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是场漫长马拉松,人却被日常零碎裹挟,像飞絮卷入混沌的风。清晨在地铁里被挤成压缩的罐头,工作如同散落满地鸡毛般的碎屑琐事。以为家中是歇脚的驿站,可进门便是吵闹的孩子、无尽的家务,更兼父母唠叨絮絮不休……夜深独对四面墙壁,那一声叹息重重跌落,终年如此颠簸重复,
生活是场漫长马拉松,人却被日常零碎裹挟,像飞絮卷入混沌的风。清晨在地铁里被挤成压缩的罐头,工作如同散落满地鸡毛般的碎屑琐事。以为家中是歇脚的驿站,可进门便是吵闹的孩子、无尽的家务,更兼父母唠叨絮絮不休……夜深独对四面墙壁,那一声叹息重重跌落,终年如此颠簸重复,叫人不禁自问:到底哪儿出了错?
我们行色匆匆地忙着赶路,灵魂却被挤碎在路边——像一株连土壤也没有的空心草,在呼啸气流里打旋、飘零,失去重心。古人早已叹过:“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如今生存的物质之盾厚了,内心却为何愈发轻飘无处安放?原来疲惫根源深处,正是魂灵的根须已然久失水土滋养,精神的殿堂摇摇欲塌。
那点光明的执着便是那心灵的立脚点。陶渊明看透官场“心为形役”,终究辞官而去“守拙归园田”,那方庭院不只是身体遮蔽的蓬门,实在更是他动荡生命里的定心罗盘。苏东坡一生饱经播迁,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安处”何尝不是精神漂泊中唯一的依归之所?可见那精神支柱之于人生之舟,恰若船舵之于汪洋航行——船无舵终漂泊无依,人生缺支柱又怎能摆脱疲惫与沉沦。
那么要如何寻找那精神立脚点呢?莫将它神化为遥不可及的星辰璀璨,抑或幽深莫测的境界奇观。
不妨从可触摸的缝隙里,栽种属于自己的微光种子:可以是孩子作业本上偶然留下的、画得歪歪扭扭却灿若朝阳的小太阳画;亦可是深夜捧起旧书读到的那一行诗句,无声间竟撼动了层层堆积的尘封心灵。甚至抬头望星片刻,感受宇宙的无边博大,刹那间日常烦乱似乎也都渺小如尘,心头顿然辽阔清澄起来。这些微小的驻留,就是精神在喧嚣人世开凿出来的供氧空间,是生命河流中得以沉潜浮升的呼吸支点。
因此那点“寄有所托”并非无关紧要的附饰,实乃疲惫人生的自救良策。它并非要你将生活全然翻新;而是在琐碎重复的微尘深处,守护属于自己的精神光亮:在鸡毛漫天飘舞的间隙,我们亲手栽下对星空的遥思。
当你在嘈杂市廛中觅得片刻静谧,亦仿佛心开明镜般自照光明——这一刻,人如倦鸟归林,终在精神的林梢,寻得栖息的那根枝桠。生活再疲惫汹涌,你亦自有灯塔般安稳屹立。
来源:认真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