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初代小夏”成员,当学妹向我邀稿时,我对着“11”这个数字,端详许久。11载转瞬即逝,如今第12届小夏团队正续写官微故事。遥想草创当初,官微从个位数粉丝起步,一路拼搏,到如今坐拥200万粉丝,桩桩件件,仿若昨日。
厦大官微粉丝数破200w啦!!
从零到两百万,小夏走过了4000多天
这不仅是数字的跳动
更是无数次热爱在岁月里的生根
从一开始忐忑按下群发键的“小夏1.0”
到如今从容讲述厦大故事的官微团队
无数支笔,无数次快门
无数个用心校对的夜晚
都见证着小夏的成长
感谢屏幕前的你
陪小夏听过建南钟声,数过凤凰花落
更感谢那些为每一帧画面
每一句文案倾注过热爱的伙伴
是你们让那些可爱的人与故事“被看见”
郭晓琳(左三) 2014-2015年在小夏
作为“初代小夏”成员,当学妹向我邀稿时,我对着“11”这个数字,端详许久。11载转瞬即逝,如今第12届小夏团队正续写官微故事。遥想草创当初,官微从个位数粉丝起步,一路拼搏,到如今坐拥200万粉丝,桩桩件件,仿若昨日。
11年前,我们在自钦楼前张贴出“厦大官微清新上线”海报,厦大官方微信应运而生。彼时的小夏团队,怀揣对厦大的热爱,对新媒体的好奇,走到了一起。为给官微定位,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在信息快餐化的浪潮里,是随波逐流,以碎片内容博眼球,还是坚守深度,走出自己的路?
在官微奋斗的日子,我们追逐新闻理想,探索新媒体之路。那些挑灯夜战的夜晚,选题讨论时的思维碰撞,灵感闪现敲定选题的喜悦,至今难忘。官微自诞生起,便肩负独特使命,它连接校园内外,打破时空限制;它传递厦大魅力,引入外界新声;它绝非简单的信息搬运工,而是资讯交互、思想交流以及文化弘扬的重要平台。200万粉丝,凝聚着12代团队的坚守。每一篇推文,每一次采访,都是对“内容为王”理念的践行。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如今我依然感谢那段为小夏奋斗的青春,回望时,仍能感受到青春热血的温度。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加入小夏的那段日子,塑造了当下的我,让我深明坚持与热爱的力量。
新起点,衷心祝愿厦大官微秉持初心,让厦大声音愈发嘹亮。
“为厦大记下鲜活日记,我很荣幸”
郭宸(左一) 2017-2023年在小夏
2017年加入小夏的时候,小夏才刚刚三岁,关注量还不到30万,没想到转眼之间,就迈入200万大关了。
七年厦大时光,小夏就陪伴了我将近六年,可以说,是小夏定义了我的大学——250篇推送、总计965万阅读量、两度担任小夏团长,当推送赶着时效发出的那一刻,兴奋是难以言喻的,能够为厦大记录下一页页鲜活的日记,我倍感荣幸。
小夏也是一个锻炼人、磨砺人、成长人的大平台。六年间,从青涩到成熟,走遍了厦大三个校区的角角落落,也用相机镜头记录了厦园的光阴变幻,有些照片至今还能在许多老师和同学的ppt中留下影子。
我也在无数个第一现场,跟踪科研报道,有幸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成就,感受厦大人如何将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想法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走进服务社会的最基层,亲手触摸泥土的厚度,体会厦大人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感谢小夏,短短六年,我不可能亲历每一种大学生活,却能借助每一位受访者的眼睛,欣赏这个世界的多彩纷呈。
“用我的笔,让更多科研人被看见”
郑廷权 2017-2023年在小夏
2017年,我有幸成为了小夏的一名普通文编。刚进小夏,找到一个“被看见”的机会,成为了当务之急。
恰巧此时,一篇名为《厦大科学家找到乙型流感超级克星》的报道吸引了我。抱着“他们是谁?又为什么是他们?”的疑惑,我走进了这个深夜里依旧繁忙的实验室,采访了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比我年长32岁的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为什么,而是和我分享了一个个科研小故事。
在他们的讲述里,我拼凑起一个夜晚仍然亮着灯做实验,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仍不断坚持研究,最后攻克一个个科学难题的厦大科研团队形象,并将这个故事诉诸笔端。
报道获得了受访者的肯定,也是从这次采写开始,我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多多报道厦大科研成果及其背后的团队故事。
2019年,我报道了全球首个HIV尿液自检试剂上市的喜讯,被主流媒体转载;2020年,我讲述了首个国产HPV疫苗背后,历时18年突破壁垒的感人故事……参与各个报道期间,我曾化身“翻译家”,用浅显的语言科普高深的免疫学奥秘,也曾戴着口罩,潜入科研抗疫一线,记录最美逆行的关键时刻……
我不再焦虑自己“不被看见”,而是真正用自己的笔力,让更多可爱又可敬的科研人“被看见”了。
“我把厦大写成诗”
吕宛庭 2019-2022年在小夏
2021年秋末的一个下午,当发出的申请信再次石沉大海,我关掉了邮箱页面,余下的网页上显示的,是一篇需要完善的小夏推送。
屏幕上如梦似幻的厦大光影照片,与窗外的夕阳交相辉映,在某一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固执地在键盘上敲下:“雪落太行,我执晴阳,融出登山的蹊径。”
那一刻,我感到这座温柔而广博的校园,承载了我澎湃的心跳和汹涌的情绪。而这样的时刻,自我加入小夏以来,已经感受了无数次。
当我在窗边聆听本科时梦寐以求的专业课,我会写“窗棂将屋外的风景割得窄了,但人生路上的风光,却愈加开阔明朗”;当来自北方的我惊讶于厦大冬季盛放的鲜花,我会写“她将被你带进梦里,在星月也沉酣的午夜,化作染火的云朵、跃金的河流”;当我在白城的海浪声中收到了久违的好消息,我会写“它细碎而汹涌地、温柔而澎湃地奔向你的怀抱,覆住你的双耳,让你永远记住这一刻,与之共鸣的心跳声”。
这些字句的出现,是那么自然而然,仿佛它们并非创造于我的脑内,而是原本就存在于世间,我只是在观察一棵草、一片云的时候与它们不期而遇,将之捕捉。
它们让我永远记得,在小夏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我是如何窥知风的形状,窃听光的密语;又是如何在看似寻常的屋檐、楼角、桌案、林荫之中,融入我对厦大的爱意、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凭借满溢的情感,让更多人通过我的言语,去感悟厦大的丰盈。
“我用设计让推文不再单调”
吕昭熹 2020-2024年在小夏
2020年,我来到厦大开始了四年大学时光。带着对新媒体工作的好奇与向往,我加入了小夏团队。那时的我未曾想过,自己会与这个团队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
携手小夏四年,从萌新小编到成为核心团队成员,我们不断探索公众号视觉设计的新可能。每一篇能够定稿的创意推送文章,从色彩的搭配到排版的布局,从视觉的呈现到创意的构思,都经过一遍遍地讨论、尝试和创作……我们希望用设计的力量,结合专业所长,以更有趣的形式让文字不再单调,让厦大的故事更具感染力。
除了推文,怎么才能更好地传递厦大的文化精神?商量和思考了许久,我们决定结合厦大深厚的校园文化和独特的校园风光,设计文创产品。从精美的风光明信片到别致的路牌冰箱贴,从实用的凤凰花帆布包到个性十足的小夏徽章......每一件文创都承载着我们对厦大校园和小夏团队的热爱。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创,让更多人感受到厦大的文化底蕴,也让小夏团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为漳州校区设计组的第一位负责人,从一人的单打独斗到组织漳州校区小夏团队初具规模。在小夏里,每一位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出自己的妙想,我们一起头脑风暴,一起熬夜赶稿,一起为每一篇推送、每一件设计的完成而欢呼雀跃。
如今,虽然我已经从厦大毕业,但那段在小夏的记忆是那样清晰而温暖,在这里我收获了最纯真最难忘的同学友谊与师生情谊。每每看到小夏团队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都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设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无论未来我走到哪里,在小夏的时光所给予我的这份温暖与力量,都将一直伴我勇往直前。
“报道的温度,是同频共振”
卢杨静(左一) 2022-2024年在小夏
2022年的夏天,我和摄影师坐船穿过漳州港,倒换两趟交通工具,来到厦大水稻教研基地。37℃的热浪里,一个热腾腾的科技特派员的故事,成为我正式加入小夏团队的序章。没有哪一天更让我懂得,新闻的笔触应当像水稻根系般深扎泥土。
而后的两年时间里,我的足迹延伸到了厦园的每一个角落。厦大的浪漫,不再只是复刻明信片上的地标,更是实验室里试剂管碰撞的清脆声响、每一场大型活动后台的忙碌背影、芙蓉湖畔王奶奶陶笛里流淌的《望春风》……原来,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蛰伏在“经过”与“抵达”的罅隙之间。而这正是小夏团队始终追求的——把厦大的故事讲述得更加真实、动人。
于我而言,那段在小夏跋涉的时光,不仅是对新闻人脚力的锤炼,更是一次对通讯写作的再认识。当我开始学会把采访本合上,深入采访对象那些未被提问触及的沉默,这才注意到那因为研究留在手腕上的伤疤、藏在喉头哽咽后的停顿、深夜翻动工作材料的沙沙声。我逐渐明白:温度,从来不是刻意煨热的鸡汤,而是将心比心的情感共振;真正的好故事,不是冰冷的传声筒,而是探入生命褶皱的触角。
时至今日,在距离厦大两千多公里的北方,仍有无数日常的片刻,使我的记忆闪回到小夏这个大家庭。所谓有温度的官微,不过是怀着对大地最虔诚的倾身,让每个灵魂都能在文字的原野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大家爱看什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
赖旻琪 2022年至今在小夏
加入小夏后,我和小伙伴们一直在思考:走到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当代大学生爱看的内容?
每周的选题会像一场夏日雷阵雨——各种想法和创意像雨点噼里啪啦落下。当有人想要做“校园绿化工程新变化”时,角落里立刻响起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说不定更想知道哪棵树下的信号最好。”这样的反复讨论是常态,直到某次为新生季策划提出了七八个选题,争辩得不可开交时,不知谁脱口而出:“现在回看自己大一时,踩了特别多的‘雷’,不如我们做个《大学错题本》?”这个想法立刻收获一声声共鸣——文字组细数自己踩过的“坑”,策划组把和学长姐请教的记录发出来,设计组也提出在图上添加涂改液的效果……直到这本凝聚着大家智慧的电子手册最终圆满呈现,我才懂得,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大家把心聚在一起,碰撞出火花。
散会后,我们各自为不同方向的选题而努力。有人走进“哥德巴赫猜想”剧组的十年,用深情的文字记录他们的盛放;有人钻研更好的呈现形式,把课余时间花在各种排版、设计软件上;有人倾听同学们的真正想法,设计出明信片、PPT模版、帆布包等一系列有特色的厦大文创产品。
也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我渐渐明白,“创新”不过是把心再放低一寸,再慢下来多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当我们在繁忙紧张的期中周推出《“太好了,我的拖延症有救了!”》,没有摆数据讲道理,而是请来心理老师,用漫画解构拖延症。收到最暖心的回应是:“从高中一直解决不了拖延的问题,看了江老师的解答感觉有所感悟了!”
于是,这个问题在一次次的实践和反馈中有了答案:做读者真正爱看的内容。所谓“宣传”,不是“我说你听”的自说自话,而是时刻扎根于读者的生活场景中,点亮每一处具体的困惑、期待与感动。当笔尖真正触到泥土的体温时,那些被光照亮的灵魂,自然会在土地上投下自己的影子。
感谢每一个“小夏”
你们的笔触让厦大的泥土有了温度
让故事得以探入生命的褶皱
感谢你,每一个两百万分之一
你的每一次注视与评论
都让小夏的成长有了意义❀
这些深夜的留言、真情的回复、有趣的话语
都像细碎的星光
成为小夏前行路上最温暖的源泉
未来,我们仍想与你
共听闭馆铃的轻响
共窥风与光的形状☀
在琐碎日常里收藏属于厦大的永恒❤
两百万次相逢,两百万种远方
文字为舟,山海共赴
——小夏与两百万个你,故事未完待续
文:黄文湘、孙静君
图:受邀小夏成员提供、小夏图库、
楚贺迪、王一赫、孙静君
排版:蒋文昕
编辑:孙静君、蒋文昕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厦门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