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拼多多偏不,它手里握着全国用户的交易数据,按理说搞大数据放贷很方便,可至今没碰过网贷;别人都在AI热潮里喊得震天响,它2025年Q2财报却被说成“含AI量最低的中概股”,连大额投入都没提。
现在互联网大厂基本都在干两件事:要么推个网贷业务赚利息,要么把AI贴在脸上当噱头。
但拼多多偏不,它手里握着全国用户的交易数据,按理说搞大数据放贷很方便,可至今没碰过网贷;别人都在AI热潮里喊得震天响,它2025年Q2财报却被说成“含AI量最低的中概股”,连大额投入都没提。
有人说这是拼多多守“本分”,黄峥早年确实说过“本分就是在你位置上做该做的事”,拼多多的定位是电商,核心该干的是撮合买卖、让大家买得实惠。
但说实话,光谈“本分”太抽象了,背后其实是算账算得明白。
网贷这生意确实赚钱,不然不会成了多数APP的标配,像美团生活费、京东金条,随便打开个常用APP都能看到。可拼多多的人效比网贷公司高太多了。
2024年数据摆着,拼多多2.3万员工,营收超3900亿元,人均创收差不多1696万元;同期做网贷的乐信,四五千员工,营收才142亿元,人均创收也就284万元。
这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既然主业赚得又多又稳,为啥要分心搞网贷?
本来想觉得拼多多是怕网贷有风险,后来发现它的逻辑跟苹果弃造车挺像。苹果2014年就启动了Titan造车项目,砸了超百亿美元,最后2024年还是放弃了。
原因很简单,没法推出颠覆性产品,怕这业务拖累整体利润。拼多多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与其花精力搞个不如主业赚钱的网贷,不如把钱和人都投到电商上,毕竟这才是它最擅长的。
其实换个角度想,现在网贷催收的争议不少,拼多多不碰这一块,反倒能少点负面。
而且它的用户里,不少是冲着低价来的,要是推网贷,万一有人过度借贷还不上,反而会影响用户对平台的好感。
这么看,不碰网贷不光是赚钱多少的问题,还帮它守住了用户信任。
拼多多对AI的冷淡,跟黄峥的看法脱不了关系。黄峥早年写过一篇文章,叫《测不准的爱情--佛、量子力学、逻辑和AI》,那是2016年,正好AlphaGo击败了李世石,大家都在讨论AI会不会取代人类。
黄峥却觉得,现有计算机有局限,因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摆在那,这个定理简单说就是,从有限公理推不出所有真命题,运行在计算机上的AI自然也有边界。
后来拼多多IPO,黄峥写致股东信时又提了一嘴,说平台靠的是“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不是“集中式超级大脑型AI系统”。
说白了,就是不靠复杂算法推商品,而是靠用户自己社交扩散,比如Temu在欧美火的那些拼团商品,都是用户靠微信分享带起来的,跟AI推荐没多大关系。
老实讲,黄峥这想法不算独一份,DeepMind创始人哈萨比斯2025年在播客里也说,现在还不知道图灵机的经典范式能走多远,建模系统有啥局限。
但黄峥的态度影响了拼多多,哪怕他早就不直接管公司了,平台还是带着他的烙印,不把宝押在AI上,只在推荐算法、帮商家提效这些必要的地方用用AI。
还有个现实原因,现在AI领域投入太大了,可真正能赚回钱的少。OpenAI三年估值涨到5000亿美元,英伟达市值破4万亿美元,这些都是头部玩家,可更多公司是砸了钱没见着水花。
拼多多大概是觉得,现在AI还没到能颠覆电商的地步,没必要跟风砸钱。
而且它之前好几次都是“后发先至”,国内电商突围、做社区团购、推Temu,都是别人先做,它后上却能做到最好。搞不好它觉得,就算以后AI真重要了,凭自己的执行力也能赶上。
但说实话,AI这事儿跟之前的业务不一样。拼多多的模式是“招1个人,付3个人的钱,干5个人的活”,靠高强度执行冲业绩,可AI研发要的是顶尖人才,要的是开放的协作氛围,不是光靠拼劲就行。
像2025年登Nature封面的DeepSeek团队,讲究的是跨学科头脑碰撞,不是天天盯着KPI。
而且顶尖AI人才也挑环境,有人连Meta的offer都拒了,就因为不想替扎克伯格干活,未必会愿意去拼多多那种高压环境。
更何况,阿里2025年靠AI电商把市值翻了一倍,都到8000亿美元了,而拼多多同期市值才4000亿美元。
看着对手靠AI涨市值,拼多多还能稳住不跟风,确实够“本分”,但也怕这“本分”最后变成“滞后”。要是真等AI彻底改变电商玩法了,它再想追,怕是没那么容易。
总的来说,拼多多不碰网贷,是因为主业效率比网贷高太多,没必要分心;不追AI,是受黄峥对AI的怀疑态度影响,也怕投入大没回报,还觉得自己能后发赶超。
它的“本分”哲学,本质是聚焦自己最擅长的事,不被行业热点带偏。这种做法在浮躁的互联网行业里挺难得,但也得警惕,时代变得快,有些机会错过了,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对于其他公司来说,也能从拼多多身上学一点:别盲目跟风热点,先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做扎实,但也得盯着行业变化,别把“本分”变成了“固步自封”。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