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数新鲜瓜果的天然苦味物质(如苦瓜中的葫芦素、苦瓜苷)在正常食用量下无毒,甚至有药用价值。但苦味瓜果中毒的核心诱因并非普通苦味,而是特殊情况:瓜果在生长异常或受污染时会产生碱糖甙等生物碱,其毒性强、稳定,常规烹饪无法破坏,这类果实的苦味远浓于正常品种,即使少量
天气依旧炎热,
一盘清炒西葫芦、清炒黄瓜
或一碗丝瓜汤本是消暑佳品。
但如果你吃到的瓜
带着一股不该有的苦味,
请立刻吐掉!
这可不是什么“清热祛火”!
此“苦瓜”非彼“苦瓜”
近期多地发生了因食用变苦味丝瓜、瓠瓜等葫芦科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需要引起大众的重视。
多数新鲜瓜果的天然苦味物质(如苦瓜中的葫芦素、苦瓜苷)在正常食用量下无毒,甚至有药用价值。但苦味瓜果中毒的核心诱因并非普通苦味,而是特殊情况:瓜果在生长异常或受污染时会产生碱糖甙等生物碱,其毒性强、稳定,常规烹饪无法破坏,这类果实的苦味远浓于正常品种,即使少量摄入也可能引发中毒。误食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常见的高危种类瓜果
常见的变苦味有毒瓜类包括西葫芦、丝瓜、黄瓜、葫芦、甜瓜等葫芦科瓜类。若这些瓜类出现异常苦味,可能含有葫芦素或碱糖苷毒素。
中毒特征
中毒症状与摄入量直接相关,具体表现为:
轻度症状:食用后数小时内出现口干、头晕、恶心、乏力、嗜睡,部分伴随轻微胃部不适,易被误认为 “肠胃感冒”。
重度症状:出现剧烈呕吐、持续性腹痛腹泻,严重时引发脱水、便血,甚至导致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如何辨别危险?
1.切块闻味:变苦味瓜果常伴有刺鼻气味。
2.舌尖轻尝:可切开后用舌尖轻舔瓜肉,若 10 秒内有明显异味,立即吐出并漱口,丢弃整瓜。不要觉得可惜,健康远比一个瓜重要。
3.观察外观:部分变苦味瓜果可能表皮皱缩、颜色暗淡。外观正常者仍需尝味确认。
4.选择正规销售渠道,不购买外观畸形或表皮异常的瓜类。拒绝采摘野外不明果实。
5.烹饪前务必检查,发现变苦味立即丢弃,切勿尝试“去苦”方法。不要迷信“苦味去火”。
6.若不慎切过变苦味瓜类,需彻底清洗厨具,避免毒素残留。
不慎误食后如何急救?
如果误食变苦味瓜果出现上述疑似中毒症状,有条件应尽早采用催吐、大量饮水等方法迅速排出、稀释毒素,并携带剩余食物就医,切勿拖延,如实陈述饮食情况和病症。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学科成立于1986年,是全国中医医院最早成立的急诊科之一,1995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中医急症中心,2007年急诊学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2016年急诊学科成为全国优秀中医急诊学重点学科,急诊学科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院管理局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23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颁发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医急诊学排名第一。
中医急诊学科是全国中医急诊的龙头学科,在学术带头人全国名中医张忠德教授带领下,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导向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在医、研、学、产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急诊学科拥有总院及5个分院共6个急诊科,共234张床位,珠海急诊科为分院之一。
一是坚持生命至上,发挥中医药优势为民服务。开展10余种中医特色技术治疗急危重症,急诊学科年急诊服务量超6万人次,抢救1600人次/年,居全市三甲医院前列。
二是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5年承担各级课题10项,其中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篇,其中top SCI论文1篇(IF 7.9分),主编出版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参与制定专科主攻病种相关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1项。
三是情系家国,主动服务国家健康战略。近5年开展社会急救培训50多次,培训超2万人;获得广东省科协技术协会科普课题“全民学急救、打造区域内黄金4分钟社会急救圈”立项课题1项。珠海市志愿服务大赛科普课题1项。
四是薪火相传,助力急诊学科发展。承办“急诊专科医联体急诊超声培训班”辐射全市及省内同行,促进急诊学科发展和青年人才成长;以受邀单位参与全国各级医院培训急诊超声能力提升项目20余场次,助力提升学科影响力。
五是德才并举,打造中西急症师资人才高地。创新“思维引导”混合式实践教学,提出“5E教学法联合交叉学科+多维联合教学模式”等急诊临床思维教学新理念,教学团队获得2024年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课题,团队骨干获2021年度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急诊床旁超声菁英赛冠军。目前是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临床核心课程培训基地、急诊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急诊专科医联体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卫生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及依托单位。集体及个人获省级青年文明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第一届临床医学奖“医学科普传播奖”、广东科普讲师团成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急救知识掌中宝-中西医结合图文视频版》作品获得2022年度中华中医药科普奖。2024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医护理知识竞赛”特等奖;获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急救科普基地(珠海)副组长单位,成员获得培训师资称号。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