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丧偶式育儿”来源于现代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即爸爸工作忙,然后教育孩子以妈妈为主,造成了很多的女性自嘲或戏谑自己“丧偶”,它有一个替代词叫“假性单亲妈妈”。
前言
每周一,爱与幸福都会节选上周郑委老师直播课中的精彩部分,分享给大家。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直播课第177讲:“丧偶式育儿”正在批量制造“情感孤儿”。
正文
今天这个话题听起来蛮吓人的:“丧偶式育儿”正在批量制造“情感孤儿”
而“丧偶式育儿”来源于现代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即爸爸工作忙,然后教育孩子以妈妈为主,造成了很多的女性自嘲或戏谑自己“丧偶”,它有一个替代词叫“假性单亲妈妈”。
家庭教育有一方缺位,尤其是爸爸缺位的,这可能并不是问题,因为从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来看,“男主外,女主内”本质上就是标准的“丧偶式育儿”,男人在外面工作、挣钱养家,把孩子、教育和家务是交给女人,但是“丧偶式育儿”造就了越来越多情感匮乏的孩子,这才是问题。
什么是情感匮乏的孩子?
两种:
一种是遇到事表现得比较冷漠,很没情感;一种是遇到事情绪化有点严重,表现得比较负能量。如果情感匮乏的孩子长大了,他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爱人、孩子?未来父母老了,又怎么面对他们?
作为中国人,如果你有个情感匮乏的孩子,你可能一生不安,甚至你可能在闭上眼睛的时候也不想闭上,因为你放不下。
“丧偶式育儿”的本质是有一方缺位,要么母亲缺位,要么父亲缺位。
我今天针对“父亲缺位”好好讲一讲“丧偶式育儿”的7种类型。
第一种,叫不能参与。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两地分居的,当兵的,外派的……
第二种,叫无暇参与。父亲太忙了,拿不出时间。如果父亲拿出时间回归家庭,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比如工作出差错,家庭经济出问题……
第三种,叫不用参与。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我负责挣钱,孩子的教育就该你管,不用我参与。这类的男人往往比较强势。
第四种,叫不想参与。遇到事只考虑自己,缺少责任,“我想钓鱼、刷手机、打麻将,即使有时间、有能力,我也不想管孩子。”
第五种,叫不会参与。这类的男人是愿意参与的,但“你让我辅导孩子写作业,我辅导不了”,往往只能打个下手,辅助女人。
第六种,叫不愿参与。这类男人内心有抱怨,他是想参与的,但被否定多了之后“我能参与,但我就不愿意,气死你。”
第七种,叫不敢参与。因为一参与,夫妻就吵架,家庭矛盾就上升。
今天我不讲“丧偶式育儿”带来的危害,我想讲如何应对“丧偶式育儿”。先把金句送给大家,最后再给出应对的解法,大家可以认真听一听。
“丧偶式育儿”背后有着一个个伟大的,需要被理解、被看见、被关怀的女性。
这句话是说给所有的男人听的:“丧偶式育儿”背后有着一个个伟大的需要被理解、被看见、被关怀的女性。
很多女人说:“我不伟大”,我认为只要是女性都可以伟大,因为你有母爱,母爱还不够伟大吗?
可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女性,她一定是能够理解、看见和关怀别人的人。这样的女人,家庭才会幸福,孩子才会听话,男人才会尊重你。
丧偶式育儿——自嘲与戏谑中,尽显妻子对丈夫的深切渴望。
首先,“丧偶式育儿”本质是一个自嘲和戏谑的说法,它尽显妻子对丈夫的深切渴望。
我特别想问大家:“深切渴望”对不对?
如果这个“渴望”是真的,你特别想要的,而不是自嘲和戏谑的话, “渴望”可能就变成了抱怨和不满。
“丧偶式育儿”可以是“自嘲和戏谑”,绝不能是“抱怨和不满”。
所以,送给大家的第三句金句是“丧偶式育儿”可以是“自嘲和戏谑”,绝不能是“抱怨和不满”。
“丧偶式育儿”本身是一个女性对丈夫深切的渴望,对帮助的渴望,对“我不容易和劳累得到理解和认可”的渴望,对看见的渴望,对爱的渴望。
本来是女性在“自嘲和戏谑”中表达着对丈夫的深切渴望,但这种渴望一旦变成了抱怨和不满,“都是男人的问题,他什么都不管”,那么“丧偶式育儿”就变成了“伤害式育儿”。
我可以告诉女人们:一个女性抱怨自己的丈夫,她一定会抱怨自己的孩子。
母亲抱怨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么背负母亲一辈子不幸福,要么反叛母亲,让母亲更痛苦。母子相互抱怨,那不就是“伤害式育儿”吗?
你的爱人是以下哪一种类型?
1“不能参与”、2“无瑕参与”、3“不用参与”、4“不想参与”、5“不会参与”、6“不愿参与”、7“不敢参与”。
如果是1“不能参与”,2“无瑕参与”,那么男女双方都没责任,谁都不能怪。
如果是3“不用参与”,4“不想参与”,那么核心责任在男人。这个责任太大了,大到影响孩子一生。
如果是5“不会参与”,6“不愿参与”,7“不敢参与”,那么核心责任在女人。
是“孩子需要父爱”重要,还是“爸爸为什么不参与的原因和真相”重要?
问所有的“丧偶式育儿”的妈妈们:是“孩子需要父爱”重要,还是“爸爸为什么不参与的原因和真相”重要?
请记住:妈妈心里尊重爸爸,孩子永远不缺父爱,因为孩子在儿童期、青春期,是透过妈妈看爸爸的。
真正缺父爱的孩子是妈妈对爸爸抱怨、指责、不满。对于中国人来讲,这句话特别深刻。
很多女人说:“他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让我怎么尊重他?”
他是一个生命,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敬母亲、爱母亲,才是丧偶式育儿的解决之道。
今天谈“丧偶式育儿”这个话题,我们提前假设缺位的是男人,因为我们谈的是女性成长的话题,我相信多数女人理解的也是爸爸缺位。
那么,对于女性来讲,“丧偶式育儿”带来的问题,该怎么化解呢?
如果你是位男士,那化解的方法就一点,你主动参与就好了。
我告诉大家,“丧偶式育儿”核心解决方案只有一条: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敬母亲、爱母亲,才是“丧偶式育儿”的解决之道。
我相信只要这条做到了,“丧偶式育儿”不会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
在这条核心解法的基础之上,七种方式分成前两种、中间两种和后三种,各有不同的解法。
在孩子心中树立起父亲的形象,让孩子理解父亲的不易。(类型1、2)
如果你的老公是1“不能参与”或2“无暇参与”的,8个字能解决,叫“同舟共济,共同成长。”
也就是说,解法一: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父亲的形象,让孩子理解父亲的不易。
爸爸“不能参与”的,妈妈发自内心地跟孩子说:“爸爸总不在家,我们俩每天还能在一起开心的笑,可以互相吵架。可是爸爸回不了家,他在外面为了我们这个家得多不容易。”
然后,多跟孩子的爸爸打电话说:“你别着急回来,家里有我呢。”
让孩子多跟爸爸说:“爸爸,你在外面这么不容易,我在家里面会照顾好妈妈的。”
这样的母亲能理解丈夫,也能理解孩子,这样的母亲会得到孩子的尊重。
爸爸“无暇参与”的,妈妈跟孩子说:“你看看爸爸起早贪黑的,多么忙,如果他不起早贪黑,就没有我们这个家。妈妈在身边陪着你,爸爸也在用他的方式在陪你。我们要多看看爸爸的不容易。”
这叫同舟共济,共同成长。
妈妈理解和尊重爸爸,孩子会更加尊重母亲,他会觉得母亲懂理,他也会像母亲一样开始理解父亲、考虑父亲。
当孩子理解父亲,理解母亲,他发自内心地开始爱这个家时,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女人们,如果你家是“丧偶式育儿”的前两种,你一定要这样做,要发自内心地跟孩子说,即使你做不到发自内心,你天天这样说,说多了你也会对丈夫有心疼。
记住:妈妈觉得自己不容易对孩子伤害最大,因为孩子背负不起“妈妈不容易”,那么孩子就会出现两种状态:
一种愿意背负妈妈的,他活不出自己;一种不愿意背负妈妈的,他叛逆。但是愿意背负妈妈的孩子,恋爱、结婚时会找和妈妈同款的,在婚姻中再次轮回。
引导孩子懂得生命的真相,让孩子敬畏家族轮回的力量(类型3、4)
如果你的老公是3“不用参与”或4“不想参与”的,你需要通过学习,引导孩子懂得生命的真相,让孩子敬畏家族轮回的力量,这就是解法二。
我可以告诉大家:“不用参与”的爸爸,一般都是特别成功的男士,往往特别自负、特别强势;“不想参与”的爸爸,没有责任。这两种男人,都不好改变。
女人遇到这样的丈夫,如何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这是我们今天谈论的方向。
第一个途径,女人通过学习达到“求真”的阶段,敢于用“爱”影响和改变男人。
在这个社会上,我见到这样女人还比较少。
第二个途径,作为女人,首先得到孩子的喜欢和尊重,同时让孩子了解父亲的生命故事,他的一路成长,就应该是今天极其强势或者自我的状态。
让孩子看到生命的真相,也让孩子看到家族轮回一定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然后,妈妈和孩子一起学习文化,抵御家庭轮回的力量。
这两个途径都不容易,需要文化的力量、环境的力量和导师的力量。
让孩子不仅有母亲,还能感受到母爱。(类型5、6、7)
如果你的老公是5“不会参与”、6“不愿参与”或7“不敢参与”,那么可以确定,你的孩子有母亲,却感受不到母爱。
解法三:让孩子不仅有母亲,还能感受到母爱。
我常说,这个时代的孩子特别可怜,可怜到有房子没有家,有父亲感受不到父爱,有母亲感受不到母爱。
记住一句话:不会爱还努力爱,带给家人的是伤害,甚至是虐待。
今天我们的主题:“丧偶式育儿”正在批量制造“情感孤儿”,不是谈如何让男人参与育儿,是谈“丧偶式育儿”中的女人如何应对才能爱到孩子。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妈妈才能够真正的爱到孩子。
我可以告诉大家:男人“不会参与”、“不愿参与”、“不敢参与”的家庭,只有女性发生改变,孩子才会好。
因为这类女性有一个特点,“孩子都是我在管,我付出这么多”,最后孩子出了问题,她说“因为爸爸从不参与,都怪爸爸,是爸爸的问题”,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她表现得又特别负责任。
她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不断地想办法想让家好,可是她的眼神、语气、表情、身体都散发着负能量,是她伤害了家人,是她“虐待”了家人,因为不懂爱、不会爱、爱不到、爱不对,还在努力爱。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最后一句金句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家庭出问题都是因为成人没文化。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相互通融,达成某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万物才能存在与发展。
“丧偶式育儿”让家没有了冲气,没有了“和”,孩子又怎么存在和发展呢?!
我们现在所有的家庭问题,是因为我们在用“努力得到就会幸福,努力享受就会幸福”错误的价值观指导着我们生活,并没有用中国人的文化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中国人要用中国文化解决自己的家庭问题,而没文化才会不幸福!
本文知识产权归爱与幸福所有
来源:爱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