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其中一场“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将在首都博物馆隆重举办。本次活动将吸引来自国内外的知名考古专家、世界遗产地代表及社会公众约200人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考古遗产保
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其中一场“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将在首都博物馆隆重举办。本次活动将吸引来自国内外的知名考古专家、世界遗产地代表及社会公众约200人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未来之路。
沙龙共有三个环节。活动伊始,与会嘉宾将共同参观首都博物馆“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该展览是琉璃河遗址发现80年来,不同时期考古成果汇集最全、展出文物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也是“2024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首个展览。通过丰富的出土文物与现代化展陈手段,生动揭示了北京琉璃河遗址作为燕国早期都城的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为后续的学术对话提供丰富的现实语境与思考素材。
沙龙对话环节,6位国内外嘉宾将围绕考古遗产的价值挖掘、阐释方式、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活化利用等议题,结合斋浦尔、良渚、琉璃河等国内外典型案例,分享精彩见解,进行跨文化的思想碰撞,为考古遗产的未来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国际视角与前瞻性思路。
最后,本次沙龙将举行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合作签约仪式。一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共同签署协议,成立“北京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该联盟的建立将整合顶尖学术力量,深入推进琉璃河遗址的系统性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工作。二是北京市文物局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建“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术期刊矩阵”,旨在强化学术出版平台建设,促进考古文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共享,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本次沙龙特邀多位国内外权威专家,他们将从考古成果、考古遗产、科技保护等维度,分享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领域与主要成就: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著有《先秦城邑考古》《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东亚青铜潮》《三星堆之惑》《城的中国史》等。主编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1999-2006)》,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
研究领域与主要成就: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中国青铜时代考古、西南地区考古、专门考古和文化遗产学领域。曾经主持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等课题,参与多卷本《中国艺术通史》的编写和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神秘的王国——对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
田伟: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馆员,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与主要成就:侧重研究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曾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各一项,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入选“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担任西吴壁遗址考古项目执行领队、领队,首次在邻近中原腹地的晋南地区揭示早期冶铜遗存,破解夏商青铜王朝铜料来源之谜;发现夏代冶铸作坊、实验确认夏代木炭窑、清理迄今所知商代初期规模最大墓葬;发现并论证横东遗址为倗伯都邑;发现多处晚商居址,揭示晋南商代聚落形态,填补多项学术空白。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夏商聚落与社会、矿冶考古、商周青铜器、晋文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领域均有创获。
马东峰: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
研究领域与主要成就:良渚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参与推动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长期致力于良渚遗址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工作,有丰富的遗址展示阐释的工作经验。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