,就值得再试一次。

科技的进步,从来不靠稳妥的跟随,而常始于那些看似“多余”的尝试。曾经的触控屏、全面屏、影像系统,哪一个不是从“没必要”走到“离不开”?

小米17的背屏,未必是终点,但它提醒我们:在参数内卷到极致的今天,真正的创新,不是多一个摄像头,也不是跑分再高一点,而是多一种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如果它最终能活下来,不是因为10亿的投资,而是因为它真的被用上了——比如你骑车时看了一眼背屏,知道心跳有点快,于是放慢了速度。那一刻,科技才真正有了温度。

来源:小雨科技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