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0年3月的一天,王副局长跌跌撞撞,刷着办公室的墙皮,汗珠顺着下巴直蹦,他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二十万人民币被人骗走了。这事不难理解,银行的钱,丢了谁都坐不住。可是,假批示,假介绍信,假公章,居然能瞒过总行的层层审查,怪吗?不仅怪,还有点可笑。总理签名,
1960年3月的一天,王副局长跌跌撞撞,刷着办公室的墙皮,汗珠顺着下巴直蹦,他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二十万人民币被人骗走了。这事不难理解,银行的钱,丢了谁都坐不住。可是,假批示,假介绍信,假公章,居然能瞒过总行的层层审查,怪吗?不仅怪,还有点可笑。总理签名,那只钢笔字,怎么就没人想到查一查来源?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
第二天,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正在开会,电话响得跟炸雷一样。总理办公室通知,有人伪造了周总理签字,抢走二十万现钞。这事真不小,谁敢顶着总理的名号干这票?于是,北京城里一时间风声鹤唳,查案的警察一拨又一拨满街跑,民众嚷嚷着骗子的照片、银行的警示挂满墙。案子还没查清,社会早已疯传。
王倬,这名字在案发前一星期,谁也不认识。张可民的儿子,她一辈子节衣缩食,供儿子念完大学,听说在外贸部有了工作。王倬创业失败过多次,办杂志、倒腾金戒指,全都亏空;谁还会相信这个人能有这么大能耐?邻居议论,说他工作认真,谁能想到他会伪造印章、偷拿机关信纸?
经常有人说,人做得坏事,天知道。张可民对儿子没太多防备,只琢磨着王倬最近出入怪异,家里晚上十点也不睡。那天,王倬回家自言自语,衣服笔挺,还拉回来两个麻袋。张可民追问,他傻呵呵地回了句:“借来的钱。”母亲头皮发麻,可一问到底,他总是闪烁其词。
日子不安稳。张可民每天做饭都心神不宁,王倬下班神色匆匆,生怕被人抓现行。她不懂怎么回事,越想越害怕。北京的街头开始流行关于二十万被骗的谣言。知道真相的只有两个人,他们谁也不敢声张。
一个骗子想得再巧,也敌不过运气的轮回。王倬怕了,银行被骗二十万的新闻成了办公室谈资。有个同事开玩笑提及罪犯的特征,“眼睛小,”王倬一听气炸了,和人吵了一架——这才露了马脚。他小心翼翼,却把秘密暴露在脸上。是不是太慌张了?
办公室气氛紧张,王倬烤饭忘了吃,随便一句“在烤什么”也能让他心惊肉跳。数字都写错,千和万只差一个零,却差得能让心跳停半拍。外人不懂他的慌乱,其实不过是一次心理崩溃的预演。有人觉得王倬胆子小,有人说他是鬼才,可谁会想到他能将假批示做得以假乱真?
破案的人,靠的是细节。警方查出牛皮信封是真品,信纸不是市面上买的,而是机关自用的档案纸。他们搜遍外贸部,终于在档案室找到格纸和信纸的出处。……从表面线索到内部关系,王倬的名字渐渐浮走水面。莫非他真是幕后主使?
案发第六天,警方锁定王倬。笔迹鉴定,不用多说,这技术早八十年代都用上了,几小时就得出结论。王倬的同事都说他近期神经脆弱,诡异,公安干脆查他历史,伪造证件的那点事也没逃掉。王倬编造的“赵全一”,原来只是他空手套白狼用的假名。这样的骗子,不常见吧?
跟踪调查,王倬的家庭状况被翻了个遍,妻子冷漠、母亲疑神疑鬼,早就不是稳定家庭。张可民与儿子的关系紧密,每天吃饭都带着秘密,这样的母子,是不是注定要同一条绳上吊?有道是母爱无边,关键时候却变成了共犯。
半夜零点,警察冲进小院,王倬和母亲全进了公安局。张可民没崩溃,她只是呆着发愣,整件事从头到尾打乱了她的人生。王倬供认不讳。赃款搜出,剩下的二十万,有的烧毁了,有的还在地底。事情发展的太快,连他自己都没想明白。是不是后悔?没人能说得清。
法庭上该判决王倬,死刑,大家都认可。他毁了信誉,败坏了总理名号,留不住了。但是张可民怎么办?有法官说,必须从严惩处,她助纣为虐,烧掉赃款。也有人说她是旧式妇女,儿子的事怎禁得住不相助?案子纠缠不休。
周总理一句:“我看还是不重判,中国旧式妇女,有几个不顾儿子的,押押就算了。”法院也拿不定主意,于是最后定三年徒刑。三年后,张可民出狱回东北,至死不愿再踏北京半步。这个故事,到了尾声只剩下沉默。
后面发生的事变得模糊。王倬的妻子留在原来的院子,1993年房子拆迁,再无消息。生活继续,谁也没真正记得发生了什么,只记得这家人曾经历了一场疾风暴雨。有人说王倬是一夜暴富的梦想者,但也有人觉得他就是失败太多,看见机会就不放手。虚荣,贪欲,失败的成长,谁能真的说得清?
这件案子,靠一层谎言往下一层掩盖,最后还是被现实撕开。有数不清的细节,不一定准确,也许王倬最后真的想自首。可也有人认为他根本没打算认错,只是烧钱烧得慢,被查个正着。有关系吗?失去的东西是回不来了。
这个案子,给人的触感是混乱的。银行制度有漏洞,监管有疏漏,社会风气急躁,家庭伦理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样。王倬不是孤例,也不是特例,只是在那个年月,一身错念攒到极致,碰上巧合成了大案。这不是手艺高低的问题,更不是环境恶劣的必然。他,可怜也可恨。
银行被骗的钱是国家资产,张可民和王倬的人生也一并蒙上阴影。到底是谁更有错?也许,有人早就不在乎了。这两母子,结局很普通。在张可民身上,老太太的本能和旧社会的情感都在作用,她也不是明知故犯,可能只是心软而已吧!
王倬直到被逮捕前,都觉得他可以逃掉。他的案子没复杂技术、没有专业黑客,就是胆大心细。社会转型时期,机关里的下属对上级的批示深信不疑,这信任,本身就是缺口。张可民的窝藏,让案情更加扑朔迷离。当时外贸部的档案管理,机关信纸流通,公章复制,似乎都没人在意。
奇怪的是,案子结了,有些本来应该被反思的细节,反而被时间湮灭了。王倬留给后人的,不只是犯罪的教训,更是那个年代人人都想翻身的心态。一夜暴富,不输于当下的热搜话题。张可民三年刑满,回东北找到了平静,也许她再也没跟人聊起那些年吧。
王倬最后的结局被写在判决书上,母亲的宽恕和社会的冷漠一起成为历史。故事就这么过去了,没人从中总结过多经验,仅仅让人知道一句话:虚荣不是犯错的唯一原因,家庭的纵容、教育的缺失,还有体制的盲点,都能让一个小人物消失在时代的涟漪里。
来源:爱小法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