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简史•人物︱博望都的书香世家:苗坦之宗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6:38 1

摘要:苗坦之,名允中,号平野,古海州竹墩镇(今东海县双店镇)人,出身贫苦,生活在清朝乾隆至咸丰年间。著有诗词《双槐集》,是清朝时期海州地区人所共知的“名人”。从现有流传的苗坦之传说看,有少许错讹之处,本文全面梳理介绍苗坦之宗族的基本情况。

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 苗蔚林

苗坦之,名允中,号平野,古海州竹墩镇(今东海县双店镇)人,出身贫苦,生活在清朝乾隆至咸丰年间。著有诗词《双槐集》,是清朝时期海州地区人所共知的“名人”。从现有流传的苗坦之传说看,有少许错讹之处,本文全面梳理介绍苗坦之宗族的基本情况。

一、书香世家:众多族人在明清科举中金榜题名

连云港地区保存最早的地方志就是明朝《隆庆海州志》,所以,现在本地的地方官事,查询只能从明朝开始。明清海州地方史书中,有许多苗氏族人获取功名的记载,比如:宣德二年贡生、江西新建县知县苗实,成化十五年贡生、直隶栢乡知县苗溥,贡生苗滋、苗润、苗稷……,还有“钦赐举人”“钦赐京衔、进士”苗自芬……,仅史书与地情资料记录就有几十人,可谓是当地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在东海县古代教育、人才史上,苗坦之宗族应占有一席之地。

苗坦之宗族在东海境域内的发展,众多族人在科举中金榜题名,从侧面印证了东海双店镇及周边,在明清时期是,是博望都的文化、经济、政治、人口较发达区域。

二、苗坦之的名与字

结合手中的族谱,笔者翻阅地情资料中有关苗坦之的记述,发现了一个问题:若干年以来,关于苗坦之的名、字表达有误。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古人名与字的不同。名,是幼年由父母取的正式身份标识;字是成年后的社交尊称;号是自己取的个性化别号。在日常使用中,名,用于自称、或者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字,平辈之间相互称呼;号一般用于诗文署名。以《三国演义》中的语句举例说明:

【例1】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赵云大呼:“翼德救我!”张飞说:“子龙速走……”

【解析】这个句子里,赵云(字子龙)、张飞(字翼德)互称“翼德”“子龙”,都是他们的“字”。即:字,平辈之间相互称呼。

【例2】赵云忙从地上抱起阿斗,哭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解析】这里赵云自称“云”,就是自己的名。即:名,用于自称。

我们再来看看苗坦之。查阅《东阳双枝苗氏宗谱》,苗坦之,录“允中”,显然,“允中”是其名。而地情资料和民间传说中称呼的“苗坦之”,实际是他的“字”。《海州文献录》中署名“平野”是他的号。至此,就非常清楚了,古海州历史上的这个民间机智人物:姓苗,名允中,字坦之,号平野。

有些资料中说:苗坦之,字允中,还有的说,字衡中、字平野。等等。都是以讹传讹,应给予更正。

苗坦之画像

三、史书对苗坦之的记载

正史对这位民间义士的唯一记载是在《海州文献录》。《海州文献录》的主编是清代海州学者许乔林,曾任山东平阴县知县,被百姓称为“许青天”,因受伤离职回海州,曾主持编修《海州文献录》,并参加《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等多部地方志书。主持书院讲席,培养江淮学者,苗坦之是他的学生之一。

苗坦之是封建官府的眼中钉,许乔林依然邀请参加学术研究,也是志趣相投人士的惺惺相惜。《海州文献录》编者中记录:“受业 苗坦之 平野”,“受业”是学生对老师的自称。苗坦之在42名受业身份参编者中排名第二,可见他在恩师许乔林心目中的地位。

苗坦之的身份是“廪生”,廪生是明清科举制度中生员(秀才)中的最高等,这个等次的人可不是“穷秀才”。他们由公家给以膳食(政府津贴),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每年发廪饩银四两,还享有膏火费、课饷银等补贴。有点近似于今天的基层公务员职能特征,‌‌同时,还有免除差徭、见官不拜的社会特权。这个待遇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非常丰厚的。另外,还可通过担任童生考试的担保人(廪保)获取额外收入。‌

离中举做官仅一步之遥,苗坦之却不惧权势,为老百姓说话而被革去“廪生”,且在所不惜,可见其侠肝义胆、心怀黎民百姓。

苗坦之作为穷苦人出身的下层知识分子,能言善辩,藐视权势,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特殊身份,智斗贪官污吏、邪恶势力,赢得了受到底层百姓的尊重,都热情称呼他苗二爷、苗先生。而那些邪恶官绅则贬称他苗二赖子。

苗坦之,谈的,是被贪官污吏抹去的世间公理,赖的,是被豪绅强占的人间正义。

四、苗坦之家族从何处来

苗坦之家族居住在古海州竹墩镇(今东海县双店镇)。据《东阳双枝苗氏宗谱》中的《朐阳苗氏祖茔双枝碑记》介绍:苏北鲁南地区的苗氏始祖最早落户的可查地点,在朐山县博望都苗家疃(今东海县山左口乡团林村一带)。家族老人们去世后,葬于在苗家疃附近,祖茔地称为苗瞳林。“淮东抗元三杰”之一的苗再成死后亦归葬于此。

元,延祐四年,苗再成之曾孙、元代海州统军百户苗荣,行卜后,举家迁至竹墩镇(今东海县双店镇)。同时将曾祖苗再成、祖苗乔(宋淮安路都指挥使)、父(苗振国,元朐山郡指挥使)三代的墓葬,从苗瞳林迁至南双枝店墓地。

苗荣有二子一女,长子苗成,官任山东青州同知(五品),全家迁徙青州,族谱未有续记。

苗荣的次子苗盛,有二子:长子苗嬴、次子苗仲良。苗嬴生四子:苗德胜、苗德润、苗德实、苗德茂;苗仲良生三子:苗常、苗宽和苗青。

苗荣的这七个孙子,被后人称为“南双枝店七祖”。这七个老祖延续下来七支人脉,苗宽排行第六,即苗坦之这支的老祖。据推算,苗坦之是苗再成的十九世孙。苗荣被《东阳双枝苗氏宗谱》列为始祖,苗坦之为第六支(苗宽)的十七世;笔者是第三支(苗德实)的二十世,这四世的辈分顺序为“中、善、恒、林(松)”。《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记载的“贡生苗滋、苗润”是兄弟俩,即是第三支的族人(说明:查阅资料不全,待补充)。(苗蔚林原创文章,禁止抄袭、转载)

五、苗自芬其人其事

民间传说中,与苗坦之有着密切关系的,还有一位苗氏名人,那就是苗坦之同族、曾祖父辈的苗自芬。传说苗坦之与苗自芬家人打了一辈子官司,当时,苗氏宗族在海州西部已经成为大族,贫富分化也很严重。

苗坦之的父亲苗培元是贫苦农民,苗自芬则是有钱有势的大地主。苗自芬,字兰若,一字湘沚。《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岁贡 乾隆四十四年。”是说乾隆四十四年,苗自芬被录取为岁贡。《海州文献录》补充:钦赐举人海州人苗自芬嘉庆庚午科。嘉庆十六年苗自芬“钦赐京衔,嘉庆辛未科国子监学正衔,进士”。

清代科举制度中有一类特殊功名,由皇帝直接授予长期参加乡试但未能中举的年老考生或才华出众的考生,曰“钦赐”。鼓励士子勤学不辍,体现朝廷对读书人的体恤。钦赐功名分为多个层级:钦赐副榜‌(最低一级,相当于举人副榜)、钦赐举人、钦赐进士(最高等级)。

钦赐进士不参加常规殿试、不入三甲,部分钦赐进士可直接授官,但实际地位低于正途进士,多被视为荣誉性头衔。‌‌

苗自芬两次接受“钦赐”,不仅是年龄原因,更可能其在地方和京城里,有一定的影响力。苗自芬的“钦赐京衔、进士”,根据许乔林《榆山房笔谈》:“嘉庆甲戍(1814年),苗湘沚先生以国子监学正复应礼部试”。“国子监学正”在乾隆初年为正八品,主要负责国子监六堂学生的教诲约束、经义文字讲解及教学辅导。通俗理解,就是清华大学教授拿了职称工资,又有了副处级待遇。

在民间一些传说中,言说苗自芬是苗坦之的“族叔”,是错误的。根据《东阳双枝苗氏宗谱》,从苗自芬到苗坦之的辈分,分别是“自、青、元、中”,也就是说,苗自芬是苗坦之的曾祖父辈,也就是方言中的“老太”。

苗自芬“卒於京邸”,葬于南双枝店墓地,即今双店镇南双村苗氏坟茔(通称“苗林”)。苗氏坟茔占地近二十亩,磨碑勒字达五十多块。数百年来,这里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碑石林立,是连云港市一处保存较好的自元朝始建的家族墓地。

六、苗坦之宗族,人才济济

今天苏北鲁南地区、乃至苏鲁豫皖地区的苗姓族人,都奉苗荣为始祖。乾隆年间,苗自逊校序的《胊阳苗氏族谱后序》中说:“远五、六百里,近亦二、三百里……皆为系出双枝。”《隆庆海州志》等地方史书记录中,苗坦之宗族获取庠生、廪生、贡生、进士功名的不下几十人,明朝嘉靖年间苗稷(正德十六年贡生,安福县县丞)作的《胊阳苗氏族谱前序》中说:“翰苑有名,科贡相传,载在题材名匾额,迄今书香有继,文脉有传。”

笔者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有记载的苗氏族人功名如下:

贡生:

苗实,宣德二年贡,任江西新建县知县。

苗溥,成化十五年贡,任直隶栢乡知县。

苗滋,成化十六年(1480年)贡,任浙江平湖县县丞。

苗润,弘治三年(1490年)贡,任金华府训导。

苗稷,正德十六年(1521年)贡,任安福县县丞。

苗永芳,嘉靖十年贡,任襄阳府经历。

苗科,嘉靖二十七年贡,任直隶蠡县主簿。

苗可久,万历三十四年贡。

苗遇春,顺治八年恩贡。原授府通判,改任湖广石首县丞,仍正六品服

义民:

苗永孚,以义民给冠带。

岁贡:

苗自芬 乾隆四十四年。

苗自逊 嘉庆七年。

孝子:苗其颖,州学廪生。母王氏病不能起,颖割股代药,母随霍然。州守题其扁曰“孝念最真”。

《东阳双枝苗氏宗谱》中,“孝子”苗其颖曾为重修祖茔,作《苗氏立茔志》。苗自芬在《苗氏族谱系列六则》中,专门提到了“孝子苗其颖”:“人之立身,朗孝为先,族中如苗其颖纯孝……”

当代的苗坦之宗族中:“东阳双枝苗氏”三支,苗坤元的后人苗秀娟(林字辈)系中国陆军大学教授、授大校军衔、享受副军级待遇,被录入《东海县志·人物》。

七、苗坦之传说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苗坦之是东海“阿凡提”式民间机智人物,南双村为“苗坦之”的故里,有关他扶贫济困、惩恶扬善的民间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苗坦之传说”是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坦之传说大多被收录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江苏卷》,不少传说被改编为电视、曲艺作品。传说有着鲜明的人民性、地方性和传奇性。所述故事无不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追求愿景,语言通俗化,人物平民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声。群众运用身边的人物讲述身边的事件,运用了大量的东海方言语汇,传说中也反映了大量的地方风俗民情。这些民间故事,情节跌宕,妙趣横生,因此这些故事都富于传奇色彩,寄托了对生活的希望和理想。

东海县民间艺术家朱守和是“苗坦之传说”的主要搜集者和传播者,苗坦之族人苗少昌是南双村“苗二赖子文化展览馆”义务讲解员,“苗二赖子文化展览馆”集中展示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海州(今东海县)智慧人物苗坦之的故事。

苗坦之系列传说在苏北鲁南地区流传很广,本文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学习苗坦之的精神也要“扬弃”,比如过度偏执、睚眦必报等行为,并不可取。

八、苗坦之诗词的历史地理学意义

苗坦之有诗词集《双槐集》存世,据说收录诗词九十九首。这些诗词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阅读诗词,可以寻找到苗坦之的人生基本脉略。比如,有抒发被革去廪生的愤慨之情,有叙写革除廪生后去私塾教书的快乐,有写为底层百姓打官司,有写参加编著《海州文献录》的经历,有写在州内的云台山、板浦、赣榆、羽山、房山、桃花涧等地游乐,有写去淮安、扬州、金陵、梁山等地看景喝酒,不一而足,本文不做细致解析。仅说说几处与地方史有显著相关的内容。

1.关于秦东门。关于秦东门,尽管《史记》上明确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连云港地区一直有许多争论,其中,秦东门的形状,就有多种观点。苗坦之的观点是:“独留数粒石,后生莫空猜。”

2.关于东海方言“海”。苗坦之说:“故里方言谓物折为海,事败为海,名损为海,人死为海,观余一生件件皆海”,并作诗《因吟十六海》。

3.关于今东海县境内的寺观,苗坦之诗中描写了两所。《题博望东岳庙关公泥塑》:“空握青龙偃月刀,华容胆怯放曹操”。《过尹湾龙庙》:“驴头先抵龙王庙,岭顶环望气自豪”。

4.描绘狼耳荡。《过狼耳荡》:漫天蒹葭遮望眼,乍起秋风不忍摧”。我们可以想象狼耳荡不是小湖面!

5.记录鲁兰河水灾。《夏日石榴树村后观水》:“滔滔东水向东流,难洗老夫一世羞”。

6.参编《海州文献录》。《革廪生书怀》:“苗某不是司马氏,为糊饥口强编志”。有地情资料说苗坦之也参加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编纂,但该志中没有苗坦之的署名。因其师许乔林是该志的编辑,许乔林可能邀请苗坦之协助他搜集资料、参与编写工作。

九、苗坦之宗族成为传世之家的历史意义

明嘉靖年间,苗稷作的《胊阳苗氏族谱前序》中陈述:“唐代有苗藩……举进士第,韩愈为之墓铭;宋太祖之时,有苗训,周末以散军指挥使从太祖北征,……捡拔工部尚书;……宋末有苗再成者,城陷不屈而死,成威烈将军也;再传苗乔,官之淮安郡指挥使,镇守胊阳;……再传讳荣,仍荫金陵府胊山郡统军百户……”明清时期,苗氏族人主要以科举功名为主,涌现了诸如苗滋(明)、苗润(明)、苗稷(明)、苗自芬(清)、苗自逊(清)、苗其颖(清)、苗坦之(清)等一批青史留名的人士。

苗坦之宗族的兴旺,成为传世之家,一方面是苗氏宗族恪守族训,追求正义;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秦汉以来,东海郡的双店、温泉、石榴交界处一带,作为东海县境域内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中心,天时地利,造就了人杰地灵。从侧面证实:羽山地区曾是东海郡治理下的人文社会发展的高地之一。

【参考文献】

1.《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嘉庆海州志》(《连云港文献集成》,广陵书社)

2.《海州文献录》(《连云港文献集成》,广陵书社)

3. 《东阳双枝苗氏宗谱》

4.《东海县志(1990-2010)》(中华书局)

5.朱守和:苗坦之传说、诗词等资料

6.朱磊:《苗姓名人苗自芬碑考》

【说明】因掌握资料有限,文中可能存在错讹,欢迎大家能提供资料给予修正。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转载

来源:基础教育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