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看似外卖行业的“新老对决”,实则是一场商业效率与社会责任的价值重构。京东的入局不仅暴露了美团模式的脆弱性,也撕开了平台经济高速扩张背后的隐痛。
当京东以“品质外卖”和“骑手五险”高调杀入即时零售战场时,美团正深陷骑手权益、商家矛盾与消费者信任的泥潭。
这场看似外卖行业的“新老对决”,实则是一场商业效率与社会责任的价值重构。京东的入局不仅暴露了美团模式的脆弱性,也撕开了平台经济高速扩张背后的隐痛。
一边是“用算法榨取最后一滴效率”的美团,一边是“用社保换人心”的京东,这场对决早已超越商业竞争。
它正在引申出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当资本红利耗尽,即时零售的下一站,是效率至上的规模游戏,还是人性化可持续模式?”
美团的困局
舆论场中的美团,如一只困兽。
美团一季度营收超1048亿元,用户数达到7.6亿,但从骑手权益、商家矛盾到消费者体验,美团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正面临严峻挑战,长期积累的矛盾已形成“信任赤字”。
光鲜数据的背面,是“用命换钱”的生存逻辑。系统将配送时间压缩至极限,骑手为保收入逆行闯灯,与死神赛跑;超时罚款、差评扣款如吸血机器,而所谓“防疲劳机制”迟至2025年才试点,此前多年用算法榨取最后一滴劳动力。
更讽刺的是,当主播刘雯为骑手发声,美团竟以法律铁拳逼其“反讽式道歉”,首富钟睒睒怒斥其为“经济绞肉机”。
骑手之殇外,商家端的抽成也似利刃,商家需要支付高达25%-30%的佣金。杭州某网红茶饮店老板自爆:“每单30元的外卖,平台抽走7.5元,骑手分走5元,包装耗材3元,最后攥在手里的利润买不起一杯自己做的奶茶。”这种吸血式分配,迫使商家“降质求生”,过期食材改标签,预制菜冒充现炒,最终演变为315的集体控诉。
315曝光的杨铭宇黄焖鸡,将顾客剩菜回收再售,发黑牛肉染色充鲜,6000家门店中千家销量破千单,而这类“战略合作品牌”正是美团算法推荐的“优选”。
路径依赖同样致命。美团强迫商家签订“二选一”协议,用差别费率绞杀中小商户;即便因垄断被罚34.42亿,仍将责任推给“商家自愿”,而万亿市值蒸发背后,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无声抗议。
从早期清真事件到起诉主播刘雯,美团屡次选择法律手段而非情绪公关,被批“赢了官司,输了人心”。 这一切都在印证:以算法压榨人力、以高佣金掠夺商家的模式,正在反噬美团的基本盘。
美团的困境本质上是平台经济扩张中“效率优先、人性滞后”的缩影。无论是骑手之殇、商家之痛、还是垄断之罪、公关之溃,都在揭示资本逐利下的人性之恶。
当算法沦为剥削工具,增长踩着血肉攀升,美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不是所有科技都能向善,那不过是资本精心编织的遮羞布。
京东的阳谋
当美团困于“信任赤字”时,京东正以差异化策略撕开一道裂缝。这场战役的胜负手,或许不在补贴与流量,而在于谁能重构行业规则。
京东以颠覆者姿态杀入外卖市场后,引发与行业龙头美团的正面交锋,外卖大战一触即发,刺刀见红。
美团高管王莆中直指京东物流模式"大而无当",刘强东则要求团队"创造社会价值"而非打口水仗,后来刘强东7分钟内部指示曝光:"京东外卖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我们要让骑手有尊严,让商家有钱赚。”
与此同时,刘强东公开质疑现行平台抽成机制:“据说加上广告费,现在扣点高达25%,有的甚至达到30%多,这样一来,它带来的危害就是不断地让餐厅为了生存,为了赚钱,不断降低自己的品质,特别安全方面的品质。”
4月15日,双方在品牌营销层面展开暗战。美团闪购宣传片植入红底狗头形象,配文"你的东东再等等"影射京东吉祥物;京东则以"单日订单突破500万,GMV超越'幽灵外卖'千万单"的数据强势回应。
战略布局层面,美团美团闪购把自己定位成“24小时陪着消费者的新一代购物平台”,并加速升级其非餐饮配送业务,剑指京东的核心电商业务,形成一副“你攻我外卖,我就干你电商”的态势。
4月16日,因流量暴增4倍,京东出现服务器宕机,紧急发放10万张15-10优惠券补救。库迪咖啡生椰拿铁补贴后仅5.9元(含打包费),较美团同款便宜3.59元,价格差折射出资本补贴战的残酷性。
这场跨维度商业战争,正重构即时零售行业的价值坐标与竞争格局。
深度看,京东的破局策略直击行业痛点。通过为全职骑手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商家5%低佣金,直接击中美团“零工经济”的痛点,倒逼行业从“压榨成本”转向“责任共担”模式。
数据印证了冲击力。京东外卖上线首日订单突破500万,库迪咖啡生椰拿铁补贴后仅5.9元,比美团便宜3.59元;达达130万骑手虽不及美团745万的规模,但其“211限时达”物流体系在3C品类实现分钟级配送,差异化定位中高端市场。
杭州连锁餐饮品牌“绿茶”负责人坦言:“京东审核严格,但入驻后单店月均流水增长40%。”
这场“阳谋”的本质是将社会责任转化为竞争武器。美团若跟进低抽成,年亏损或达287亿元;若维持现状,则面临商家与用户流失的双重风险。
行业的终局
京东的攻势虽猛,但美团的护城河仍未崩塌。
美团占据外卖市场约70%份额,凭借745万骑手和30分钟送达率,美团在北京的实测配送时效比京东快十几分钟;其“外卖+到店+酒旅”生态形成高频消费闭环,用户日均打开4.2次,远超京东的低频入口。闪电仓模式下,美团3C品类配送已覆盖280城,直指京东腹地。
我相信有无数困在算法里的骑手、无数被压榨的商家、无数普通消费者,都在期望一个更加公平、更有温度的平台。但是,从现有信息看,尽管京东展现出强劲攻势,但短期内彻底干掉美团的可能性极低。
不过,京东的颠覆性或不在于竞争,而在于重构价值坐标。当美团用算法榨取最后一滴效率时,京东试图证明“慢即是快”。通过品质审核剔除“幽灵外卖”,用社保投入降低骑手流动率,最终建立“信任溢价”。
中信证券测算,若美团为骑手缴纳社保,每单成本将增加1.5元,而京东凭借自营物流已将履约成本压至行业最低的6.2元/单。
京东外卖的入局,本质是巨头对“最后半小时”生活场景的卡位战。这场战争的终局,取决于效率与生态的终极博弈,京东外卖更可能成为即时零售市场的“鲶鱼”,推动行业降低佣金、提升服务标准,并加速即时零售与本地生活的融合。
然而,美团凭借成熟的网络、高频用户粘性及资金实力,仍将长期主导市场。京东若能在品质定位、配送效率及生态协同上持续突破,或有机会占据细分市场,未来竞争更可能走向“双雄并存+垂直细分”的多元格局。
这场战争的终局或许没有输家。京东的入局倒逼美团优化佣金、升级骑手保障;美团的反击推动京东补齐配送网络与本地化运营的短板。而成为最终赢家的,可能是700万骑手、800万商家与5亿消费者,因为我们终于等到一个不必“二选一”的时代。
京东与美团的战争,本质是两种商业哲学的碰撞。一边是“效率优先”的资本扩张,一边是“责任共担”的价值重构。
短期看,美团仍将凭借规模与生态稳坐王座;但长期看,京东的鲶鱼效应正在改写行业规则。未来的即时零售市场,或许不会出现“谁干掉谁”的终局,但一定会留下一个更公平、更有温度的答案。
来源:司凡星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