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富汗,一个被“山”深刻塑造的国家。兴都库什山从东北方向插入,使其国土全境皆处于崇山峻岭之中。这一独特的地理特征,从根本上影响了阿富汗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阿富汗:“山”之国度的内外困境
阿富汗,一个被“山”深刻塑造的国家。兴都库什山从东北方向插入,使其国土全境皆处于崇山峻岭之中。这一独特的地理特征,从根本上影响了阿富汗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从内部来看,“山”意味着土地贫瘠。坡面地形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对于工业而言,山区复杂的地形使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巨大,成本高昂。在信息传播方面,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信息时代,山区都成为了阻碍。传统社会中,信息传递困难,十里八里难以见到一人;现代社会里,5G网络基站的铺设在山区面临诸多挑战,成本大幅增加,信息覆盖范围和效率远低于平原地区。
政治和文化层面,山区的阻隔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受限。阿富汗历史上屡遭外族侵略,形成了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然而,山区的地理环境又使得文化融合进程缓慢,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统一的思想。这无疑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也为外部势力的干涉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外部环境来看,“山”对于阿富汗既有屏障作用,也带来了劣势。对于平原地区而言,山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但对于阿富汗这样身处山区的国家,山却意味着容易被外部势力骚扰。历史上,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等先后侵扰阿富汗。近代以来,英国、苏联、美国等世界强国也轮番对其进行干涉。英国在19世纪三次侵略阿富汗,虽均以失败告终,但给阿富汗带来了长期的战乱。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入侵阿富汗,十年战争后灰溜溜撤军。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名入侵阿富汗,2021年也不得不宣布撤军。阿富汗虽因山区地形在战争中具有一定的防御优势,被誉为“帝国坟场”,但长期的外部干涉使得国家始终无法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塔利班的兴衰与变革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圣战者”崛起,他们最初是为了反抗亲苏的塔拉基政府,后来则成为抵抗苏联侵略的主要力量。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的难民营中,由巴基斯坦建设、沙特出资、美国背后支持的伊斯兰宗教学校培养了一批人,他们成为了塔利班的开创者。1994年,塔利班正式成立,其成员主要来自这些宗教学校的学生和部分圣战者。
塔利班成立之初,以打倒各派军阀为目标,其人员大多来自平民,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有着相似的群众基础。塔利班纪律严明,作风彪悍,前线作战的士兵虽然衣衫褴褛,但精神状态良好。塔利班领导层也具有独特的特征,如领导人奥马尔右眼失明,元老哈桑丢了一条腿,众多高层官员都有残疾,这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在战斗中的坚韧和付出。
1996年,塔利班夺得政权,但由于其信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极端保守的政策。例如,禁止音乐、电视、电影等文化活动,取缔传统的斗风筝比赛;对妇女实行严格的限制,要求她们穿戴布尔卡,禁止在没有男性陪同的情况下上街;法律体系也极为原始,对盗窃罪处以剁手剁脚等严酷刑罚。此外,塔利班还为鸦片贸易提供保护,以此获取财政收入,这使得阿富汗的经济无法走上正轨。同时,塔利班与本·拉登等极端分子关系密切,最终导致美国在2001年发动了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阿富汗再次陷入长达20年的战乱。
然而,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权后,似乎展现出了一些变化。从其代表团在莫斯科对外宣称的一系列主张来看,塔利班表示不会限制妇女的就学和就业,并且宣称正在与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作战,甚至表示与美国也可以重新开始对话。这些表态与塔利班第一次掌权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外界普遍关注塔利班是否真的能够摒弃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中的极端元素,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阿富汗对中国的重要性
阿富汗作为中国的邻国,其稳定与发展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致力于经济建设,需要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一个安定团结、与中国友好的阿富汗,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从安全角度来看,阿富汗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的西部边疆安全。“东伊运”等分裂势力长期以来企图利用阿富汗的混乱局势对中国进行渗透和破坏。如果阿富汗不能有效打击这些恐怖组织,中国的国家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塔利班能否坚决打击“东突”势力,是中阿合作的重要前提。
经济层面,阿富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锂、稀有金属等,潜在价值高达万亿美元。然而,阿富汗自身缺乏开发能力,而中国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中阿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中国可以帮助阿富汗将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能满足中国自身产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此外,阿富汗地处中亚、南亚的关键位置,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延伸的重要节点。稳定的阿富汗有助于中国拓展与中亚、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外交方面,塔利班政权目前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和孤立,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与阿富汗保持密切关系,有助于提升塔利班的国际合法性,也有利于中国在中亚、南亚地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与阿富汗的合作前景
202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访问阿富汗,这一高层互动凸显了中阿关系的新走向。塔利班对王毅外长的访问表现出极大热情,并承诺全力保障中国关切,特别是在打击“东突”势力方面。
中国对阿富汗的支持并非无条件的。王毅外长明确要求塔利班必须坚决打击“东突”势力,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对于塔利班来说,这不仅是获得中国支持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如果塔利班能够切实履行这一承诺,将为中阿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在阿富汗的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帮助阿富汗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改善其物流运输条件,促进国内经济的互联互通。同时,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与阿富汗合作开发矿产资源,推动阿富汗的工业化进程。
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可以加强与阿富汗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通过提供奖学金、派遣教师等方式,帮助阿富汗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促进中阿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此外,随着阿富汗局势的稳定,中国可以鼓励游客前往阿富汗旅游,领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中阿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塔利班政权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仍有待观察,其能否真正摒弃极端保守的思想和政策,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是中阿合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此外,国际社会对阿富汗的态度也会影响中阿合作的外部环境,西方国家对塔利班政权的制裁和孤立可能会给中阿合作带来一些阻碍。
总之,阿富汗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未来的合作前景广阔但也充满挑战。从“山”字出发,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独特地理特征对其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也看到了中阿合作在安全、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潜力。中国应秉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与阿富汗携手共进,推动阿富汗的稳定与发展,实现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繁荣。同时,中国也应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为阿富汗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其融入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地区环境。
来源:大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