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7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好消息——包括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在内的新一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再添宝贵财富。至此
4月17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好消息——包括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在内的新一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再添宝贵财富。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文献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文献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思想与科技成就的见证,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文献,后人可以了解先人的智慧与精神,从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文献遗产还具有教育意义,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历史借鉴,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文献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保护文献遗产不仅是保存历史,更是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献遗产是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世界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为了防止集体记忆的丧失,更好地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献,并让它们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计划,那些符合世界意义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的文献遗产,才有资格纳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国三项文献遗产上榜,再次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中华文明的璀璨,这些文献遗产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国际社会对三项文献遗产世界意义的认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文献遗产的全球影响力。“曾侯乙”编钟上清晰可见的铭文,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中国先秦官方音乐理论文献,以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少林寺碑碣(566-1990)现存499通,呈现出1424年较为完整连贯的石刻历史文献序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既见证了少林寺的形成与发展,也真实记录了中国与印度、日本、韩国、蒙古国等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进程。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来自中国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600多年前由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所立,上面记载郑和船队在此巡礼圣迹、布施香礼的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见。三项文献遗产载入《世界记忆名录》,为文化档案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力,有助于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国,找到何以中国的答案。
无论是存放于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展厅内的三层八组65件青铜编钟令参观者流连忘返,聆听穿越千年的编钟回响;还是少林寺数字档案展厅试运营期间,约100平方米的展厅人气爆棚,平均每分钟有14位游客进入,海内外游客纷纷在此感受少林碑刻的独特魅力;抑或是存放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让游客驻足欣赏,感受穿越悠悠历史的友好刻印,都证明文献遗产对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这些文献遗产知名度、美誉度的世界推介、广为人知,将会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往打卡,为提振消费注入动力。
包括本次入选的文献遗产,我国目前已有《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南京大屠杀档案》等18项文献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它们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记忆财富,向全世界诉说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学术研究的突出价值,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垒台夯基。(秦平)
来源:陕西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