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站在2025年的今天,宇树的机器人正在和波士顿动力隔空PK,但是日本感觉消失在了这个行业中。另一方面来说,日本也算是备战机器人最早的国家。
前段时间,日本川崎重工推出了自己的概念机器人产品CORLEO,号称是全球首款氢能源、可骑乘四足机器人。
别的咱们也就不吐槽了,但预计2050年推出是什么意思?这个东西真的有必要造25年吗?
其实在过去,日本人曾有机器王国的称号,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说到机器人,你不得不承认,日本领先全世界。
但站在2025年的今天,宇树的机器人正在和波士顿动力隔空PK,但是日本感觉消失在了这个行业中。另一方面来说,日本也算是备战机器人最早的国家。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日本的机器人产业,为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向没落了?要理解日本机器人产业的衰落,咱们必须从它曾经的辉煌起点说起。
日本在机器人领域的早期成就,完全可以用“一骑绝尘”来形容。机器人双足行走的功能最早就应用于1967年日本研制的人工下肢WL1u机器人。
1969年橡胶制人工肌肉,也是首次被日本团队应用在WAP1机器人上。1971年,加藤团队开发了 WAP3,首次实现了三维自动双足行走,可以在平地、楼梯、斜坡行走并转向。
WABOT1
与此同时,1970年早稻田大学也启动了“WABOT”项目,旨在开发具有人类特征的智能机器人。1973年问世的WABOT1,是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集成肢体控制系统、视觉与绘画系统,能通过人工耳、眼、口感知环境,并借助触觉传感器抓取物体。
2000年,悉尼歌剧院本田ASIMO初次亮相,迅速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而那一年,我国的机器人还是这样的。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ASIMO的技术或许不再惊艳,但它在25年前绝对具备里程碑意义。即使在今天,仍有一些簇拥在将ASIMO和春晚机器人作比较,认为ASIMO才更像人类。
总之,自打ASIMO亮相之后,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正式成为了日本机器人产业的一张名片。ASIMO俨然成为科技界的超级明星,多次前往国外进行演出,也屡次在中国表演亮相。
2005 年,ASIMO还学会了跑,并且续航能力也大幅度增加。然而在2018年,ASIMO机器人却宣布停止开发。当时还有些辟谣说团队解散的说法,只是NHK一厢情愿的报道,属于是断章取义。
比如本田公司的广报部就于2018年6月28号回应称,我们会继续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但会不会使用ASIMO这一名称还不清楚。
不过到了2022年3月31号,本田ASIMO又举办了一次最后告别演出,ASIMO是正式退出江湖了。
即使没有这个告别仪式,我们也不难发现,从2011年之后一直到2022年,整整11年,ASIMO没有宣布任何重大更新,唯一的活动就是不停进行各种亮相、登台表演,可以说其实关于它的研究开发早就停滞了。
ASIMO为什么会逐渐落后于时代呢?我们不妨先从日本半导体与机器人产业的兴衰说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半导体产业风光无限,登上DRAM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当时日本半导体技术人员执着于耐用性,投入巨额成本造出可使用20多年的产品。
但电子产业遵循摩尔定律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极快,过高的沉没成本导致日本半导体转型困难,市场占有率逐年萎缩,很快被英特尔、三星等超越。
日本机器人产业的衰落,也早有征兆。ASIMO为例,它存在两个致命缺陷。其一,过度追求拟人化。受动漫文化影响,日本对机器人的外形和动作拟人性极为执着。
ASIMO最终版本全身57个自由度,远超当时同类产品。但高自由度带来代码和机械结构的极度复杂,在技术未成熟时,反而降低了实用性。
相比之下,前段时间能侧空翻、打拳的宇树机器人,基础版本仅23个自由度,高级版本最高43个,动作却更灵活。日本机器人研发过度关注外在呈现,忽视智能化发展,导致产品精细易损,使用范围受限。
其二,ASIMO生不逢时。20年前,机器人上下游配套产业和市场严重缺失,ASIMO如同空中楼阁。加之极限打磨带来的高昂成本,一台造价达300 - 400万美元。
本田曾尝试将其用于公共接待等场景,但昂贵售价与有限功能使其难以获得商业回报,最终沦为炫技产品,只能用于外出表演。如今机器人供应链蓬勃发展,日本却错失了发展环境。
回顾历史,上世纪70-90年代是日本工业机器人的黄金时期。当时日本汽车、家电、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崛起,1980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同时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
日本借此提出机器人国家战略,强大的工业能力也为机器人研发制造提供支撑。但进入21世纪,情况发生巨变。
日本半导体产业在2012年左右基本破产,电气、机械、金属、汽车等行业在2008年后也全面下滑,产业链协同失调,在AI领域更是落后。
ASIMO与现代机器人在技术逻辑上存在巨大差异。ASIMO依靠预设大量关节角度、力矩和时序参数运行,仅让其行走就需2000行以上代码。
ASIMO
而宇树、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现代机器人基于AI和神经网络处理动作,泛化能力远超ASIMO。
尽管日本还有索尼、软银等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如软银的 Pepper、大阪大学的 Erica,但在摩根史丹利推出的全球前100人形机器人榜单中,日本机器人甚至未单独出现,仅被归为其他亚太地区。
日本机器人产业的没落,不能简单归结为生不逢时和方向错误。审视ASIMO的失败,若以当下技术标准评判过去,易陷入技术决定论误区。
日本诸多技术产业,从液晶电视、半导体到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都出现相似问题。其背后,一方面是企业制度的弊端。
日本企业的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度,看似保障员工,实则抑制创新。员工无需担心辞退,但上升空间有限,循规蹈矩比创新更稳妥,中高层也易形成路径依赖。
所谓 “终身雇佣”,在产业危机时也难以保障就业,如2000年日本半导体产业破产引发裁员狂潮。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和时代发展因素影响深远。二战后,日本处于美苏夹缝,冷战期间凭借技术改进实现经济腾飞,形成技术民族主义和 “工匠精神”。
日本坚信精密制造和工匠精神能保持领先,但进入 21 世纪,全球产业链变革,日本却固守过去的成功模式,未能及时调整,最终在时代浪潮中逐渐 “掉队”。
机器人产业既是国家综合工业能力的体现,也受人们对未来憧憬的驱动。日本机器人产业曾受益于国家工业能力溢出和时代机遇,如今这一角色逐渐被中国取代。
科技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创新精神一旦缺失,即便拥有辉煌的工业基础,也终将在时代发展中失去竞争力。
来源:波波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