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国内做模拟芯片的公司,不管是已经上市的大企,还是刚起步的小团队,几乎都在共用一个“幕后工具”,Cliosoft的IC设计数据管理系统(也就是DDM)。
现在国内做模拟芯片的公司,不管是已经上市的大企,还是刚起步的小团队,几乎都在共用一个“幕后工具”,Cliosoft的IC设计数据管理系统(也就是DDM)。
这事儿我一开始还挺纳闷,市场上明明有四家做同类工具的,怎么就它成了所有人的“默认选项”?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背后的门道。
大家平时聊半导体,眼里都是光刻机、EDA这些“明星选手”,没人会注意数据管理工具。
但我认识个在模拟芯片公司做研发的朋友,他说这东西才是他们干活的“命门”。
现在芯片越来越复杂了,5nm、3nm的先进工艺,还有3D封装、Chiplet这些新技术,一个项目要拉几百号工程师,还得跨着好几个时区协作,设计数据动不动就按TB算。
要是没个靠谱的工具管着,数据丢了、版本乱了,整个项目都得停摆。
以前芯片设计圈都用软件开发那套版本控制工具,像Git、Perforce这些,数字IC设计用着还行,毕竟主要是处理代码。
可模拟芯片不一样,它要管的东西杂多了,电路版图、仿真结果、模型库,还有测试脚本,每个文件都特别大。
更关键的是,这些数据必须跟EDA工具深度绑在一起用,不然设计的时候一会儿切工具、一会儿调文件,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岔子。
我那朋友之前跟我吐槽,用通用工具的时候,想找一个上个月的旧版图版本,翻了一下午服务器日志都没找着,最后还是靠同事电脑里的备份才救急。
后来公司换成Cliosoft,他说现在查旧版本,点几下鼠标十几分钟就搞定,省了不少没必要的麻烦。说白了,模拟芯片设计的“特殊性”,把通用工具的短板全暴露了,这才给了DDM工具机会。
聊完需求,再看DDM工具的市场格局,说起来就四家能叫上名的,但现在基本是Cliosoft一家独大。
另外三家要么是维护跟不上,比如ICManage,我查了下,他们现在全球能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没几个,国内客户出了问题,好几天都等不到反馈;要么是价格太高。
像Perforce的VersIC,要叠加自己的数据管理内核,授权费比Cliosoft贵不少,国内没几家公司愿意买单;还有Dassault的DesignSync,对16nm以下的先进工艺支持不行,慢慢就被淘汰了。
说实话,Cliosoft能站稳脚跟,不是靠运气,是真的戳中了模拟芯片公司的痛点。首先是数据能集中管理,以前数据散在每个人的电脑或者零散服务器上,丢了、错了都没辙。
现在统一存到中心服务器,谁改了文件、改了啥内容,都有详细记录,权限也能细分,比如初级工程师只能看版图,不能改仿真模型,这样就不用担心误操作搞坏数据。
我那朋友还说,跨团队协作这块改进也大。以前模拟和数字工程师各干各的,设计好的东西要压缩了发邮件,数字工程师接收后再手动导入EDA工具,经常出现文件损坏或者版本对不上的情况。
现在用Cliosoft的平台,大家共享一个项目空间,模拟工程师画完版图,系统自动归档,数字工程师直接调数据就行,不用再来回传文件,沟通成本降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它能跟EDA工具深度集成。老实讲,这点对工程师太友好了,不用在EDA工具和管理工具之间来回切换。
比如用CadenceVirtuoso画图的时候,想保存数据直接点“检入”,跟平时存文件一样自然,不用记那些复杂的命令行。
我朋友说,以前用其他工具,光记命令行就花了好几天,还总因为输错字符返工,现在根本不用操这心。
当然了,现在国内也有企业在做国产DDM工具,比如华大九天去年推出了原型产品,但说实话,跟Cliosoft比还有差距。
要么是只支持28nm以上的老工艺,跟不上现在先进制程的需求;要么是只能跟自家的EDA工具搭配用,兼容性不行。
不过慢慢来,现在政策也支持半导体工具国产化,以后技术突破了,说不定能跟Cliosoft分一杯羹。
最后再总结下,模拟芯片公司集体选Cliosoft,不是没原因的。这东西不只是个简单的工具,更像是研发的“隐形基建”,把人、工具、数据串成了一条能落地的链条,效率和安全性都上去了。
短期内想替代它不容易,毕竟切换工具的成本太高,没人愿意冒项目延期的风险。
但国产工具要是能在兼容性、先进工艺支持上突破瓶颈,以后市场说不定会有新变化。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