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国藩,普通家世,天赋愚钝,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同时代豪杰中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传》
【中】 张宏杰
有个说法,说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
其中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而那 “半个”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普通家世,天赋愚钝,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同时代豪杰中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
人民日报说,凡是厉害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有了目标之后,不犹豫,不等待,执行力惊人,效果不好就复盘优化,效果好就乘胜追击,不断深耕。
曾国藩便是这样一位人物。
01
曾国藩历经7次科举的坎坷磨难,这要从他的祖父说起。
他的祖父曾玉屏亦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原本只是一介普通农民,年少时未曾读书,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有一回,他购置了一匹良马,身着华丽衣裳前往城中,与一群浪荡子弟厮混在一起,纵情饮酒高歌。此时,一位老者领着小孙子从窗外路过,老者对孩子说道:“你可别学他这样。”
曾玉屏听闻此言后,便暗自立下誓言,决心兴家立业,重视读书之道。他将这些期望寄托在了儿子曾麟书身上,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
他深知,在传统时代,一个家族若要真正实现发展,关键不在于拥有多少亩土地,而在于家中是否有人读书为官、获取功名。唯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功名,家族的地位方能稳固。
于是,曾玉屏不惜投入重金,抱定破釜沉舟的决心,定要让儿子踏上仕途。
然而,曾国藩的父亲天资愚钝,始终未能考取秀才。眼见儿子无望,倔强的老者便将希望寄托在了长孙身上,这从曾国藩幼年的学业进程便能窥见一斑。
彼时,曾国藩年仅5岁,祖父便为他开启学业之门;8岁时,他已熟读五经;9岁时,便开始研习八股文。
彼时,曾国藩的启蒙老师正是他的父亲曾麟书。由于启蒙教育的局限,曾国藩为科举而读书,文字基础虽扎实,但思维不够灵活变通,这致使他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
道光十二年,曾国藩父子再度进京赶考。这一年,曾国藩的父亲考中秀才,而曾国藩则第六次落榜。
不仅落榜,他还被学台悬牌批责。
学台会挑选一些文章作为正面和反面示例,曾国藩的文章正是后者,他们指出曾国藩的文章文理不通、文笔尚可,但未能讲清道理,让众多考生以此为戒。
这无异于当众批评,着实难堪,曾国藩也因此声名在外。对于读书人而言,这般当众批评堪称奇耻大辱,但曾国藩并未逃避,反而秉持“越笨拙越努力”的信念。
他独坐书房,深刻反思多年来科举失利的经历,誓要找出失败的根源。
当面临事情失败时,你是选择沉浸于挫折感中,还是积极探寻失败原因,这一抉择往往决定着未来的命运走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曾国藩毅然选择了后者。
02
曾国藩在这次“悬牌批责”后,闭门自省,自我剖析,立誓改变自己。
第一,他认为自己太笨了,天资愚钝。
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及自身愚笨,称自己“受质本薄,志亢而行不逮”。
他深知自己天赋欠佳,虽志向高远,但能力与之不匹配,雄心与才识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不足,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乃是改变自我的开端。
既然如此,那太笨了怎么办?
他认为,唯有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
于是,曾国藩为自己取号“涤生”。“涤”有去除旧物之意,“生”取自《了凡四训》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其意在于彻底摒弃失败的过往,发奋图强,重塑自我。
曾国藩的努力和拼命有记载的,甚至乡下有个关于他读书的小笑话,说他读书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一次小偷潜入他家,准备等他们入睡后行窃,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背了一夜,小偷都在梁山睡了两觉。这是说曾国藩笨,也是说他勤勉不怠。
第二是,学习方法不对。
他知道学习一味蛮干绝不可行,故而要突破以往思维,寻求改变。主考官称他文理不通,他便思索为何会如此,以及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文理通顺。
他察觉到父亲的教学方法存在弊端。父亲采用“死记硬背”之法,虽使他基础扎实,却束缚了他写作的灵性,导致文章虽中规中矩,却缺乏灵动之美,进步缓慢。
于是,曾国藩将自己的文章与同题作文逐字比对,发现自己写作过于拘泥,过于注重局部雕琢,而缺乏整体大局观。
此后,他在写作上着重从文章的大格局和整体气势入手,反复磨练,下足苦功修改。
经过一年的潜心蛰伏,道光十三年,曾国藩考中秀才,次年又顺利中举。
可以说,那次被悬牌批责成为曾国藩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众人只看到曾国藩历经七次科考终获成功,却不知在第七次科考背后,是他面对失败不服输的倔强,以及刨根问底、深挖根源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的不同态度,往往会铸就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面对困境和挫折的反应,彰显了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常人只看到其中的困难险阻,而智者却能从中捕捉到复盘优化、改变自我的契机。
那些最终登顶成功之巅的人,并非未曾遭遇过失败,只是他们掌握了化“挫折”为“动力”的秘诀。
03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然而,多数人在面对失败时,一两次尚可坚持钻研,但若经历五六次,恐怕就会心灰意冷,甚至自我否定、选择逃避,换其他赛道。
曾国藩面对失败,不逃避,不退缩,这是他改变和成功的秘诀。
与曾国藩同时代的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便是如此。他与曾国藩背景相似,皆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但洪秀全的抗打击能力远不及曾国藩。洪秀全在考秀才三次落榜后,遭受严重刺激,便放弃科举,转而创立拜上帝教,走上了与曾国藩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曾国藩身上却有一股倔劲。
这受他祖父影响,他后来在家中写到:“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在困难面前表现懦弱,被失败击倒,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耻辱。
因此他一生做事都和爷爷一样,倔强到底,绝不放弃。
后来他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对命运的打来的“巴掌”,不是认命不是认怂,而是养精蓄锐,用行动直接给与反击。
吴军在《见识》说,“人的幸福和成就的取得不是来回的结果,而是在没有多少选择时深度经营的结果。这种现场可以称之为“不选择反而获得幸福”。
就是不动摇,持续深耕,深度经营,然后去改变你的命运。
不要一遇风就倒,不要一遇事就想退路,而是坚持在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上,不回头。
在曾国藩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执行力的强大,自查自省的勇气,还有面对挫折并不认命的倔劲和坚持。
请记住,时间一定不会辜负你的,好运都藏在努力里。
往期好文
感恩相遇, 我是你们永远的朋友卡卡。
来源:乐观的原野Rj2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