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已正式发布,共有852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上榜。本文基于排名结果,梳理了2025年非“双一流”高校(以下简称“双非”)排名前100强。
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已正式发布,共有852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上榜。本文基于排名结果,梳理了2025年非“双一流”高校(以下简称“双非”)排名前100强。
深圳大学位列2025年“双非”院校主榜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58位;
浙江工业大学排名第二,全国排名第83位;
扬州大学排名第三,全国排名第87位;
南京工业大学排名第四,全国排名第91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排名第五,全国排名第94位;
江苏大学排名第六,全国排名第96位。
老铁们你认可这个排行榜吗?
医药类前三的“双非”院校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51)、南方医科大学(81)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94)。
财经类前三的“双非”院校分别是东北财经大学(96)、江西财经大学(105)以及浙江工商大学(107)。
政法类前三的“双非”院校分别是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以及西北政法大学。
2025年”双非”院校百强中,来自山东省有10所,领先其他地区;浙江有8所,紧随其后;江苏7所,位列第三。
从办学类型来看,理工类院校入围百强的院校有47所,综合类21所,师范类19所,农林类13所。
1.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作为双非大学的老大哥,其综合实力还是很不错的。深圳大学的排名快速提升得益于其顶尖的学科实力、雄厚的科研投入、国际化师资团队以及与深圳城市发展的深度协同,在QS、泰晤士等全球排名中稳居中国内地前30位。
深圳大学拥有全球领先的学科布局: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4个学科跻身前1‰行列,光学工程在US News排名中位列全球第9。同时拥有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科研转化项目超495项。2023年科研总经费超19亿元,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83项,年均发表SCI论文超6500篇,多项成果发表于《自然》《科学》子刊。
深圳大学拥有全职两院院士21人、外国院士24人,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9位。腾讯、华为等企业总部环绕校园,学生实习半径仅3公里,2024届毕业生留深比例超70%,本科生平均起薪达1.2万元/月。马化腾、孟晚舟等校友形成强大资源网络,华为、腾讯连续多年位列校招企业前三。
2.浙江工业大学
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浙江省共有3所高校入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作为浙江省属高校的"龙头",浙江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浙工大")虽未跻身其中,却始终被视为下一轮评选的热门候选。这所被誉为"浙江小清华"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实力不容小觑。
浙江工业大学是浙江省属重点高校,并且第一轮和第二轮都成为种子号选手,学校的办学经费、教学质量、科研团队等各方面在浙江省属高校里面都属于顶配。
2025年浙江工业大学经费预算达到48.88亿元,在全国省属高校里面都能挺进前十。2025年校友会发布全国大学排行榜,学校位居全国第77名,综合实力比肩中游211大学。
从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浙江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被评为A等级,位列全国前十。学校还建立有绿色化学合成与转化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近五年时间里面,浙江工业大学又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及其以上),因此,浙江工业大学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达到评选双一流的标准,所以依然是浙江省推出的一号种子选手。
当然,浙江工业大学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即隔壁省的南京工业大学同样在冲击双一流,两所高校的核心优势学科都一样,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
3.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的综合实力源于其深厚的学科积淀、突出的科研成果以及独特的办学优势,虽非"双一流"高校,却在多个领域展现出超越部分重点大学的竞争力。
扬州大学学科体系完整度高:拥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1个硕士点和22个博士后流动站,形成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王牌学科国际领先:兽医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全国前10%),预防兽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科研经费超2.75亿元,参与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研究。
农学领域创制"扬麦""扬稻"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超3亿亩,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ESI学科优势突出:化学、农业科学进入全球前1‰,13个学科进入ESI前1%,彰显国际学术影响力。
科研经费与奖项:2024年科研经费突破30亿元,近五年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6项,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全覆盖"。
技术创新应用:研发的重组新城疫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降低养殖场死亡率80%。设立扬州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工业减排技术落地。
国内排名稳居前列:2025年校友会排名全国第64位、软科排名第91位,超越海南大学等211高校。
全球学术认可:泰晤士排名世界501-600位,US News全球第880位,ESI国际排名第564位。
4.南京工业大学
在江苏的高校版图中,南京工业大学宛如一颗被忽视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工科魅力,其就业竞争力更是让众多 211 高校都望尘莫及。
(一)硬核工科实力:行业顶尖的学科优势
南京工业大学在工科领域的实力可谓登峰造极,尤其是在化工、材料、土木等王牌学科上,拥有着傲视群雄的资本。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荣获 A 等级,直接跻身全国前 5 - 10%,这一成绩让不少双一流高校都自叹弗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也毫不逊色,斩获 B + 等级,在江苏省独占鳌头。
这些学科优势不仅体现在学术排名上,更转化为强劲的科研实力。学校拥有 9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从材料化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到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是科研创新的 “摇篮”。在这里,学生们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项目,跟随学术大咖们一起探索科学的边界。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纳米材料、柔性电子等热门领域的研究,毕业后凭借扎实的科研能力和项目经验,成为各大企业争抢的对象。
(二)区域就业王者:长三角企业抢着要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就业优势。地处南京,扎根长三角,这里是中国经济最活跃、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工科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
每年校招季,南京工业大学就成了企业的 “人才抢夺战” 现场。华为、中石化、台积电、中建、中核等行业巨擘纷纷抛出橄榄枝,提供大量优质岗位。以化工专业为例,毕业生往往还没出校门,就被长三角地区的化工企业预订一空,入职即能参与重要项目,起薪更是远超同层次院校。
南京工业大学还与 500 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共建产学研中心、联合实验室,打造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生态圈。化学工程学院的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技术已规模化应用于长三角环保企业;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在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智能制造总决赛中斩获一等奖,正是学校 “学以致用” 育人理念的生动写照 。这种紧密的校企合作,让学生从校园到职场实现无缝对接,毕业即能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真正实现了 “入学即就业” 的梦想。
总的来说,以上4所高校实至名归!老铁们你认可吗?
来源:怀旧音乐随身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