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在小区楼下跟快递小哥闲聊,他抹了把汗笑说:“我闺女总问我,爸你为啥天天送快递?让机器人送不行吗?”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晚上刷短视频,刷到个街头采访,问“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三十个人里有二十七个笑着说“不工作”,剩下三个补了句“除非是躺着赚钱的工作”。
你敢不敢承认——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时,你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不是“今天要好好奋斗”,而是“要是不用上班就好了”?
上周在小区楼下跟快递小哥闲聊,他抹了把汗笑说:“我闺女总问我,爸你为啥天天送快递?让机器人送不行吗?”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晚上刷短视频,刷到个街头采访,问“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三十个人里有二十七个笑着说“不工作”,剩下三个补了句“除非是躺着赚钱的工作”。
原来“不想上班”早不是某个人的小情绪,倒像藏在人类基因里的默契。可偏偏有人把这事儿扯出了大动静——有人说“5%的人失业是麻烦,95%的人失业是天堂”,甚至放话“等就业率降到0,共产主义就来了”。
这话听着离谱,却狠狠戳中了当下的焦虑:现在工厂里的机器人比工人多,银行柜员被智能柜台挤得没位置,连写文案的都开始怕AI抢活。要是有天机器人真把活儿全干了,我们到底是能过上“不用上班”的好日子,还是会被扔在时代的缝隙里?
一、“不想上班”的背后,是人类对“劳动”的千年委屈
为啥“不上班”成了这么多人的理想?不是懒,是我们对“工作”的定义,早就被“谋生”捆得太死了。
我奶奶那辈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天不亮就下地,割麦、插秧、喂猪,一天忙到黑,就为了多拿几分,换全家人的口粮。那时候的“工作”是“活下去”的同义词,不干活就没饭吃,哪敢谈“想不想”?
到了父母那辈,进工厂、当工人成了铁饭碗。我爸在机床厂干了三十年,每天站在机床前重复同一个动作,手指被铁屑划得全是疤。他总说“上班就是熬日子”,可每次发工资都会把钱数两遍——那是供我上学、给我妈买药的底气。那时候的“工作”是“责任”,是“养家”,就算累也得扛着。
轮到我们这代人,按理说吃饱穿暖不成问题,可“上班”反而成了更重的枷锁。早上挤地铁像打仗,到了公司被KPI追着跑,晚上加班到十点,回家倒头就睡,周末只想瘫着。我们干的活儿,大多是“为了赚钱而干”:写PPT不是因为喜欢,是怕被老板骂;接客户不是因为投缘,是怕丢了订单。
说白了,现在多数人干的“工作”,根本不是“自己想干”,而是“不得不干”。就像有人说的:“我不是讨厌劳动,我是讨厌为了生存,把自己活成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所以当有人说“未来不用上班”,才会有那么多人动心——不是想躺平,是想把被工作占走的时间拿回来:陪孩子搭积木,跟朋友去爬山,哪怕只是坐在阳台晒晒太阳,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种“不想上班”的欲望,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渴望,跟懒不懒没关系。
二、“机器人干所有活”:听着美,可“不上班”的日子真能安稳?
既然大家都不想上班,那让机器人接手不行吗?现在看,这事儿好像真在往跟前凑。
去年去参观一个汽车工厂,车间里亮堂堂的,却没几个工人。十几台机器人手臂灵活地转着,焊车身、装零件,比人快还比人准。厂长说,十年前这条线要200个工人,现在30个技术员就够了。不光工厂,银行里智能柜台能办存取款、转账,医院里AI能看片子,连小区门口的便利店都改成了无人的——扫码进门,自己拿东西,扫码付钱,全程见不着人。
有人算了笔账:现在AI一天能写几百篇稿子,机器人一天能搬上千箱货,而且不用发工资、不用放假、不会出错。照这速度,再过二三十年,可能真有90%的活儿都不用人干了。到时候大家不用上班,按月领“基本生活费”,在家养花、看书、学乐器,多好?
可细想下去,这“好日子”里藏着不少坑。
最实在的问题:谁给你发“基本生活费”?机器人干活是不用工资,但机器人得有人造、有人修、有人管吧?工厂得买原材料,得卖产品吧?要是95%的人都不上班,没工资,就没人买东西,工厂卖不出货,就没钱造新机器人,也没钱给大家发生活费。到时候不是“不用上班”,是“想上班都没地方去”,连吃饭都成问题。
还有个更怕人的事:人要是真闲下来,未必会开心。去年有个新闻,说有个老板提前退休,天天在家待着,结果不到半年就抑郁了。他说“每天醒了不知道干啥,吃饭、看电视、睡觉,日子像白开水,越喝越没味”。
人活着,总得有点“被需要”的感觉。农民看着庄稼长高会开心,老师看着学生进步会骄傲,就连大妈跳广场舞,也是因为“大家缺不了我这个领舞的”。要是真啥活儿都不用干了,不少人可能会慌:“我活着到底有啥用?”
三、共产主义不是“不用上班”,是“想上班就上班”
有人把“机器人干活、人不上班”叫共产主义,这其实是把共产主义想简单了。
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不是“大家都躺着”,是“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啥意思?就是以后你干活,不是为了赚钱吃饭,是因为你喜欢。
比如你喜欢种花,就去研究怎么把花养得更好,培育新的品种,看着别人因为你的花开心,你自己也开心;你喜欢教孩子,就去当老师,不是为了工资,是享受看着孩子眼睛发亮的瞬间;你喜欢琢磨机器,就去搞发明,不是为了升职,是想让大家的生活更方便。
那时候的“工作”,就像现在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打球一样,是一种乐趣,不是负担。这跟“不上班”根本不是一回事——“不上班”是啥也不干,共产主义是“干自己想干的事”,而且干得开心、干得有价值。
要到这种日子,得先把“家底”攒够了。也就是说,机器人不光能干活,还能造出来足够多的东西:粮食够吃,衣服够穿,房子够住,大家不用抢、不用争,才能安心干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不光物质够,人的想法也得跟上——不会有人觉得“我干得多就得拿得多”,也不会有人懒得啥也不干,大家都想着“能为别人做点啥”。
这可不是“机器人接管工作”就能成的,得一步一步来。现在我们努力搞科技、建工厂,其实就是在攒“家底”;我们上学、学本事,就是为了以后能有本事干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个慢功夫,急不来。
四、从“怕失业”到“选工作”,我们该咋接住时代的变化?
不管怎么说,机器人抢活儿是真的,以后“不好找工作”可能也是真的。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就像以前没机器的时候,人得自己拉犁,有了拖拉机,人就不用那么累了,能去干更巧的活儿。
关键是我们得知道,以后啥活儿是机器人抢不走的。
机器人能算得快、记得牢,但它不会“共情”。比如医生看病,机器人能查出你得啥病,但它不会握着你的手说“别害怕,能治好”;老师教孩子,机器人能讲知识点,但它不会发现孩子皱了下眉就换个讲法;还有写文章、搞艺术,机器人能模仿,但它写不出“妈妈做的饭的味道”,也画不出“失恋时的难过”。这些需要懂感情、会创造的事,以后会越来越金贵。
机器人能重复干一件事,但它不会“琢磨新花样”。比如搞科研,机器人能帮你做实验,但它不会突然想到“换个方法试试”;开公司,机器人能管账,但它不会想到“大家可能需要这个新东西”。这些需要“脑子活”、能创新的事,以后也缺不了人。
所以现在不用怕“机器人抢活”,倒是可以想想:自己喜欢啥?是喜欢跟人打交道,还是喜欢自己琢磨事?然后往这些方向多下点功夫。比如你喜欢聊天,就多学学怎么跟人好好说话,以后去做心理咨询、做社区服务;你喜欢动手,就多练练手艺,不管是修东西还是做手工,只要做得精,就有人需要。
就算现在干的活儿可能被机器人抢了,也不用慌。以前电话接线员被手机取代了,但不少人转去做了客服、做了运营;以前胶片相机没了,但摄影师开始拍视频、搞直播。时代变了,活儿的样子也会变,只要肯学,总能找到新的位置。
最后说句实在话:“不想上班”不是错,想过轻松日子是人之常情。但真到了机器人能干活的时候,我们要的不该是“躺平”,而是“有得选”——选自己想干的事,选自己想过的日子。
至于共产主义,它不是“等”来的,是我们一步一步干出来的。现在多学一点、多干一点,既是为了自己不被时代落下,也是为了以后咱们的孩子真能过上“干自己喜欢的事”的日子。
你呢?要是真有天不用为了赚钱上班,你最想干啥?是去学个乐器,还是去山里种树?来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以后咱们真能一起干呢!#你觉得现在社会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
来源:森之达工厂老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