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没想到,这次尽管自己卡着点去下单,但是时隔三个月还是没有吃到自己心仪的面包,询问商家以后才发现,自己前面还有1000多单,想要吃到面包最快也要等到今年夏天。
谁都想还有人会专门为了囤面包去买冰箱,还一下子买三个!
在武汉工作的白领周琪,隔一段就要在一家面包手作店囤几个面包。
然而没想到,这次尽管自己卡着点去下单,但是时隔三个月还是没有吃到自己心仪的面包,询问商家以后才发现,自己前面还有1000多单,想要吃到面包最快也要等到今年夏天。
当她把此事发到网上吐槽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还有一名网友只是在抢购时晚了两三分钟,就直接拍到了3000多号。
这家店到底为什么这么火,它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因为现在的快节奏生活,许多喜好健身或者减脂的年轻人,都会选择提前备好几天的面包方便食用。
还有在这个预制菜盛行的年代,只要打上“手作”的标签,那必定能赚的盆满钵满,而这些手作店只需要“多收一点制作费”。
毕竟他们店中的蛋糕,已经可以称的上是蛋糕届的爱马仕,一条普普通通的吐司定价就已经达到398元。
要知道这个价格已经可以买几十斤鸡蛋,或者几箱牛奶。
这让网友才意识到,之前在社交媒体上的新词条“吃不起面包”,竟然是真的,现在的面包价格真的让人望而却步。
而这些面包店为了能多捞一点,不仅把普通奶油换个名字显的高端大气,连成品名字都起的花里胡哨。
现在的街边,随便走进一家面包店,碰到的都是自己记不住名字的面包,连价格都让人看不懂。
随便一个普普通通的蛋挞都能卖出18元的高价,如果稍微加点酥皮,那价格就要再加一半。
这还是正常人能吃的起的蛋糕吗?
本以为只是一些小店如此,没想到一些大品牌的超市却更加过犹不及。
比如就在今年,盒马上架的面包直接改用“片”为单位,价格更是卖出了16.9的高价,而他的噱头只是因为用到了天然酵母。
而周琪所购买的这家店,自然也有它独特噱头。
不仅原材料选择最好的,连口味和风格都是别家所没有的。
如果说,客户是为了口味买单,不如说他们是为了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创意。
并且,许多面包店还很会饥饿营销,他们打着“供不应求”的幌子促进客户消费,就比如周琪所拼团的这家蛋糕店,基本上每三、四个月才开团一下,如果买不到就还需要等上半年的时间。
这样的营销手段,也使得有一些客户“病态”消费,就比如面包的狂热爱好者湘湘。
她为了能每天吃到梦寐以求的蛋糕,甚至不惜斥巨资购买了三个冷冻冰箱,而她每年在面包上的消费更是高达7万元。
这样高的购买率,让她的冰箱自然而然的存在许多“过期”面包。
要知道只要是食物都会有保质期,但是琪琪却不以为然,她始终坚信面包圈流传的“冷冻即永久”。
直到她吃到了自己一年前购买得到一条全麦卷,那干巴难吃的口感,才让他恍然大悟。
可是她却依旧不知悔改,只要开团就会重新把冰箱填满!
这样的销售手段和价格,很快就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他们纷纷表示这不是把顾客当日本人整吗?
许多网友表示,买面包不就是为了吃口新鲜的吗?还专门囤货放冰箱等着吃“僵尸面包”,真是不能理解是为了什么,希望大家可以理性消费。
也有网友直接一语道破天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面包都变成“奢侈品”,而且现在很多人买面包不是为了口感,而是为了拍照炫耀,说白了就是情绪价值。
有一名有烘焙经验的爱好者也发表了他的意见,那些高价蛋糕她基本上都会做,能卖出这样的价格,配方全是按照1比1的吗?
当下就有网友回答了他的问题,她表示消费者就是被商家洗脑了,让他们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对于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来说,这种事情其实很常见,就像之前流行的探店打卡。
大家只是为了跟风,这就是互联网的双刃剑,也有许多不出名的小店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起死回升。
就像在去年,福建理工大学附近有个卖锅盔的小摊,一直是夫妻两人营业,结果有一天只有叔叔出摊,不见了阿姨的踪迹。
问了以后才知道阿姨生病了,每个月的治疗费都需要花费一万,于是女生便将事情的缘由编辑一下发在了网上。
许多校友自发性的去买锅盔,甚至还有网友直接扫码捐款。
叔叔更是在医药费凑够后,开始免费请大家吃饼。
这样的行为才是有温度的互联网,而不是一些为了赚钱而去营销炒作的店铺!
对此你们怎么看?
信息来源:
来源:尼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