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面:清晨七点,一个小男孩蜷缩在床角死死抱住枕头,妈妈一边哭一边喊:“就去上学,求你了!”镜头切换——重点小学教室里,一个戴眼镜的女孩面无表情地划着课本,纸上写着:“第一名有什么用?我好累。”)
(画面:清晨七点,一个小男孩蜷缩在床角死死抱住枕头,妈妈一边哭一边喊:“就去上学,求你了!”镜头切换——重点小学教室里,一个戴眼镜的女孩面无表情地划着课本,纸上写着:“第一名有什么用?我好累。”)
各位家长,请停下责骂。
如果你的孩子最近出现:
✔上课走神、作业拖拉
✔一提学习就烦躁、发脾气
✔明明很聪明,成绩却持续下滑
甚至说“我不想上学了”
别急着说他“懒”“不懂事”“被惯坏了”。
这可能是儿童心理性厌学,
一种正在悄悄蔓延的“学习型抑郁症前兆”。
据教育部与中科院联合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小学生中,5%—10%存在明显厌学情绪,
其中近三成已发展为拒绝上学、自我否定、躯体化反应(如头痛、腹痛),
更令人痛心的是
不少跳楼、自伤事件的少年,在事发前都曾发出过“我不想去学校”的信号。
今天,作为深耕儿童心理一线12年的心理咨询师,我想揭开这个被长期误解的现象:
厌学,从来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心理预警。
一、“不想学”的背后,是大脑在说“我撑不住了”
我们总以为:
学习是脑力活,拼的是智商和努力。
但真相是——
学习首先是一场情绪战。
当孩子长期处于高压、批评、比较、失败体验中,
他的大脑会启动“生存防御机制”:
➡️前额叶皮质(负责专注、计划、自控)功能抑制
➡️杏仁核(情绪警报系统)持续高敏
➡️多巴胺分泌减少(失去成就感和动力)
结果就是:
明明想学,却坐不住;
作业写到一半突然崩溃大哭;
老师讲的知识像听天书
这不是偷懒,
而是心理能量耗尽后的“功能性瘫痪”。
就像手机电量只剩3%,再怎么充电也运行不了APP。
###二、两类最危险的厌学群体,90%家长都看反了
❌ 类型1:成绩差的“问题学生”被标签压垮的自卑者
他们往往是这样一步步滑向深渊的:
第一步:一次考试失利 → 被老师当众批评
第二步:回家遭父母训斥“别人家孩子都能考90,你为什么不行?”
第三步:同学嘲笑“笨蛋”“拖后腿”
第四步:形成认知闭环:“我学不会 → 我是废物 → 学习没意义”
这类孩子表面上调皮捣蛋、上课玩东西、东张西望,
实则是用“主动放弃”来保护自尊:
“不是我不能,是我不要。”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
更可怕的是,
很多老师和家长把这些行为归因为“品德问题”,
动辄惩罚、请家长、停课反思,
反而加剧了孩子的羞耻感和对抗心理。
案例分享:
小宇,小学四年级,数学连续三次不及格。班主任让他每天放学留堂补习,母亲每晚陪学到凌晨。半年后,小宇开始频繁肚子疼,医生查不出病因。后来心理评估发现:他已有轻度抑郁倾向,害怕进校门,梦见自己被关在黑屋子里做不完试卷。
✅ 类型2:成绩好的“优等生”玻璃心背后的完美主义陷阱你以为只有差生才厌学?
错。
近年来,优等生心理崩塌的比例逐年上升!
他们的问题更隐蔽,也更致命:
害怕失败,容不得一丝失误
把成绩当作唯一价值来源
内心极度焦虑,表面强装镇定
一旦出现:
被同学超越
考试发挥失常
目标未达成(如没进前三)
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
“我完了。”
“我不是好孩子了。”
“爸妈不会再爱我了。”
这不是脆弱,
而是长期被“条件性关爱”驯化的后果:
“你考得好,我才高兴”=“你只有考得好,才值得被爱”。
案例分享:
六年级女生小雅,常年班级第一,市级三好学生。一次月考掉到第五名后,她整整三天没说话,半夜偷偷撕毁所有奖状。父母带她就医时才发现:她已在日记本写下“活着太累了,如果我不在了,大家会不会轻松一点?”
三、厌学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清晰的“五阶段演化路径”
|阶段 |表现 |心理状态 |
1.兴趣减退期 | 觉得学习枯燥,作业应付 | “学这些有什么用?”|
2.情绪抵触期 | 提到上学就烦躁、发脾气 | “我讨厌老师/同学”|
3.行为逃避期 |拖延、磨蹭、上课走神 | “只要不写作业就行” |
4. 功能受损期 | 成绩骤降、身体不适(头痛腹痛) |“我是不是病了?” |
5.拒绝上学期 |装病、逃课、极端者自伤或威胁跳楼 | “我不想活了” |
⚠️ 关键提醒:
大多数家庭等到第4、5阶段才意识到问题,
而最佳干预窗口其实在第1-2阶段!
四、家长最容易踩的三大雷区,正在把孩子推向深渊
雷区1:用成绩定义孩子整个人生
“考不好你就别吃饭!”
“你对得起我们为你花的钱吗?”
这种话等于告诉孩子:
你的存在价值 = 分数。
一旦分数崩塌,他就觉得自己“该死”。
雷区2:盲目比较,“你看人家XXX多优秀!”
心理学研究证实:
横向比较只会激发羞耻感,而非动力。
真正能激励孩子的,是纵向成长:“比起上周,你进步了哪里?”
雷区3: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与情绪
孩子考了95分,你问:“那5分丢在哪?”
但从不问他:“这段时间复习辛苦吗?需要妈妈陪你吗?”
久而久之,他会觉得:
“爸妈爱的不是我,是那个满分的孩子。”
五、真正有效的应对策略:从“逼学”转向“扶心”
✅策略1:重建安全感——让孩子知道“即使我不优秀,你也爱我”
每天睡前对孩子说一句:
“不管今天发生了什么,妈妈都爱你。”
并配合一个拥抱。
这不是溺爱,是给孩子一颗“心理疫苗”:
让他相信,无论成败,家都是港湾。
✅策略2:拆解目标,制造“小赢体验”
把大任务切成“一口能吃下的饼干”:
比如:“我们先写5分钟作业,然后休息一下。”
完成后立刻肯定:“你看,你做到了!”
神经科学证明:
逐渐修复学习动力回路。
✅ 策略3:允许“暂停”,设立“情绪缓冲带”
可以和孩子约定:
“如果你真的太累,可以说‘我需要冷静五分钟’,然后去角落抱抱玩偶、画画、听音乐。”
而不是强迫他“必须坐满两小时”。
真正的自律,源于被理解后的自愿坚持,
而非恐惧驱动的机械服从。
✅ 策略4: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联系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
连续两周以上拒绝上学
频繁表达“我不想活了”
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
睡眠障碍、食欲剧变
特别强调:
心理咨询≠孩子有病,
就像体检不是因为你生病,而是为了早发现、早调理。
最后说几句掏心窝的话: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这个时代的确很卷,
但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
在还没长出翅膀之前,
就被沉重的书包压断了脊梁。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那个现在让你头疼的“厌学孩子”,
也许只是太累了,
也许只是太久没有听到一句:“宝贝,辛苦了。”
给他一点时间,一点理解,一点无条件的爱,
你会发现——
他不是不想飞,
他只是需要一只手,
轻轻托住他下坠的心。
互动引导(提升评论率):
“你家孩子有过‘厌学’经历吗?
你是怎么走出来的?
有没有哪一句话、哪一个瞬间,
让孩子重新愿意走进教室?”
#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厌学 #学习压力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育儿误区#优等生心理问题 #拒绝上学#心理性厌学#今日头条爆款 #亲子关系 #情绪障碍#心理医生建议
来源:天哥教育