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8岁的李晓燕刚理完最后一排货架,指尖擦了擦柜台的灰尘,熟练地抱起吉他——拨弦的瞬间,《野花》的旋律漫过零食柜、饮料架,路过的顾客常停下脚:“这嗓子,跟田震老师的味儿太像了!”
淄博张店区心环西路的小超市里,傍晚的霞光透过玻璃窗,落在收银台后的吉他上。
48岁的李晓燕刚理完最后一排货架,指尖擦了擦柜台的灰尘,熟练地抱起吉他——拨弦的瞬间,《野花》的旋律漫过零食柜、饮料架,路过的顾客常停下脚:“这嗓子,跟田震老师的味儿太像了!”
这是她一天里最自在的时刻。白天,她是守着超市的“李老板”,理货、收银、算账,把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打理得妥帖;晚上,她是短视频平台上的“淄博大燕儿”,没有华丽布景,货架当背景,灯光是超市的顶灯,歌声里却全是没被生活磨掉的透亮。
“开超市是主业,能保一家人生活;唱歌弹吉他是爱好,能让我心里亮堂。”她总这么说。
这份“亮堂”,曾被藏了好多年。结婚后,家人说“唱歌弹吉他不务正业”,她默默把吉他收进衣柜最底层,一放就是十几年。
2017年第一次开超市时,她趁空闲偷偷把吉他翻出来,弹了半年多,手指磨出茧子也乐;2019年搬去张店,超市刚起步忙得脚不沾地,吉他又被暂时“冷落”。
直到2023年10月,她刷到别人弹吉他直播,突然想起自己的喜欢,“就想试试,哪怕没人听,自己唱着痛快”。
没成想,这份“痛快”引来了很多共鸣。有人在评论区说“姐姐唱歌像田震”,她受宠若惊,反复看留言:“田震老师是我偶像,我哪能跟她比?我没受过专业训练,就初中毕业后在青少年宫夜校学过三个月吉他,唱歌全靠‘跟着磁带瞎琢磨’。”
可正是这份没被技巧包裹的真诚,戳中了很多人——有人说“听你唱歌,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爱好”,有人说“累了一天,听你唱首歌就放松了”。
直播火了,她的生活却没乱。两个儿子没因为妈妈成了“小网红”变浮躁,依旧该上学上学;她也没把直播当成“出圈”的跳板,“白天该理货还理货,晚上直播不耽误关门,两不耽误”。
偶尔有人问她“想不想当全职歌手”,她笑着摇头:“超市是我的根,唱歌是我的魂,少了哪个都不行。”
在她眼里,音乐从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直面生活的底气。“谁的生活没点鸡零狗碎?理货累得腰直不起来时,弹会儿吉他就松快了;遇到烦心事睡不着时,唱首歌心里就通透了。”
她的微信签名写着“活着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话像她的歌,不绕弯子,却有力量——当年没听“不务正业”的劝,如今捡起吉他,才明白“喜欢的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现在,她有个小小的心愿:想亲眼见见田震,想当面说句“谢谢您的歌,陪我走过好多难的时候”。
或许某天,当她的歌声被更多人听见,这份幸运会悄悄敲开超市的门。就像傍晚时分,她拨响吉他时,霞光刚好落在弦上——平凡的日子里,只要心里有热爱,就总能遇见光亮。
李晓燕的故事,没有“草根逆袭成明星”的戏剧化剧情,却比很多励志故事更动人。
她最难得的,是在“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之间找到了平衡:不放弃超市的“烟火气”,也不丢吉他的“热爱气”;不被“不务正业”的评价裹挟,也不被“网红光环”冲昏头。
这份清醒,恰是很多人缺失的——我们总把“梦想”想得太大,觉得要“全力以赴”才能算坚持,却忘了热爱本可以很朴素:像她一样,在收银台后弹首歌,在忙碌生活里留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
她的歌声之所以打动人,也从不是“像田震”的模仿,而是歌声里藏着的“普通人的韧性”——没专业训练,却唱得认真;被生活磨过,却依旧透亮。这提醒我们:梦想从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每个在平凡生活里守住热爱的人,都在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而活着的意义,或许就是像李晓燕说的那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在鸡零狗碎里,留一份热爱给自己。
来源:小家伙聊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