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峰 | 海内外现存四书类宋刻本辑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02:14 1

摘要:《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自南宋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合到一起,与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经”双峰并峙,使《四书》更加发扬光大,进而成为妇幼必读之书,家传户诵之学。然惟其传诵之广、应用之众,刊梓亦多。随着雕印术在宋代的广泛推广,包括《四书

本文原刊于《天一阁文丛)(第9辑),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此处所载据word文本编辑而成,文字略有改动,引用当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现存海内外《四书》类宋刻本辑录

丁延峰

元至正二十二年沈氏尚德堂刊本《四书集注》,1970年鲁荒王墓中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片来自网络)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自南宋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合到一起,与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经”双峰并峙,使《四书》更加发扬光大,进而成为妇幼必读之书,家传户诵之学。然惟其传诵之广、应用之众,刊梓亦多。随着雕印术在宋代的广泛推广,包括《四书》类文献在内的诸多经典得以流传下来。宋刻本作为较早的传世纸质文献,在保存、传播宋代及之前的《四书》类文献时所显现出来的文物和学术价值毋庸置疑。时至今日,这些宋刻本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究竟还有多少存在于世?版本状况怎样?递藏源流如何?保存在哪里?搞清这些问题,无论对《四书》类文献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中华民族遗产的整理、保护等都会大有益处。

近些年来,学者对包括宋本在内的版本有过整理,但多是一些个案的研究,如单承彬《论语源流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沙志利《略论蜀大字本的校勘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高华平《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吴哲夫《宋版(善本书志)》(台湾“国立故宮博物院”图书季刊1970年第1卷第1期)、徐德明《版本考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李致忠《小议》(文献2010年第2期)等,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一些馆藏综合性的善本书目和藏书家、学者的善本解题目录中对其馆藏或经眼、收藏的宋刻本也进行了著录,如《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下省称《北京书目》)、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阿部隆一《增订中国访书志》、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等。以上这些整理、著录、研究使读者对《四书》类的相关著作及版本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上述的版本著录与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题名错误的,《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著录一部日本东洋文库藏《论语纂疏》十卷,阿部隆一《日本国见在宋元版本志·经部》著录曰“第一册末有沈勇植识文,题署‘癸丑腊月沈勇植敬观’”。沈勇植实为沈曾植之误,《日藏汉籍善本书目》未加详审,亦循其误。重庆图书馆藏元刻本《附音傍训句解论语》二卷(此本有著录为宋刻本者,见下),《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但题“魏何晏集解”,实误。此本卷上第一、二页缺,卷下第三十七页缺佚。因而无法知道作者,而台图和斯道文库所藏同本的卷上标题右下均题“宜春李公凯仲容”。

有版本著录不确的,如《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贵重书蒐选图录解题》著录一部宋末建刻本《附音傍训句解论语》二卷,《日本国见在宋元版本志·经部》亦著录为南宋末建刻本,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细黑口,左右双边,双顺鱼尾。宋讳不谨,“警”、“匡”、“恒”、“贞”、“桓”等字缺笔,至“慎”字止,包背装,二册,崇兰馆、小汀文库旧藏。同一行款存世者尚有两部,即重庆图书馆和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本,经比对书影,实为同版,但刷印以台图藏本较早。台图藏本曾为高士奇、季振宜、陈学甫、查燕绪、张乃熊等名家递藏。《台湾公藏宋元本联合书目》(1955年编,下省称《联合书目》)和《“国立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1958年编,下省称《宋本图录》)均题宋坊刻巾箱本,台湾《“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国家图书馆”编印1999年,下省称《初稿》)及电子目录均改著元建安覆宋末建刊巾箱本。又重庆图书馆亦藏残本,曾为海源阁旧藏。此本曾上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经专家综合鉴定,实为元刻本,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收录时著录为“元刻本”。 台湾“中央图书馆”藏两部《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行款均为十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白口,明修间有黑口,双鱼尾,明修为单鱼尾。刻工亦同,为同版。宋讳缺笔至“敦”字,或加墨围与括弧,颇能迷惑人,先后为高士奇、钱谦益、朱彝尊、沈曾植等名家递藏。《联合书目》和《宋本图录》均题宋建刻本,但其中六册本首卷版心下镌有“泰定四年程瑞卿”字样, 实为元刻明修本,《初稿》著录为元刻明正德间修补本。国家图书馆亦藏此本,《北京书目》著录为元刻明修本,电子目录著录为元泰定四年刻明修本。原宋刻本的行款与此本之区别仅为小字双行二十二字,所以很容易混为同版,再核两版刻工,亦大异。同样行款(十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明修为四周单边,白口,明修间有黑口,双鱼尾,明修间有单鱼尾)的还有《孟子注疏解经》十四卷,台图藏两部,《联合书目》和《宋本图录》均题宋建刻本,《初稿》则改著为元刻明正德间递修本。国家图书馆藏此本两部,《北京书目》均著录为元刻明修本,惟不同者,其一部著录为黑口、四周单边,另一部著录为白口、左右双边。其实前者是明修版所为。 傅斯年图书馆藏宋刻本《大学章句》一卷,宋朱熹撰。民国邓邦述跋。《傅斯年图书馆善本古籍题跋辑录》和《群碧楼善本书录》著录为宋刻本,但“傅斯年图书馆藏善本古籍数位典藏系统”著录为元刻本,此本实与国图藏宋刻《论》、《孟》十二册本同帙。七行十二字,小子双行十六字,左右双边,细黑口,双鱼尾。宋讳不避“殷”、“慎”等字,避“恒”字,序中遇“宋”字、“国家”字提行。邓邦述旧藏。经该馆版本专家汤蔓媛等鉴定,原电子目录著录错误,并函曰:“本书审系宋刊,前未悉何故改易元刊,重审已正之。”(见

有行款、卷次等著录错误的,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宋刻本《大学章句》一卷,《群碧楼善本书录》卷一著录行款为“七行十三字”,误,实为“七行十二字”。东洋文库藏宋刻本《论语纂疏》十卷,九行二十一字,《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二著录,误作九行二十字。国图藏宋刻元修本《孟子注疏解经》十四卷,存四卷三册,卷三、四、十三、十四。《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二著录存卷卷次为卷一、二和十三、十四。误。国图藏宋刻本《孟子集疏》十四卷,存卷五、十一、十二,《北京书目》著录:存卷五、十二,脱卷十一。

有著录失收的,如《现存宋人著述总录》著录宋刻元明递修本《孟子注疏解经》,然仅著录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两家所藏残本,失收国图藏残本和台博藏全本两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上图藏宋刻本《孟子或问纂要》一卷,但佚去《大学或问》、《中庸或问》、《论语或问纂要》三种残卷。

有的影印本还有错页、脱页等问题,也应引起注意,如徐德明《再造善本 问题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一文中就指出影印宋嘉定十年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递修本时的诸多问题,在此不妨迻录之:“一、顺序颠倒:1、0357和0356页。2、0625和0624 页。3、0635和0634 页。4、0647和0646页。5、0707和0705页。6、0141和0140页。7、0939和0938页。8、1233和1232页。9、1431和1430页。10、1469和1468页。11、2098和2097页。二、脱页:《孟子》卷三脱页二下,再造善本1017页为二上,1018页为三上,中间脱二下。三、多页互倒:0709应作0706页,0706应作0708页,0708应作0709页。四、隔页重复:0330与0332页, 0331与0333页重复。五、再造题跋:1962 页至 1965 页题跋系改造。题跋原在《大学》册末封三, 一页,无栏格,宋马光祖手迹。今马光祖跋改作四页(第四为白版, 盖北京图书馆印),添加左右双栏、半页五行、双鱼尾, 面目全非。如此再造, 令人担忧。”这样的影印本显然给学者的使用带来很大障碍。

有鉴于是,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四书》类之现存宋刻本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整理,以摸清《四书》类之现存宋刻本的真实底蕴。通过多方搜集调研,共得二十一种,其中中国大陆藏有十二种,有七种被第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国家图书馆最多,达六种;日本藏有四种;台湾地区五种,台湾故宫博物院藏三种。日本所藏虽不多,但版本价值很高, 如日本京都东福寺藏宋刻本《中庸说》残三卷,被日本文部省确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二著录曰:“此书中国失传。”张元济东渡后专访此书,后影印收录于《四部丛刊续编》中,并跋曰:“日本涩江全善《经籍访古志》有宋椠《中庸说》六卷,藏普门院。余求之有年,不知其所在。岁戊庚东渡,故人内藤湖南语余,院在京都东福寺。既睹其书,已佚后半,请于寺僧,摄影携归,才四十叶耳。……是书亦自宋迄今,无复刊行。余既得诸海外,因覆印以饷今之学者,且冀其因有异同,而得并存焉,则幸甚矣!”《续古逸丛书》之四十四亦收录。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刻本《论语注疏》十卷,孤本, 1929年由中华学艺社影刊,张元济撰跋,称此本为海内无双之宝籍,为《论语注疏》现存最古最善之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刻本《附音傍训晦庵论语句解》二卷和东洋文库藏宋末刻本《论语纂疏》十卷,亦为孤本。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宋蜀刻本《新刊

本《录》作为版本目录,以著录版本和递藏为主,其著录项目内容并次序为:书名,卷册,撰者,收藏题跋者,刻本名称,存缺补配,书牌或刻书序跋,存疑著录,版式行款,刻工,讳字,主要递藏者,现今藏所。如有未具,则暂付缺如。递藏据藏书印和题跋等按时代先后序之。藏所使用两次以上者则用简称,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省称“国图”,上海图书馆省称“上图”,北京大学图书馆省称“北大”,台湾故宫博物院省称“台博”。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者,均省称为《名录》。藏书印均转换成藏书家或藏书室名。

论语

1、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卷,魏何晏集解。民国杨守敬、袁克文跋。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二册,有缺页。序末有书牌云“刘氏天香书院之记”。十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四字,四周双边,细黑口,双鱼尾。宋讳缺笔至“慎”字,“敬”字不缺。杨守敬、李盛铎、周叔弢旧藏。北大。《名录》。

2、论语注疏十卷,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释,宋邢昺疏。南宋宁宗时蜀刻本,十册。八行十六字,小字双行二十五至二十六字不等,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刻工可辨者:先、昌。宋讳缺笔至“敦”字。金泽文库旧藏。宫内厅书陵部。

3、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宋绍熙间两浙东路刻元明递修本,存十卷一册,卷十一至二十,卷十一缺第一、二页,第四页至第十页倒置于卷二十之后,卷二十页六后半缺佚,包背装。八行十六字,小字双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间有细黑口,单鱼尾,间有双鱼尾。刻工有毛俊、李栐明、符彦、施思□、徐仁、徐詠、张亨、李斌、丁之才、沈思忠、李用、王祐、沈仁举、李彦、金潜、宋瑜、李□、吴宥、德润、许文、洪坦、寿、符君、祝明、顾祐,补版刻工有徐囦、齐、张明、石宝、沈珍、徐荣、李宝、何垕、王百九、陶、文昌、徐犮山、犮山、杨明、费、金、?(?=单立人加丸字)、陈松、永、俞荣、娄正、阿、任阿伴、章文、王□、濮、王桂、曹德新及单字刻工若干。宋讳不谨,缺笔至“慎”字。台博。

4、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宋刻元明递修本,存十卷一册,卷十一至二十,包背装。八行十六字,小字双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单白鱼尾。刻工有王子文、董用、德润、曹德新、毛俊、徐仁、张亨、李盛、张明、沈珍、徐荣、王百九、李彦、文昌、徐犮山、沈思忠、俞英、杨明等。上图。

5、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宋刻元明递修本,存十卷二册,卷十一至二十。重庆图书馆。

6、新刊唐昌黎先生论语笔解十卷,唐韩愈、李翱撰。宋蜀刻文谠注昌黎集本,一册,卷十末有缺页,后人仿宋抄补。十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刻工有王朝、祖乃、郭刁、高二、李保、祖五、祖四、庆、范、王、于、单等。宋讳不谨,“贞”、“桓”、“慎”等字缺笔。清内府旧藏。台博。

7、论语集说十卷,宋蔡节撰。 清翁同龢、翁斌孙题款,清成亲王题书名。宋淳祐六年(1246)姜文龙湖洲頖官刻本,十册。卷首有姜文龙淳祐六年刻书跋,云:“是书也,说虽博,而所会者约;文虽约,而所该者博,大有益于后学,遂请刊于湖頖。淳祐丙午冬至文学掾姜文龙谨书。”十行十八字,小字双字数同,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宋东宫书府、朱标、永瑆、常熟翁氏旧藏。国图。《名录》。

8、论语纂疏十卷,宋朱熹集注,赵顺孙纂疏。清沈曾植题款。宋刻本,二十册。《日本国见在宋元版本志·经部》题“宋末括苍学官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二题宋刊本,《日藏汉籍善本书录》题元覆宋刻本。九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十九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刻工有许怡、顾震、贾真、吴兴、黄宥、黄升、蔡成、蔡元道、蔡仁、史祖、章永、水、徐嵩、徐侃、沈祖、沈礼、陈金、丁铨、马良、蓝宗、李斗文、刘文、刘俊、金升、俊、雇。宋讳缺笔至“廓”字,又“巡”作“”、“慎”作“谨”、“让”作“避”、“匡”作“康”、“徵”作“证”。汲古阁、傅增湘旧藏。东洋文库。

9、附音傍训晦庵论语句解二卷,李公凯撰。南宋建安刻本,一册,间有破损。十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约二十四字,左右双边,细黑口,双鱼尾。宋讳缺笔至“慎”字。昌平坂学问所、浅草文库旧藏。宫内厅书陵部。

孟子

10、孟子注疏解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民国袁克文、缪荃荪跋。宋刻元修本,存四卷三册,卷三、四、十三、十四。八行十六字,小字双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刻工有许贵、许成之、徐仁、顾祐、毛俊、丁之才、徐詠、李彦、吴囿、张亨、杨昌、宋瑜、沈思忠、金潜、洪坦、李信、丁铨、王荣、许詠、占让、何建、任阿伴、茂五、曹荣、董用、吴玉、范华、章文、吴洪、李林明、毛、郑、仁等,元修无刻工。宋讳缺笔至“廓”字。潘宗周旧藏,卷一、二曾为毛晋、袁克文收藏。国图。

11、孟子注疏解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宋刻元明递修本,存十卷五册,卷一上至六下、十一上至十四下,包背装。南京博物院。《名录》。

12、孟子注疏解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南宋两浙东路庾司刻本,存四卷三册,卷三、四、十三、十四。李盛铎旧藏。北大。《名录》。

13、孟子注疏解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嘉泰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元明递修本,五册。《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二著录此本曰“与北京图书馆所藏同”。八行十六字,小字双行二十一至二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刻工有朱詠、徐仁、丁拱、丁之才、顾祐、许成之、许贵、李斌、李信、毛俊、沈思忠、李栐明、周泉、金潜、吴宥、宋瑜、洪坦、许文、王荣、杨昌、李彦、张亨、李用、王祐、杨□,补版刻工有徐囦、滕庆、邵夫、孙开一、何建、任阿伴、茂五、曹荣、圭、董用、吴王、范华、章文、吴洪、丁铨、占让、郑、熊道琼、黄亨、王桂、叶禾。宋讳不谨,缺笔至“廓”字。清内府旧藏。台博。

14、孟子集疏十四卷,宋蔡模撰。宋刻本,存三卷三册,卷五、十一、十二,蝶装。八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左右双边,细黑口,双鱼尾。刻工有范明甫、黄宏、昱明、范容、仁父、官迁、王介、陈元、吕士、陈文介、王中、黄成、智老、冯、全等。宋讳“旋”、“眩”、“匡”等字缺笔。清内府旧藏。国图。

15、孟子集注十四卷,宋朱熹撰。宋刻本,存十一卷十一册,卷一、卷五至十四,卷十四末页补写。《增订中国访书志》著录为宋末元初刻本,刻工余同甫曾刻宋书棚本《韦苏州集》。八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左右双边,白口, 双魚尾。刻工有余同甫、応友、友、応、詹、芳、王、翁、余、介、占、元、何、徐等。宋讳缺笔至“扩”字。台湾师范大学。

大学

16、 大学章句一卷,宋朱熹撰。民国邓邦述跋。宋刻本,一册。《傅斯年图书馆善本古籍题跋辑录》和《群碧楼善本书录》著录为宋刻本,“傅斯年图书馆藏善本古籍数位典藏系统”著录为元刻本,当误。此本与国图藏宋刻《论》、《孟》十二册本同帙。七行十二字,小子双行十六字,左右双边,细黑口,双鱼尾。宋讳不避“殷”、“慎”等字,避“恒”字,序中遇“宋”、“国家”字提行。邓邦述旧藏。傅斯年图书馆。

中庸

17、 中庸辑略二卷,宋石𡼖辑,宋朱熹删定。宋庆元元年(1195)至嘉定十七年(1224)刻本,一册。七行十五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卷末题“儒学教授刘惟肖校勘无差”。刻工有何彬、马良、蔡仁、周嵩、张元彧、沈宗、贾端仁、顾祺、徐珙、周蒿。北宋帝讳皆不避,南宋孝宗、光宗、宁宗名讳如“慎”、“敦”、“廓”等字皆讳。毛褒、清内府、长春伪满宫旧藏。国图。《名录》。

18、中庸说六卷,宋张九成撰。宋孝宗年间刻本,存三卷一册,卷一至三。十行十八字,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刻工:邓信。宋讳避至“慎”字止。京都东福寺(普门院)。日本重要文化财。

四书总义

19、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八卷,宋朱熹撰。论语集注十卷序说一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序说一卷为宋嘉定十年(1217)吴柔胜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1240)淳祐八年(1248)十二年(1252)递修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为宋淳祐十二年(1252)马光祖当涂郡斋刻本,共二十六册。《大学章句》卷末有淳祐十二年金华马光祖刻书题跋,云:“当涂郡斋旧有文公《语》、《孟》集注,注与本文皆大字,于老眼为宜,盖正肃吴公所刊,见谓善本。光祖应竭来攸守,依仿规制,取《中庸》、《大学》章句并刊之,足成‘四书’。《语》、《孟》岁月浸久,间有漫灭,就加整治。是书在天地间无穷达,老少皆不可一日废。熟读玩味,则施之行事,其有不敬且畏哉!淳祐壬子孟秋朔旦金华马光祖敬识。”又题“从政郎提领江淮茶盐所准备差遣刘梦高校正”。版心有“庚子重刊”、“戊申重刊”、壬子换板“等字样,庚子为嘉熙四年,戊申为淳祐八年,壬子为淳祐十二年。八行十五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刻工有俞寅、杨思成等。宋讳“弘”、“殷”、“匡”、“恒”、“让”、“贞”、“桓”等缺笔,或改字,“弘”改作“洪”、“殷”作“商”、“匡”作“康”、“恒”作“常”、“慎”作“谨”、“让”作“逊”、“贞”作“正”、“桓”作“威”。铁琴铜剑楼旧藏。国图。《名录》。

20、论语集注十卷,序说一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序说一卷,宋朱熹撰。宋刻本,十二册。七行十二字,小字双行十六字,左右双行,细黑口,双鱼尾。宋讳缺笔至“慎”字。归有光、潘宗周旧藏。国图。

21、大学或问二卷中庸或问二卷论语或问纂要二卷孟子或问纂要一卷,宋朱熹撰。宋刻本,存六卷十二册,大学或问二卷,卷下残,中庸或问二卷,卷上残,论语或问纂要卷下,残,孟子或问纂要一卷。七行十六字,左右双边,细黑口,双鱼尾。宋讳“贞”、“桓”等字缺笔。张珩旧藏。上图。《名录》。

本刊启

1、《天一阁文丛》为天一阁主办的学术集刊,每年定期出版,现长期面向业内朋友征稿,范围主要包括版本、目录、校勘、辑佚等古典文献学领域以及书籍史、出版史、天一阁相关研究等领域的原创研究性文章(具体格式要求可参阅天一阁文丛征稿)。

2、本公众号为《天一阁文丛》的官方公众号,将不定期刊发本刊相关内容的文章,并致力于为业界同仁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也欢迎各位同仁及各界网友积极提供自撰稿件或推荐优秀文章,同时也欢迎各类专业书讯。

3、投稿方式:

邮箱:tianyigewencong@126.com(推荐此方式)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5号《天一阁文丛》编辑部(邮编:315400)

也欢迎在公众号后台向我们推荐藏书文化及文献研究类稿子,以便于通过本平台与同好学习研讨。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