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前,李世民拉满弓弦,一箭射穿兄长李建成的胸膛。就在片刻之前,他们还是共同向父亲请安的皇子,转眼间,血液染红了皇家禁地的石板路。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前,李世民拉满弓弦,一箭射穿兄长李建成的胸膛。就在片刻之前,他们还是共同向父亲请安的皇子,转眼间,血液染红了皇家禁地的石板路。
还记得二十年前,在河东老家的那棵大槐树下,三个小男孩正为了一只蛐蛐争得面红耳赤。
李建成作为大哥,一把将蛐蛐笼子递给最小的李元吉:“四弟,这个给你玩。”而站在一旁的李世民,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谁能想到,二十年后,这三位亲手足竟然会兵刃相见?
当年那个谦让的大哥,成了玄武门下的箭下亡魂;那个得到蛐蛐欢喜不已的小弟,倒在尉迟恭的箭下;而那个曾经被冷落的二弟,最终踏着兄弟的鲜血登上皇位。
李渊家中四个儿子都是窦皇后所生,却有着天差地别的童年体验。李建成作为长子,自幼被当作继承人来培养。史书记载,他“性仁厚”,善于抚慰人心,很早就展现出领导才能。
而李世民则完全不同。这个二公子从小就显得英武异常,喜欢骑马射箭。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四岁时,有个相士见到他,当即对李渊说:
“此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李渊听后大喜,当即取“济世安民”之意,为他取名“世民”。
最可怜的是李元吉。这个生于公元603年的小儿子,因为“生下来就面黑丑陋”,连亲生母亲窦皇后都不待见他。
据《新唐书》记载,窦皇后甚至一度想要把这个丑儿子丢弃不要。幸亏有个叫陈善意的侍女心中不忍,偷偷将小元吉抱回来暗中抚养,这才保住了他一条性命。
在这个缺少关爱的环境中,唯独李建成时常关照这个被冷落的小弟。有什么好吃的,总会给元吉留一份;出门打猎,也必定带上这个四弟。这种照顾,让李元吉对大哥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之情。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他的家眷都还在河东老家。隋朝官员立即派兵捉拿李渊的家人。在这场生死大逃亡中,李建成带着李元吉连夜出逃,却无奈撇下了同父异母的弟弟李智云。
逃亡路上,两人睡的是破庙草堆,吃的是野果树皮。有一次,元吉饿得直哭,建成偷偷把自己仅剩的半块饼全给了弟弟。
这些点点滴滴,都深深烙印在李元吉的心中。而那个被抛弃的李智云,最终被隋军捕获,押送到长安处死,年仅十四岁。
唐朝建立后,李渊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平定过程中,李世民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声望达到顶峰。
武德四年(621年),李渊特别设立“天策上将”这一职位授予李世民,位在诸王之上。天策府可以自置官属,实际上形成了与东宫抗衡的小朝廷。
据《唐会要》记载,天策府内设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官职,俨然一个小型政府机构。
李建成感受到威胁,开始积极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拉拢齐王李元吉,经常赠以金银珠宝。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元吉曾直言不讳地对大哥说:“只要大哥一声令下,我立刻就能为大哥除掉秦王!”
有一件事特别能说明兄弟间已经势同水火:武德七年,李渊带着三个儿子到城南狩猎。李建成故意将一匹喜欢撂蹶子的马给李世民骑,结果这匹马连续三次将李世民摔下马背。幸亏李世民身手敏捷,才幸免于难。事后,他只是淡淡地说:“生死有命,岂是马能决定的?”
李元吉甚至向高祖李渊直言:
“秦王狼子野心,若提防不得,请杀之!”
李渊沉吟道:
“诸大臣都认为他有平定四海之功,况且,他并无夺太子之位的行动,一旦杀了他,何以向天下人说?”
李元吉愤然回答:
“他出征时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
高祖听后默然不语。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代星象,这是“变天”的象征,意味着皇帝更替、大臣更迭。
李渊找来太史令傅奕询问吉凶。傅奕直言:“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让李渊立即召李世民入宫,将傅奕的密奏给他看。
李世民看完后,并没有惊慌,反而趁机告发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有染。他还泪流满面地说:
“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
这个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李渊听后大为震惊,当即表示明日一早要召集三兄弟当面对质。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清晨,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等心腹,提前埋伏在玄武门内。当时值守玄武门的禁卫军统领常何,表面上是太子的人,实际上早已被李世民收买。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走到临湖殿时,发觉气氛不对,往常这时候应该已经有官员往来,今日却异常安静。两人立即拔转马头,想要返回东宫。
李世民从后面呼喊他们,李元吉情急之下,张弓搭箭向李世民连射三箭,但因为慌张,无一射中。李世民却稳稳地一箭射穿李建成的胸膛。紧接着尉迟恭带领七十骑赶到,射杀李元吉。
这时,东宫和齐王府的二千精兵赶到玄武门外,与秦王府的士兵展开激战。尉迟恭急中生智,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割下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见主子已死,顿时军心涣散,纷纷溃散。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并没有立即登基,而是过了两个月才即位。这段缓冲期很有深意,他既要面子,也要里子。
在这两个月里,李世民做了三件关键事情:
第一,他迫使父亲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并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第二,他赦免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大多数僚属,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魏征;
第三,他迅速改组了朝廷重要职位,安排秦王府旧部担任要职。
李世民特意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处死,但却将他们的女儿都赦免了。这种区别对待,既显示出他残忍的一面,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态度。
李渊被迫退位后,移居弘义宫(后改名大安宫)。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九年。据记载,李世民每个月都会去探望一次父亲,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经无法弥补。
有一次,李渊对近侍感叹:“想不到我们李家,也会重演隋朝骨肉相残的悲剧。”
李世民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但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完全摆脱玄武门之变的阴影。
据《贞观政要》记载,晚年李世民经常做噩梦,梦见兄长满身是血地来找他。为此,他特意命令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大将把守宫门,这就是后来门神习俗的由来。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是无法完全抹杀的。李世民在位期间,经常表现出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他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隐”;李元吉为海陵王,谥号“剌”。并以亲王礼改葬,还允许旧部前去送葬。
如今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会发现玄武门之变并非偶然。在权力与亲情的天平上,李世民选择了前者,这也注定了他将永远失去后者。
每当夕阳西下,李世民独自站在玄武门上眺望长安城时,不知是否会想起童年时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三兄弟为了一只蛐蛐而争吵嬉笑的场景?
历史的尘埃落定,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权力之争古今皆然,但如何在利益与情感间找到平衡,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永恒命题。
本文史料来源: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唐会要》
《贞观政要》
来源:林里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