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放网络的初心早被改写:早年人们写博客、建个人站是为了分享兴趣,如今外包写手拼凑的“垃圾页面”,却凭着SEO技巧霸占了搜索结果的前排。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谁能想到,曾经帮我们精准找到信息的“搜索框”,如今竟成了SEO垃圾的“重灾区”?
现在打开搜索引擎查“哪款吹风机好用”,跳出来的不是真实测评,而是塞满关键词、藏着联盟分成链接的流水线文案。
“十大吹风机榜单”里,没人关心推荐的产品是否有安全隐患,只在意能不能引来点击、赚走佣金。
开放网络的初心早被改写:早年人们写博客、建个人站是为了分享兴趣,如今外包写手拼凑的“垃圾页面”,却凭着SEO技巧霸占了搜索结果的前排。
前几年视频平台的出现曾给过我们一点希望,有些创作者会亲自出镜,把十双跑鞋摆出来对比,把五款吹风机逐一试用,这比从文字里“每一行都埋着跳转链接”更让人安心。
可视频又有新困境:Google这类搜索引擎依赖文本识别,没被系统转录的优质视频,即便播放量破百万,也只能在平台内部流通,在公共搜索里几乎“隐身”。
想要找真实测评的用户,还是得先被垃圾文案“拦路”,真正有用的内容却藏在另一个“看不见的世界”。
我们难免想起ConsumerReports,这是一个上世纪创办的机构,拒绝一切广告,全靠订阅费存活,测评时敢直言“这台搅拌机有安全隐患,别买”,守住了互联网早期那股理想主义。
后来Wirecutter被视作它的“数字继承者”,可纽约时报收购后,它推荐的每款产品都带联盟链接,用户难免怀疑:这是客观建议,还是另一种“变相销售”?
亚马逊则把“信息混乱”推向极致:相同的OEM工厂,换个包装就是“新产品”,商家甚至能把“石头”的数千条五星好评,直接嫁接到新上架的“加热袜”上,平台却默许这种“劣币驱逐良币”,毕竟,卖出更多商品才是它的首要目标。
就在用户对着“信息爆炸”却找不到可信参考时,AIAgent悄悄站到了购物舞台中央。
a16z的合伙人一语道破:购物的起点,正从“搜索框”转向“Agent对话”。
但这里藏着一个悖论:如果AI的训练材料大多是那些SEO垃圾,它总结出来的内容,不也成了“垃圾的提炼”?这成了AI想要“去垃圾化”必须跨过的坎。
比信息垃圾更棘手的,是商业层面的“归因错位”。
早年Google靠PageRank逻辑赢得用户,把被最多网站引用的结果放前排,那时的搜索还带着“纯粹”。
可自从付费竞价排名出现,Google就成了消费链条的“GDP税收者”:只要消费从搜索开始,它就能从点击、转化中抽成。
可AI打乱了这套逻辑:ChatGPT抢走了“免费查询”,比如“某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这类问题,用户不再搜Google,而是直接问AI。
Google的收入或许还在涨,但用户的“默认入口”正在流失。
更麻烦的是“最后点击归因”这个陷阱,用户买东西的路径本就复杂:可能先在Reddit看经验贴,再被超级碗广告种草,用ChatGPT确认参数,最后在品牌官网下单,可归因体系里,“最后一次点击”却能拿走100%功劳。
Honey这类插件就钻了空子:用户准备下单时,它弹出优惠码,再通过重定向抢走归因,广告主看到“蜂蜜渠道增长最快”,还以为它是“销量功臣”,却不知只是被“偷了价值”。
未来AIAgent加入后,路径会更复杂:Reddit求证、ChatGPT咨询、Agent下单,再用“最后点击”算功劳,只会更失真,广告预算也会被引向错误的方向。
不过AIAgent也不是“万能神”,它的用武之地,恰恰在购物光谱的“中腰部”。
过去用户要爬Reddit帖子、看无数视频、在比价网反复查,现在AI能替人“跑腿”:筛选信息、综合反馈,甚至打通购买入口。
其实早有雏形:Camel的价格提醒,用户设好目标价,系统每天监控,跌破就推送,用户收到提醒几乎都会下单,再往前一步,把“提醒”变成“自动下单”,链路就闭环了。
对有UPC或SKU编码的商品,比如洗衣液、耳机,AI还能全网比价,找到最优解;可像定制吧台椅、个性化自行车这类没统一编码的商品,AI只能当“研究助手”,没法自动购买。
Wayfair能在家具市场立足,也正因它卖的不是“标准件”,避开了AI的直接竞争。
这场变革还在重塑“聚合者与品牌”的命运。过去十年,电商赢家多是聚合平台:Shopify提供工具,亚马逊掌握流量,利润都留在自己手里。
而Casper、Allbirds这类DTC品牌,靠爆款起家,却很快陷入同质化,毕竟它们多是OEM贴牌,别人找同一工厂就能做同款,价格还更低。
少数活下来的,靠的是“商品+服务”绑定,比如家用摄像头附带云端存储,可这种模式太少见。
偏偏Costco成了“例外”。它的利润几乎全来自会员费,商品销售只求覆盖成本,“毛利过高就下架,怕伤会员”。
热狗1.5美元几十年不涨价,烤鸡成本涨了就自建养鸡场,自有品牌Kirkland能和知名品牌拼品质。
用户对Costco的信任,不是一天建成的:不用比价,只要商品在它货架上,就相信值得买。在AI浪潮里,这份信任成了“免疫力”,AI能替人下单,却替不了几十年积累的信任。
这场购物入口的迁移,不只是技术换轨,更是商业逻辑的重构。
AIAgent能解决信息混乱,却解决不了“信任”;能改变购买路径,却改变不了“潮流由人创造”。
最终站得住的,还是那些守住用户信任的“长期主义者”,毕竟,钱包交给谁,本质上是“信任交给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江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