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顶流”二字在热搜上闪着金光,可点进去一看,他们连下播都要先问一句“可以了吗”——这画面比任何黑料都扎心。
“顶流”二字在热搜上闪着金光,可点进去一看,他们连下播都要先问一句“可以了吗”——这画面比任何黑料都扎心。
先说易烊千玺那场20分钟直播。
1343万人围观,他垒石头、点头、嗯了三声,最后像小学生交作业似的看向镜头外:“能关了吗?”业内朋友补刀: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至少20分钟,互动不少于3次”,否则扣20%代言费。
说白了,观众看到的是沉默的偶像,品牌看到的是已完成的KPI。
赵露思更离谱。
人到了现场,妆发做完,品牌一句“行程冲突”就把她踢出局。
知情经纪人见怪不怪:“头天晚上高层群里一句‘换个更带货的’,第二天艺人就得改机票。”这种临时变卦不算违约,因为合同里留了“品牌保留最终解释权”的小字。
艺人们学乖了,现在签合同前会先问:“你们老板最近情绪稳定吗?”
三年前陈晓那场直播被翻出来,弹幕还在刷“他眼里没光了”。
其实当时他说得很直白:“羡慕刘亦菲,她可以不配合这些。”现在看,刘亦菲的“自由”代价是三年只拍一部剧,靠早年积累的资本硬抗。
而陈晓想拍戏?
可以,先把公司安排的618直播完成,不然下一部男主就换人。
张雨绮那句“演员是高危职业”当年被嘲矫情,如今成了预言。
心理机构最新数据:40%的一线艺人有焦虑或抑郁倾向,主因不是网暴,是“随时待命”的窒息感。
一个顶流助理私下吐槽:“他凌晨三点收工,五点被叫起来拍生日祝福视频,因为品牌要蹭热点。”
有人想逃。
赖冠霖考公上岸被群嘲“浪费脸”,其实他是算过账的:继续当爱豆,每年要还公司3000万“培养费”,考公至少能睡整觉。
更多艺人学精了,工作室挂在亲戚名下,自己当法人,但资源还是握在平台手里——某平台去年直接下架了三个“不听话”艺人的新剧片花,理由是“技术调整”。
最黑色幽默的是,粉丝以为“独立工作室”等于翻身做主人,现实是艺人得亲自去饭局给平台高管敬酒。
某女星成立工作室后第一次谈项目,对方笑着问:“你自己来啊?以前不是经纪人代劳吗?”她回来就把红酒戒了,说怕再喝就得答应拍烂片。
所以别急着心疼208万日薪。
他们确实赚得多,但银行卡到账前,要先被抽成、扣税、还公司债,最后能落袋的不到三成。
某男顶流去年直播14场,账面收入8000万,实际到手1800万——还没算他自费请造型团队的钱。
观众能做什么?
很简单,下次看到“某某耍大牌不配合宣传”的热搜,先想想他是不是刚被品牌鸽了活动,或者连续三天每天只睡四小时。
这不是洗白,只是提醒:别把任何行业的金字塔尖,当成童话里的城堡。
城堡的墙是玻璃做的,外面的人看是风景,里面的人随时担心它碎。
来源:足智多谋星球9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