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凉市崆峒区的土谷堆煤矿,后来更名为平凉市工农煤矿,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老矿。相传自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就有人开采煤炭。1950年,当地有重修、益新、三顺、明恒、三兴五座私营煤窑;1956年5月,这五座矿井合并,成立“土谷堆联营煤矿”;1960年,因煤炭滞销
担煤忆旧
老顽童文学:李旭东
说起在土谷堆煤矿担煤的事,要追溯到我的学生时代,如今已过去六十载,可那些画面依旧清晰如初,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
平凉市崆峒区的土谷堆煤矿,后来更名为平凉市工农煤矿,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老矿。相传自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就有人开采煤炭。1950年,当地有重修、益新、三顺、明恒、三兴五座私营煤窑;1956年5月,这五座矿井合并,成立“土谷堆联营煤矿”;1960年,因煤炭滞销并入安口煤矿,1961年8月又恢复生产;1967年,更名为平凉县工农煤矿;1996年,因资源枯竭,煤矿收购了平凉市工农煤矿黄庄井,1997年正式定名平凉市黄庄煤矿。
这座煤矿坐落在宝平公路沿线,矿井中心采区湫池沟距离土谷堆小街道1公里,向南7公里是安口镇,距离平凉城区则有50公里,海拔标高1446米。
1965年,我在崇信县铜城公社完小读五六年级。那时学校冬天没有现成的取暖煤,每年冬季烤火用煤,都要由老师带着学生,在周六周日去土谷堆煤矿用扁担挑。那年我刚满12岁,还是个五年级学生。每次去担煤,周六或周日一早,我就从家里往学校赶,肩上扛着扁担,手里提着两只空笼,兜里还揣着准备路上吃的馍馍——家境稍好的同学带的是白面馒头,像我这样条件一般的,揣的就是玉米面或高粱面做的馍,再装一壶水。
从铜城完小出发,我们要先经过小寨子,接着爬上山梁,翻过炭山梁和二卡子,再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下走,长途跋涉才能到土谷堆煤矿。装满煤后,又得一步一步往回担。刚开始挑着煤走,还觉得轻快,可越走越沉,走不了多远就得停下歇口气。要是水喝完了,就四处找路边的山泉,掬一捧泉水解渴,歇够了再接着赶路。
把煤担回学校后,我们会利用劳动课,按各班的份额分好煤,再按比例掺上土,和成煤泥打成煤块,摆在院子里晒干。之后,各班师生一起动手盘土火炉,大家再从家里带来柴火。每天上课前,值日生早早把火炉生起来,先打开门窗让烟散完,再关上窗户,教室里才算有了暖意,我们才能安心上课。
如今时光飞逝,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再看现在的少年们,出门有公交车坐,有的由爸妈、爷爷奶奶接送,坐的是小汽车、摩托车;零花钱能随便买零食、喝饮料。可有些12、13岁的孩子,还像没断奶似的,说话奶声奶气,凡事依赖父母,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连自己该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整天就抱着手机玩。
他们生在福中不知福,总觉得家里生活不够好,要么埋怨父母,要么嫌弃家里的饭菜不好吃,吵着要去外面餐馆吃。我总忍不住想,这样下去,他们将来长大了,怎么独立生存?怎么成家立业?又怎能成为支撑祖国的栋梁之才?
真心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能在幸福生活中懂得知足常乐,记得先辈们的艰辛,孝顺父母、吃苦耐劳,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做坚强勇敢、积德行善的人,最终成长为德才兼备、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栋梁之才。
来源:虚妄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