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变成“刷课负担”?老师熬夜挂机刷课时,真实学习该如何发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6:19 2

摘要:清晨,他们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是挂上继续教育课程;他们备课改作业的背景音是专家静音的讲座视频;他们时不时要抬头点击弹出的验证题防止系统退出;他们用本应休息的周末“刷”完几十个漫长而重复的视频课——这就是很多一线教师的真实日常。

清晨,他们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是挂上继续教育课程;他们备课改作业的背景音是专家静音的讲座视频;他们时不时要抬头点击弹出的验证题防止系统退出;他们用本应休息的周末“刷”完几十个漫长而重复的视频课——这就是很多一线教师的真实日常。

活到老学到老没有错,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没有错。但当学习变成机械的刷课时长、当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当继续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打卡任务,我们是否该停下来问一句:这样的学习,真的有用吗?

刷课时代:老师成了“挂机达人”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办公室里,老师的电脑屏幕上播放着继续教育课程,但声音是关掉的。画面中的专家讲得滔滔不绝,而屏幕前的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写教案、回复家长消息……只有偶尔弹出题目时,才迅速点击一下。

这不是个例,而是无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常态。

一门课几十个视频,每个视频四五十分钟,一学期至少三门——如果真要靠周末时间全部认真听完,几乎要耗掉一整天的休息时间。于是,“挂机刷课”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老师不是不愿学,而是实在学不起——时间成本太高了。

内容过时:专家讲的和课堂用的早已脱节

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早已跟不上真实的教学发展。

有的课程使用的还是三五年前的案例,有的专家已离开一线教学多年,所说的理论美好却难以落地。一位初中语文老师私下说:“讲阅读方法的那个系列课,用的还是我教书第一年的课文版本,现在教材都换了两次了。”

教育不是机械的刷课时,而是有温度的点燃。如果课程本身不具备前瞻性、实用性,又凭什么要求老师认真听讲?

形式主义:打卡≠学习,记录≠成长

必须承认,继续教育的初衷是好的——帮助教师拓展视野、更新知识、提升教学水平。

但一旦学习变成“计学时、刷进度、攒积分”,性质就变了。

不少平台每隔几分钟就要答题验证“本人在线”,仿佛监控的不是收获而是挂机时长;结业标准是看视频是否全部播放完毕,而不是看了之后有没有思考、有没有转化。

如果我们只是在记录学习,却没有真正发生学习,那么一切过程都是虚设的。

怎样改革?把时间还给老师,把学习还给成长

老师要的从来不是“不学习”,而是有效率、有启发、有共鸣的学习。

是不是可以把几十小时视频浓缩为一两场精华讲座?

是不是能多请仍然在一线讲课的优秀教师、教研员来做分享?

是不是可以增加互动研讨、案例实操,代替单向灌输?

是不是能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交一份教学设计、录一段真实课堂,代替挂机计时?

学习应该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像暴雨,砸得人措手不及却仍浇不透土地。

放下刷课,拿起真实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影响,是彼此照亮。

教师继续教育不该成为应付检查的打卡负担,而应真正回归“支持教师成长”的本位。

少一点形式主义的课时要求,多一点实质性的资源供给;

少一点冗长过时的理论灌输,多一点短小精悍的实践分享。

唯有当学习真正有用,教师才会真心想学——这不是降低要求,而是对专业最大的尊重。

来源:君昊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