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无夜宴:古人夜晚为何只能 “宅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5:06 2

摘要:若问宋朝人晚上最爱的消遣是什么,东京汴梁的市民会告诉你:可以去州桥夜市吃碗炒肺子,再到瓦舍听段《三国志平话》;临安的酒客则会邀你乘船游西湖,看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夜色。可要是把这话问给唐朝长安人,他们多半会连连摆手 —— 天一黑就得赶紧往坊里跑,不然被

若问宋朝人晚上最爱的消遣是什么,东京汴梁的市民会告诉你:可以去州桥夜市吃碗炒肺子,再到瓦舍听段《三国志平话》;临安的酒客则会邀你乘船游西湖,看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夜色。可要是把这话问给唐朝长安人,他们多半会连连摆手 —— 天一黑就得赶紧往坊里跑,不然被巡夜的金吾卫抓住,少不得要吃顿板子。

宋以前的古人不是不想拥有夜生活,而是在制度、经济、技术的三重枷锁下,连 “出门逛街” 都成了奢侈事。这种 “日落而息” 的生活模式,一持续就是上千年。

春秋战国时,《考工记》里定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规矩:“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简单说,就是把城市切成一个个棋盘状的方块,每个方块叫 “里” 或 “坊”。这种里坊制到了唐朝发展到顶峰 —— 长安城里共有 108 个坊,每个坊都用高三米的夯土墙围起来,像一个个独立的小城堡。

坊墙有多严?考古发现,长安平康坊的坊墙基宽达 2.5 米,比现在很多小区的围墙还厚。每个坊只开两到四个门,早上敲钟开门,晚上击鼓关门,这叫 “晨钟暮鼓”。《唐六典》记载,长安城每天 “昼漏尽,鼓八百声而门闭;夜漏尽,鼓八百声而门开”。一旦鼓声响过,坊门就会牢牢锁死,门外还有金吾卫士兵把守。

你可能会问:不能在坊里开商铺吗?还真不行。里坊制的核心就是 “重农抑商”—— 官府规定,商业活动只能集中在东西两市,而且市门和坊门一样,日落就关门。比如长安西市,每天中午才开门,傍晚就歇业,营业时长不到六个小时。要是有人敢在坊里偷偷摆摊,会被当成 “犯禁” 处理。唐玄宗时,有个叫张游鹤的人在坊内卖胡饼,结果被官府抓起来,连铺子都给拆了。

这种制度下,城市只是行政和居住的容器,而非生活空间。就像许倬云在《万古江河》里说的:“唐初的长安城,是为了管理而设计的城市,不是为了方便居民生活。” 直到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坊墙才被逐渐推倒,临街商铺才慢慢出现 —— 这也是宋朝能有 “不夜城” 的前提。

如果说里坊制是 “笼子”,那宵禁令就是锁笼子的 “钥匙”。早在周朝,就有专门管夜禁的官员叫 “司寤氏”,职责是 “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到了商鞅变法时,宵禁成了铁律 ——《商君书》里规定,晚上不许随便出门,要是有人 “私行”,抓起来就要治罪。

汉朝的宵禁有多严?名将李广有次晚上喝酒回来,走到霸陵亭时,正好赶上宵禁。亭尉喝醉了,拦住李广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不管李广怎么解释,亭尉就是不让过,最后李广只能在城外冻了一夜。要知道,李广当时已经是九卿级别的高官,连他都得遵守宵禁,普通百姓就更没敢违反的了。

唐朝的宵禁更厉害。每天黄昏,长安、洛阳的街鼓响起,一共敲八百下,敲完之后,金吾卫就会带着武器上街巡逻,凡是还在街上走的人,都算 “犯夜”。《唐律疏议》里写得很清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听白官府,若公使赍文牒者,勿论。” 也就是说,没正当理由晚上出门,先打二十板子;就算有急事,也得先去官府开证明。

为什么要把宵禁定得这么严?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分析过:古代没有路灯,也没有监控,晚上黑灯瞎火的,很容易发生偷盗、抢劫,甚至叛乱。宵禁能让百姓待在坊里,减少治安问题。而且,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百姓白天要种地,晚上早点睡觉,才能有体力应付第二天的农活 —— 从某种程度上说,宵禁也符合当时的生产节奏。

除了制度限制,安全和经济条件也让宋前的夜生活难以发展。

从安全角度看,古代城市的防御压力很大。比如汉朝时,匈奴经常南下骚扰,都城长安的城门到了晚上必须紧闭,防止敌人趁夜偷袭。就算没有外敌,城内的安全也得防着 —— 南北朝时,侯景之乱爆发,叛军就是趁夜打开建康城的城门,才占领了都城。所以,官府宁愿牺牲百姓的夜生活,也要保证城市安全。

再看经济条件。夜生活需要两个基础:一是人们有闲钱,二是有消费场所。宋以前,除了少数贵族和商人,大多数百姓都在为温饱奔波。《汉书・食货志》里说,汉朝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两千钱,除去赋税和口粮,根本没多余的钱去消遣。而且,当时的商业活动很落后,除了都城的两市,其他城市连像样的商铺都很少,就算想晚上出门消费,也没地方去。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照明。古代没有电,晚上只能靠油灯、蜡烛照明。一支普通的蜡烛,在唐朝要卖三文钱,相当于一个士兵一天的俸禄。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晚上只能 “就着月光缝衣裳”。没有充足的照明,就算官府允许晚上出门,也没人愿意摸黑逛街 —— 毕竟,谁也不想在黑漆漆的街上被石头绊倒,或者遇到劫匪。

当然,宋以前也不是完全没有夜生活,只是大多属于少数人。

比如唐朝的元宵节,就有 “放夜” 的习俗。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官府会解除宵禁,允许百姓晚上出门赏灯。长安城里,家家户户挂起灯笼,街上还有舞龙、舞狮的表演,比白天还热闹。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里写:“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说的就是元宵节放夜的盛况。不过,这种 “特许” 的夜生活,一年只有三天,就像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里说的:“唐代的元宵放夜,更像是一种官方赏赐,而非百姓的日常权利。”

还有一些达官贵人,会在自己的府里举办夜宴。比如三国时的曹操,经常在铜雀台设宴,和文人墨客通宵饮酒作诗;唐朝的李白,也常和朋友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到深夜。但这些都是少数人的娱乐,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 —— 对大多数人来说,晚上能早点睡觉,就是最大的幸福。

直到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里坊制被打破,宵禁也逐渐松弛,“夜市” 才真正出现。东京汴梁的夜市 “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临安的夜市更是 “买卖昼夜不绝”。从 “日落而息” 到 “通宵达旦”,古人用了上千年时间,才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夜生活。

回望宋前的夜晚,我们会发现:不是古人不想 “快活”,而是当时的社会条件,还撑不起一场热闹的夜宴。那些紧闭的坊门、巡夜的士兵、昏暗的油灯,都是时代的印记。而宋朝夜生活的兴起,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中国古代社会从 “重农抑商” 到 “农商并重” 的重要转折 —— 这或许,就是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的意义所在。

来源:嘉哥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