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7号,在印度孟买的全球论坛上,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说了一些让人震惊的话。他公开说:“让中国加入WTO是全球经济史上最大的错误,中国用自己的便宜商品占领了全球市场,把全球贸易体系搞得乱七八糟,还压缩了印度的发展空间
2025年4月7号,在印度孟买的全球论坛上,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说了一些让人震惊的话。他公开说:“让中国加入WTO是全球经济史上最大的错误,中国用自己的便宜商品占领了全球市场,把全球贸易体系搞得乱七八糟,还压缩了印度的发展空间。那年,印度就不应该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些话完全没根据,充满了偏见和无理的指责,让国际社会都感到惊讶。
皮尤什・戈亚尔的这些话,并不是他一个人这么说。之前美国的一些政治人物也说过类似荒谬的话。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他任期内最后悔的事情之一,他胡说如果当初没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就不会变得这么强大。美国犹太裔国际问题专家米尔斯海默在2021年写了一篇长文,直接说中国的复兴和强大是因为美国让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把老布什和克林顿说成是中国迅速崛起的“罪魁祸首”。
不过是美国对中国崛起感到担心,为了自己的战略调整找借口罢了。而印度的政客这时候来“凑热闹”,跟着说这些不真实的话,真的让人觉得奇怪。
自打 2001 年加入 WTO,中国在贸易圈就跟开了挂似的。对外贸易额从 5097 亿美元一路飙升到 2024 年的 6.45 万亿美元,妥妥的全球货物贸易届 "扛把子"。想当年,咱在全球产业链里就是个 "加工厂小弟",给人打打下手,如今直接逆袭成 "技术流大佬",从 5G 通信、高铁到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各个领域都玩得贼溜。中国企业就像块超级海绵,疯狂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国内产业结构整得明明白白,经济更是坐上了火箭,噌噌往前冲。现在咱可不是单纯的制造业大国了,妥妥的创新型选手,在全球产业链里的地位那是相当稳固。
20 世纪 50 到 70 年代,全球都在搞工业化,那场面就跟现在直播带货似的热闹,各国都在疯狂囤制造业 "装备"。可印度倒好,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经济管得那叫一个严,许可证制度比唐僧取经的八十一难还多,私营企业被捆住了手脚,外资也进不来。结果人家日本、韩国都靠着制造业崛起,成了 "发达国家俱乐部" 的新成员,印度却在工业发展的路上磨磨唧唧,跟个蜗牛似的。你看,1950 年印度人均 GDP 和中国差不多,可中国改革开放后,靠 "乡镇企业 + 外资" 模式,制造业直接起飞,2023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 35%,而印度才 3.5%,这差距简直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
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那叫一个汹涌,国际产业转移就像接力赛,中国、越南等国家拼命接棒,发展外向型经济,赚得盆满钵满。可印度呢,虽然也搞了点经济改革,但那力度就跟挠痒痒似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关税高得像喜马拉雅山,2022 年平均关税 15.4%,比全球平均高多了。再加上国内基础设施跟破破烂烂的老房子似的,劳动力市场也僵化,就像生锈的齿轮,转不动。这样一来,大规模产业转移根本看不上印度,人家都去了条件更好的地方,印度只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发财,自己逐渐落后。
RCEP 这么好的区域合作协定,就像一块巨大的蛋糕,亚太地区国家都想分一口,印度本来有机会加入,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可在 2019 年,印度突然退出了 RCEP 谈判,这操作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下好了,错失了和亚太国家加强合作、融入东亚产业链的机会,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就像个没人搭理的小透明,处于不利地位。
印度政府推出 "数字印度" 计划,想着靠数字化来个华丽转身,可现实却很打脸。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低得可怜,才 25%,城市也就 60%,这数字鸿沟就像一道天堑,把农村和城市隔开了。很多农村人口根本享受不到数字经济的便利,就像别人在吃山珍海味,他们只能啃馒头。相关配套设施和政策也不完善,这计划就像建在沙地上的高楼,说塌就塌,根本没达到预期效果。
全球都在搞能源转型,印度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就像家里有个大矿,本可以借此大赚一笔,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还立下豪言壮语,说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高到 500 吉瓦,可实际推进时,政策执行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也跟不上,就像一个人天天喊着要减肥,却管不住嘴,迈不开腿,能源转型进展缓慢,只能看着别人在清洁能源领域风生水起。
1962 年的中印边界战争,印度吃了败仗,这对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自豪感来说,简直是暴击,就像一个学霸突然考了倒数第一,心里那叫一个憋屈。从此,印度国内形成了一种悲情意识,代代相传,成了 "中国情结" 的重要历史根源,一提到中国,就有点酸酸的。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等领导人就想着成为 "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做着大国梦。可没想到,中国发展得太快,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耀眼,印度就觉得自己的大国地位受到了挑战,就像邻居家的孩子比自己优秀,心里不平衡,制定政策时总把中国当参照系,处处想着和中国比。
在南亚地区,印度一直想当 "大哥",说了算。可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在南亚很受欢迎,一些国家纷纷响应,印度就担心自己的经济和政治话语权被削弱,就像自己的小弟被别人抢走了,心里满是抱怨和抵触。
中国经济几十年飞速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一些人就觉得中国抢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发展机遇和国际资源,在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觉得自己被中国 "挤出" 了竞争优势,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
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就拉拢印度,把它当制衡中国的棋子。印度为了从美国那拿到更多好处,就跟着美国混,在一些问题上和中国对抗,表现得不友好,就像一个小跟班,跟着大哥去惹事。
印度国内政治势力为了凝聚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国内矛盾,就把中国当成 "假想敌",天天渲染中国 "威胁",激发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感,以此来争取选民支持,这招简直就是政治场上的 "老套路"。
尽管印度在新能源、交通基建、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四大领域对中国技术需求迫切,但中国的 “不愿帮助” 背后存在多重深层逻辑:
中印边界问题自 1962 年战争以来从未真正解决,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导致两国关系跌至冰点。中国对印度的技术合作始终受制于边境紧张局势,例如:两用物项出口管制:2024 年中国修订《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明确将高性能材料、导航设备等可能用于军事的技术纳入对印限制清单2。例如,中国盾构机曾被用于印度边境工事建设,此类事件促使中国加强审查。关键领域的风险规避:在高铁、5G 等可能增强印度军事能力的领域,中国采取 “技术隔离” 策略。例如,印度 “钻石四边形” 高铁计划中的德里 - 钦奈走廊(1754 公里)虽依赖中国技术,但合作因边境冲突而停滞。
美国通过 “印太经济框架”(IPEF)拉拢印度制衡中国,中国若向印度输出关键技术,可能间接强化美印同盟。例如,印度在半导体领域的 “自给自足” 计划得到美国支持,而中国企业如长电科技仅能通过技术授权参与封测环节。
中国在光伏、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可能因技术转让受损。例如:光伏产业:中国占据全球 80% 的光伏组件产能,若向印度转移技术,可能导致其成为新的出口竞争对手。印度已计划到 2030 年将太阳能装机提升至 500GW,而中国企业如晶科能源仅通过第三方市场(如阿曼光伏制氢项目)与印度合作,避免直接技术输出。钢铁行业:中国中钢设备为印度塔塔集团建造的 4060 立方米高炉,帮助印度钢铁产能五年内增长 48%,钢材价格比中国低 15%,直接冲击中国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
印度对中资企业的 “合规审查” 和 “本土化要求” 增加了合作成本。例如:投资壁垒:印度要求外资企业 “技术本地化”,如中国中车在印工厂需转让电机设计技术,导致利润率仅 3.5%,远低于国内项目的 10!。法律风险:小米、vivo 等企业因 “违反外汇法” 被冻结资金,富士康印度工厂设备被扣,暴露了印度政策的不确定性。
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面临西方技术封锁,因此对技术外流高度敏感。例如:半导体领域:印度通过 “半导体使命” 计划吸引台积电、三星建厂,而中国企业如通富微电仅能通过授权模式参与封测,核心设备(如光刻机)被严格限制出口。5G 技术:华为、中兴虽被印度排除在 5G 网络建设之外,但小米等企业通过与本土运营商合作(如 Reliance Jio 的 5G 网络支持)间接参与,这种 “曲线合作” 反映了中国在敏感领域的谨慎态度。
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推广技术标准,而印度试图构建 “印度制造” 标准与之竞争。例如:高铁标准:中国在东南亚推广 CR400AF 型高铁,而印度与日本合作的 “钻石四边形” 项目采用新干线技术,双方在标准上的对立削弱了合作可能性。数字经济:阿里云与印度 edForce 合作培养云计算人才,但印度同时推出 “数字印度” 战略,要求数据本地化存储,这种 “数据主权” 争议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深度参与。
如果你喜欢小编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和收藏、转发,谢谢!创作不易,谢谢您的光临!
来源:智慧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