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芯片巨头突然倒下!中国芯的“遮羞布”,如今彻底被揭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3:19 3

摘要:随着中国半导体和芯片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其此前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中国昔日被看作半导体行业标杆的企业紫光集团,却落得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的可悲结局。资产规模被估近3000亿,曾被称为中国芯片产业“顶天立地”的大佬,一夜之间“出问题”,这

编辑|楸木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中国半导体和芯片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其此前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中国昔日被看作半导体行业标杆的企业紫光集团,却落得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的可悲结局。资产规模被估近3000亿,曾被称为中国芯片产业“顶天立地”的大佬,一夜之间“出问题”,这件事揭示了不少中国芯片产业早年繁荣的表象之下,隐藏的制度漏洞、资本风险以及政策约束。这值得所有人吸取教训并在以后避免。

事情起点要追溯到紫光集团在过去十年里的“飞速扩张”。公司最初不是专攻芯片,而是通过资本手段并购、注资、布局云、存储、通信等多个板块。 紫光旗下有展锐(通信及基带芯片设计)、长江存储(NAND闪存/存储器制造)、紫光国微(功率器件、特种集成电路等)、新华三(云网设备)等几个业务板块。

公司的体量越来越大,资产负债率也在飞上去。官方资料显示,到2021年中,紫光重整主体资产的市场价值大概是1215亿元,但负债比资产还要多,所有者权益亏损将近443亿元。管理人认为需化解债务约1376亿元。

到了2021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紫光集团破产重整案。债权人(其中不少是银行)以紫光集团无法偿付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偿债、偿债能力明显缺乏为由提出申请。紫光集团公开回应说将配合法院审查程序,支持债权人合法权益。

在法院程序下,紫光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经过债权人投票(包括有担保债权人、普通债权人、出资人组等),最终重整计划获得表决通过。该计划里,一个联合体 —— 智路资本与建广资产为主,再加上长城资产、湖北科投、珠海华发、河北产投等,共同出资约600亿元接手紫光集团全部股权。这个投资方要承担部分资产与担保责任,并接手紫光集团下属的若干项目与业务线。

到2022年7月,重整交割完成。原来紫光集团的主要股东(清华控股、健坤集团)全部退出,公司变为无实际控制人,由北京智广芯控股有限公司(智广芯)100%持股。高层的董事会、监事、管理层也有大变动。这标志着紫光集团从以前靠资本主导、借债扩张的模式,进入一种新的结构。

但,即使重整完成,这“3000亿资产”的说法并不是完全假的夸张,而是表面上的总资产数;关键是资产质量、现金流、负债比例等问题一直存在。很多分析人士指出,紫光虽有政策扶持、国家大基金投资以及地方政府支持,但真正核心技术、持续盈利能力与产业链上下游稳定性并没有完全匹敌国际领先者,尤其在极端依赖国外设备、软件、设计工具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仍然存在。

最近的进展中,有债权人再次申请紫光集团重整,法院已经进入审查阶段。官方公告里说这并不是日常经营受阻,而是债务问题的体现。紫光集团旗下“紫光系”上市公司也发公告:如果母公司进入重整程序,可能会影响股权结构,但目前运营正常。

在政策层面,这件事反映了国家强调“科技自主可控”的战略并非仅靠喊口号。近年来中国在海关原产地认定、进出口管制、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等方面不断加严措施。比如海关总署、半导体行业协会明确“集成电路”原产地以流片地为准,防止“洗澡芯片”(即把关键环节在外地做,再来包装等方式模糊关键技术地位)问题。

又有美国那边对中国半导体出口新规加强管控,将部分关键器件、EDA软件、先进设备等列入实体清单或出口管制,加强“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之类的规定,对产业链升级构成外部约束。这些都让中国芯片企业在并购扩张、进口关键设备或技术、国际合作等方面,需要承担更多风险和更高成本。

不得不说,紫光集团这事彻底揭开了中国芯所曾经想用来“遮羞”的那层虚荣:强调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资本投入,而忽视基础研发、技术积累、现金流健康、供应链自主性。紫光曾被视为中国芯片产业里最亮的名片之一,一旦出问题,行业信心、资本信任、政策的实际落地能力都会被考验。

我自己的判断是,这件事给行业带来的教训很重要,不只是紫光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一种模式的问题。未来中国芯片企业如果还想真正稳住,就得在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务实研发比资本扩张更关键。技术核心、制造设备、EDA软件、先进材料等,需要靠自主或稳定的外部供应而不是长期靠补贴或政策倾斜。

第二,现金流和负债结构要稳。不要把“资产规模大”“并购多”“项目遍地开花”作为唯一指标。如果负债比例太高,一旦政策或市场环境变动,就很容易出问题。

第三,政策要能真正落到实处,不光发资助、设基金,也要有评估、约束、问责机制,确保支持的是能带来持续创新与产业链完善的项目,而不是“壮观但空洞”的规模。

第四,从制度上强化监督透明度,比如企业财报、资产估值、债务披露、审计等,需要更严格、更公开,也要让投资人、债权人、政策制定者更清楚企业真实状态。

总之,“紫光倒下”这件事,不是个别现象,是一个信号:中国芯片产业不能只在“玻璃房里吹空调”,必须真正面对风雨,站稳脚跟。未来,中国芯可期待的路径是从口号走向实绩,从表面走向本质。只要方向没错,用心实干,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自主可控又可持续发展的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末世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