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斯克个人跟特朗普很亲近,但他的特斯拉40%的产能靠中国、37%的销量在中国,北美工厂约20-3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新一代机器人Optimus的关节全部由中国厂商提供。
马斯克曾经用“产能地狱”形容自己初创特斯拉时所遇到的交付难题,但如今他可能要经历更残酷的“供应链地狱”。
马斯克个人跟特朗普很亲近,但他的特斯拉40%的产能靠中国、37%的销量在中国,北美工厂约20-3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新一代机器人Optimus的关节全部由中国厂商提供。
而目前美国正发起一场关税战争,没人可以预期特朗普会对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加征多少关税,也很难预计不断变化的关税政策究竟是否能落地执行、能执行到什么地步。
这对需要全球各地区发挥其工业能力与成本优势的制造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坏消息。其中,“半条命在中国”的特斯拉,很难不受到影响。
汽车行业在过往全球贸易体系较为平稳的时期,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精巧、紧密的全球合作网络,从钢铁橡胶,到雷达引擎,每个环节、每位供应商的紧密合作,铸造了这个巨型产业。
但这个历经数十年才构筑的产销体系,现在随时可能土崩瓦解。
上周,特斯拉已经暂停在中国销售北美生产的车型。克莱斯勒大幅裁员、工厂停工。通用同样因为需要承担加拿大、墨西哥工厂的关税,“底特律三巨头”要么每年额外增加约200亿美元成本、要么用涨价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2025年的马斯克是世界首富,但在短短9年前,他还只是纸上富贵。
2016年初,马斯克在发布新车型Model 3后,马上就碰到了一个巨大的烦恼:订单数量是爆了,但自己工厂根本没有这么大的产能。
当时车主从特斯拉官网上订一台车,起码要到2017年下半年才可能拿到手。马斯克自己在2017年财报会议上说,“难的不是设计出Model T,而是造出像福特工厂那样的流水线”[1]。
福特汽车工厂曾经是人类工业史上的灯塔,把钢铁橡胶输入进去,就能输出一辆接一辆的汽车。但马斯克造车以后,在美国从通用和丰田手上买下的工厂、自己造的电池厂都解决不了“产能地狱”,到了2018年甚至自己住在工厂里、写全员信要求非研发人员都去工厂干活:当年中国电动车年销量125万台,特斯拉只占1.3万台[2]。
造不出车,订单再多也没用。直到他把特斯拉的工厂开到了上海。
2019年,位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一期)当年开工、当年竣工,2020年碰到疫情都占了特斯拉30%的总产能;5年后,它依然是特斯拉唯一实现产能规划的工厂,每年几乎满产100万台车,占总产能的40-50%[3]。
而特斯拉其他4座工厂,要么效率低——美国本土的加州工厂+德州工厂合计产能跟临港差不多;要么还没影——墨西哥蒙特雷工厂还没动工。
所以,2024年当上海车主在下订1-4周后就可以提车的时候,美国本土的Cybertruck车主等个3年算快、5年也不算晚。
上海工厂的产能能够如此稳定、高效交付,一方面当然是得益于中国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以及相关企业跟特斯拉的紧密合作。
从电机电池电控,到激光雷达线控热管理空气悬架,中国全供应链的配套能力、需求响应能力,跟技术快速更新、零部件数以万计的电动车产业极其契合。
而另一方面,则依赖于相对有序、可预期的国际贸易关系。
2019年底上海工厂竣工后,特斯拉与中国生产线的磨合其实经历了诸多考验。先是特朗普第一次加征中国零部件的25%关税,后来是以中国厂商承担5-6%、特斯拉在美国提价约20%的方式来应对[4]。
接着是新冠疫情对全球生产的扰动,但中国制造业强悍的实力、特斯拉3D建模的加持,依然使得工厂效率不断攀升,其生产的Model 3、Model Y供应全球市场。
与此同时,加州工厂生产的Model S、Model X也顺利卖到了中国。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卖出178万辆车,中国市场就占了66万辆[5]。
可以说,不管是生产,还是销售,特斯拉有半条命都在中国手上。但在2019-2024这五年建立起来的产销链条,现在面临随时断裂的局面。
2024年9月,美国“301关税法案”对中国多项产品加征关税,当中包括:对电动车整车加征100%,对锂电池、电池部件加收25%。
2025年3月,美国以“芬太尼”为由,对所有由中国进口的商品加收至少10%关税。在3月底,特朗普宣布将对全球汽车零部件加收25%的关税。
进入4月后,对中国加征34%“对等关税”、然后再加50%。
这些关税数字的确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于是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再到特斯拉,基本就是“麻”了——
市值跌麻了:特斯拉目前市值8000亿美元,相比去年12月的高峰,已经跌掉了一半;
工厂看麻了:这税率没法做生意,特斯拉跟中国厂商的谈判也还没开启,没人知道该从什么税率开始谈起、也不知道谈出来的协议能有效多久;
其实,连作为“看客”的行业研究员也麻了:分析师可以拆分一部iPhone每个配件的来源、价格、利润,但汽车的零部件实在太多、全球分工太复杂,只能模糊地推算,即使是在美国加州、得州工厂,依然有20-30%零部件来自中国,因为中国在电池环节独步全球,甚至连特斯拉最新机器人Optimus的全部关节部件也通通来自中国的三花智控、拓普集团。
简单说,特斯拉的基本面就是:上海工厂占了40%产能、给美国生产线提供了20-30%的零部件;中国市场贡献了40%销量;新产品Optimus能不能量产全靠中国两家公司。
而在125%的税率、并且难以预期的环境下,这个历经多年、耗费千亿打造的体系,已经在风雨中飘摇。
提高关税不可能直接改变汽车业全球分工体系,更不可能迅速把美国汽车制造业拉回到近百年前的黄金时代。美国要是还能像上海一样,能在1年内建成特斯拉超级工厂,那它也不用提“制造业回流”了。
原本美国对进口乘用车和商用车征收2.5%和25%的关税,但在3月底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加征25%永久关税后,税率已经达到27.5%和50%。如果再考虑到对欧盟、中国、日本、韩国等的“对等关税”,还要更高。
这种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干扰,实际上加速了“美利坚工业长子”们的衰落。
4月3日,旗下有克莱斯勒、雪铁龙、道奇、菲亚特等品牌的Stellantis集团就宣布,受美国进口车关税政策影响,将裁撤5家位于美国本土、主要生产动力总成和冲压零部件工厂的900名员工,并暂停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家组装厂的生产业务,位于加拿大的克莱斯勒组装厂4月将停工两周,位于墨西哥的Jeep组装厂将停工一个月[6]。
福特赶在关税生效前囤积了零件,近日全系列车型打折销售,但在用完库存零部件后也一样要承担更高的关税成本[7];通用汽车在墨西哥和加拿大设有工厂,大约贡献了一半的产能,这部分产品至少要承担25%的关税涨幅,以2024年的产量来计算,底特律三巨头每年要支付的关税可能增加192-225亿美元[8]。
而对于其他没有美国“户口本”的车企来说,本就被中国电动车冲击,把传统燃油车的销量寄望于美国市场,现在就更加被动了。
奥迪在4月7日宣布,所有在4月2日之后运抵美国港口的进口车辆(主要来自墨西哥和欧洲)将被扣留,暂不交付经销商[9]。
捷豹路虎每年全球销量约40万辆,其中近四分之一是卖到美国,宣布自4月7日起暂停对美国出口汽车,为期一个月[10]。
韩国一半的车出口到美国,所以现代“投降”力度也最大,已经宣布未来四年将向美国投资210亿美元,涉及钢铁生产、汽车制造及AI、自动驾驶等领域。这210亿美元是现代2024年净利润的3倍[11]。
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日产暂时没有动作。可能日本面对老美加关税时另有他法,比如偷偷抛售美债,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欧洲、日韩传统车企不是没考虑过其他选项。
在欧洲,2016年,Northvolt公司成立,由大众、西门子、高盛等明星公司共同投资,目标就是造新能源电池。
整个欧盟、甚至连加拿大都给这家寄托“全村希望”的公司开绿灯,融资超过150亿美元,瑞典、加拿大都批了地给它建厂,宝马、大众、沃尔沃等一系列车企在这公司连电池PPT都没造出来的时候就下了订单。
但这家公司实在太废了,交付量基本为零。宁德时代老板曾毓群直接给了锐评:首先,他们的设计是错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的;最后,他们的生产是错的[12]。
在日本,丰田、本田、日产、松下近年可谓全军出击,把身家性命都押上去赌固态电池。在这种赌命的时刻,日系车企如果被美国市场的关税蚕食掉利润、现金流,那可能就彻底出局了。而一旦汽车产业失守,之后一脉相承的低空飞行、机器人也不用想了,日本将会被完完全全排除出智能硬件时代。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就跟中国男足的战绩一样让人扼腕。国内消费者要忍受进口车国产型号加价减配、豪华车召回问题车辆但中国市场除外……
当找到“电动车”这个赛道时,中国品牌要面对的是三座大山:以日系大众通用为代表合资车厂、以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海外电车。
在挑战“合资车”这个赛场上,带头发起进攻的是比亚迪。
丰田、本田、大众、通用的价格带集中在10-20万区间,汇聚了雅阁、凯美瑞、帕萨特、途观等王牌车型。价格稍低于10万的,还有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三大爆款车型。
从2020年开始,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技术突破以及大规模装车带来的成本优势,在王朝、海洋两大系列对合资车原本的舒适价格区间发起了极其猛烈的进攻。2021年销量超过70万辆,2022年186万辆,2023年302万辆,2024年427万辆[13]。
与此同时,日系大众通用在中国市场“量价齐跌”。例如,2020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约24%,2024年已经萎缩至约12%。日产关闭了在常州的工厂;后来本田也关闭了在中国的两家工厂,累计产能30万辆[14]。
比亚迪“秦扫六合”,引起了日本的巨大重视。2023年,日本媒体“日经BP社”买来一辆比亚迪海豹,作了全面的拆解,写了一本500页厚的《中国比亚迪彻底分解》[15]。丰田则雇佣了一批中国留学生,让他们帮忙翻译比亚迪车上的所有中文标记[16]。
但就像100年前那场战争一样,日本即使对中国做了极尽全面的情报考察,最终也输给了中国,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在冲击BBA等定价40万的豪车阵营的战场上,则是“不造车”的华为,带着蔚来、小鹏、理想新势力们在冲。
中国车厂主打的就是高端化+智能化。
例如,小鹏X9、问界M9、蔚来ET9的价格带分别为40万、50万、80万。
贵是贵,但对比同等或更贵价位的BBA电车,就可以发现,BBA真的落后于时代了。例如,奔驰第一款电车EQC,售价60万+的SUV,续航440公里,没有座椅通风,标配依然只有定速巡航、想装自适应巡航得另外加钱,车机系统居然还是CarPlay/CarLife……
这个配置跟油车有什么区别?别说跟问界M9、蔚来ET9这种高配的电车车型比了,跟20-30万的国产电动车都没法比:座椅通风加热按摩、语音控制已经是标配了。
严重落后的产品力,直接反映在经营业绩上。2024年,BBA在中国的销量集体下跌:奔驰在中国交付68万辆,同比减少7%;宝马交付71.45万辆,同比减少13.4%;奥迪交付64.9万辆,同比缩水10.9%[17]。
相比之下,“三座大山”最难打的一座,就是特斯拉。
一方面是特斯拉本身产品、品牌都强,另一方面是特斯拉本身也算“半移民”到了中国,大量供应商是中国公司。因此,在打合资车时奏效的“以规模优势塑造价格优势”、打BBA时管用的“以智能化实现高端化”,到了特斯拉这个战场,都不太能对得上。
直至小米su7的横空出世。
20-30万的定价,更自然的语音互动、更顺手的屏幕使用设计、更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油门刹车设计等等,直接对标的就是特斯拉的Model 3。再加上它的供应链优势和营销渠道能力,迅速成为超级爆款。
在2024年,Model 3在中国销量为17.7万辆;而在3月底发布的小米su7,2024年销量就达到13.7万辆,后劲之凌厉可见一斑[18]。
更重要的是,相比过于难学的华为,小米是更易于学习的对象,尤其是对小鹏、理想来说,研究“雷学”比提升“含华量”显然更容易。
而在中国企业摸索出了可以正面对抗外资电动车头牌特斯拉的方法论后,特斯拉的销量也因为马斯克的政治立场、关税博弈等因素而下滑——
2月,特斯拉在中国销量3.07万辆,同比减少49%;在美国本土销量同比减少5%;在德国销量同比下跌76%,在法国销量同比下降26%[19]。
在这个时间关口,中国车企的产品力、产业链优势兼具,还有什么理由不趁特斯拉风雨飘摇之际,吃掉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04 写在最后当马斯克因政治立场与关税博弈深陷泥潭,特斯拉的全球供应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撕裂——上海工厂承载着其40%的产能,却要承受北美市场高达125%的关税重压;北美工厂20-30%的关键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却在”对等关税”政策下遇到供应不稳定性。
这种撕裂已经对特斯拉的销售产生实质影响。在中国,上周开始停售北美生产的车型;在德国、法国等欧盟市场直接遇到销量滑铁卢,曾经的统治力正在瓦解。
反观中国车企,本身已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筑起铜墙铁壁。
比亚迪不断击穿合资车企防线,日系三强大势已去;华为“不造车”却给实际上引领着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带着蔚小理冲击高端燃油车的市场;小米SU7上线一年多,已经证明可以精准狙击特斯拉Model3。这些企业本就依托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在“研发-服务-用户”上建立起护城河。
在关税壁垒的阴霾与不确定性下,中国电动车企正迎来统一内需市场的历史性机遇:特斯拉的供应链困局短期内难以破解,老牌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步履蹒跚。而中国车企早已不是亦步亦趋的追赶者,而是新行业新规则的建立者。
参考资料:
[1] Elon Musk just made it clear that a legendary Ford plant is inspiring his ideas about how to reimagine factories|Business Insider
[2] 埃隆·马斯克传,第46节“弗里蒙特工厂地狱”|中信出版社
[3] 特斯拉2020-2024财报
[4] 漩涡中的特斯拉供应链:汽车板块逼近极限,储能板块只剩薄利|晚点
[5] 特斯拉2024财报
[6] Stellantis idles plants in Mexico and Canada due to tariffs|CNBC
[7] Stellantis idles plants in Mexico and Canada due to tariffs|CNBC
[8] GM, Ford and Stellantis face extra $5,000 cost for each car made in America, thanks to Trump’s tariff on parts|MarketWatch
[9] Volkswagen’s Audi is holding back cars that arrived in U.S. ports after April 2nd|CNBC
[10] British carmaker Jaguar Land Rover pauses U.S. shipments over Trump tariffs|CNBC
[11] South Korea’s Hyundai announces $21 billion U.S. investment|CNBC
[12]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欧美为何造不出好电池?|华尔街见闻
[13] 比亚迪2021-2024财报
[14] 这家日系车企将关停中国两家工厂|第一财经
[15] 拆解比亚迪海豹:是模仿者还是领先者?|日经中文网
[16] 直播回放-丰田员工爆料,每天研究比亚迪|B站
[17] 宝马、奔驰、奥迪2024财报
[18] 小米2024财报
[19] 特斯拉2月在华销量遭“腰斩”|财联社
- 我们是谁 -
增长黑盒是一家专注数字化领域的商业研究机构,为消费零售企业,探索增长的最佳实践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理工人出身的我们,一直相信数据和技术将为企业增长注入全新的能量。我们秉承科学家的精神,通过研究与实验驱动,不断寻找数字化与业务增长的完美契合点,解决企业增长难题。
我们提供的服务包括策略研究、企业培训;同时,独立研究监测近百个消费品牌,在公众号发布了多篇10万+阅读量的深度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被众多媒体、券商及研究机构引用。
成立6年来,服务国内外数十家头部KA,品牌客户包括宝洁、伊利、百事、玛氏、资生堂、欧莱雅、华润三九、华熙生物、无限极等;科技行业客户包括腾讯、字节跳动、快手、营销科技头部SaaS公司等。
如果您对该研究报告中的任何观点感兴趣或者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的分析师和编辑很乐意与您深入探讨。
来源:增长黑盒Growth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