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2至14日,第十一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解码中国·文创未来”古生物文创交流会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赵方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2025年9月12至14日,第十一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解码中国·文创未来”古生物文创交流会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赵方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俊,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丽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合肥市科协名誉主席王挺,合肥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朱涵,安徽省古生物与地质遗迹学会理事长李传殿,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馆长夏茂林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正案)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以及巢湖鱼龙发现六十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近150名古生物学者、科普专家与化石爱好者汇聚一堂,共商科普与文创协同发展之道。开幕式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曹长群主持。
参会代表大合影
王军在致辞中呼吁各方以更开放的姿态推进科普与文创的深度融合,并向广大化石爱好者致以由衷敬意。他指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方能成为恒久而稳健的驱动力。王挺表示,本届大会是贯彻落实《科普法》的一项生动实践,广大爱好者既是化石资源的“科学守护者”,亦是科学文化的“创新传播者”。
随后举行两场主旨报告中,王挺以《深入贯彻〈科普法〉,促进文创新发展》为题,从制度供给、内容创新与传播生态三方面提出路径建议。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建东在《探秘安徽代表性化石群》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安徽地区典型化石群的科学价值与科普潜力。
王军、王挺致辞
黄建东、王挺做大会报告
大会期间举办了《化石环游记》新书发布会,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陈卫春致辞,王挺、王丽霞、王军、刘俊等嘉宾先后发言。本书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者邓涛分享创作初衷与科普理念后,共同为新书揭幕。
新书揭幕
13日下午,大会举行的科普与文创交流报告会设有多场特邀报告与主题分享,内容涵盖数字化与成像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馆校社协同与课程建设、原创绘本开发、科普品牌打造与传播转化等。其中,特邀报告包括卢静《让古生物焕发“新”生命—高精度CT与三维可视化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王维《踏雪寻龙:极地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发现》、杨定华《科学思维的艺术表达》、王煜《从石缘到创变:一位化石科普者的认知迭代与跨界实践》;16场主题分享则聚焦城市文旅与古生物主题策展、化石修复经验、原创IP孵化、数字产品与小程序应用、面向爱好者的课程与教材建设等多个方向,推动了跨界交流与合作对接。
特邀报告
面向公众的“科学大讲堂”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蔡悦、蔡晨阳以及南京地质博物馆副馆长陈彦瑾分别作题为《科学魔法师,地质工程拯救未来》、《北缅有虫,其名为鲲》、《地质风云录,地学摇篮里的科学家精神》的科普报告,现场互动热烈,进一步拉近科学前沿与公众生活之间的距离。
本届大会以制度引领与内容创新“双轮驱动”,在推动古生物学高水平科普传播、促进文创高质量发展、强化资源保护与规范利用等方面凝聚共识,明确行动框架。大会各项成果与优秀案例将持续向社会推广,积极构建“科研—科普—文创—教育”一体化联动的新生态。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是依托化石网开展的全国性化石爱好者交流系列活动。自2006年至今,迄今已经举办了十届。本届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古生物与地质遗迹学会共同主办,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以及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合肥市科技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与化石网联合承办。
14日,由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博士何学智和马兆亮带队,部分参会代表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参观,并赴巢湖地区考察奥伦尼克阶底界金钉子候选层型剖面及巢湖龙动物群产地。大会期间同步推出文创市集与专家鉴石活动,并举办中国古生物学会教育教学分会2025学术年会。
考察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巢湖地区野外考察
视频制作:合肥市科技馆稿件审核:季承网站编审:盛捷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